第十章 南宋后期诗歌

  南宋后期,国势日益衰微,宋诗的生命也快要走到尽头,这一时期诗坛的代表人物是永嘉四灵与江湖诗人,宋元易代之际的代表诗人则是文天祥等人。

  第一节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人
  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永嘉四灵”登上诗坛。“永嘉四灵”是指永嘉(今浙江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1211),字道晖,又字灵晖,自号山民,终身未仕。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曾作过建安主簿、武当令等一类小官。赵师秀(1170~1220),字紫芝,号灵秀。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曾任上元县主簿、筠州推官等职。翁卷(生卒年不详),字续古,又字灵舒,曾供职江淮帅府。
  他们都是南宋著名学者叶适的门人,每人的字或号中都有个“灵”字,所以叶适在《题刘潜夫〈南岳诗稿〉》中称他们为“四灵”,还专门编选《四灵诗选》,由临安书商陈起刊行,为他们揄扬鼓吹。
  “四灵”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创作才情并不高,由于生活阅历较为狭窄,所以诗境也较为单薄,大都是些题咏景物、唱酬赠答之作。其中成就较高的是赵师秀。他非常擅长写景,其中往往渗透着浓厚的感世伤怀情绪,如《多景楼晚望》:

  落日栏干与雁平,往来疑有旧英灵。潮生海口微茫白,麦秀淮南迤逦青。远贾泊舟趋地利,老僧指瓮说州形。残风忽送吹营角,声引边愁不可听!

  赵师秀特别推崇中晚唐诗人,曾编选贾岛、姚合诗为《二妙集》。他很重视五言律诗的创作,曾编选唐人七十多家五律为《众妙集》。他的五言律对仗工稳,炼字精当,时时可见秀句丽语:“野水多於地,春山半是云。”(《薛氏瓜庐》)“山深地忽平,缥缈见殊庭。瀑近春风湿,松多晓日青。”(《桐柏观》)“江满帆侵树,山高烧入云。”(《送邓汉卿》)七律虽然不是赵师秀的专长,但也写得气韵清雅、苍凉浑成,字句精巧,如“二月春风添树色,一山夜雨失泉声。”(《和人韵赠北山僧》)再如《陈待制湖楼》:

  何处飞来缥缈中,人间惟有画图同。两层帘幕垂无地,一片笙箫起半空。岩竹倒添秋水碧,渚莲平接夕阳红。游人未达蒙庄旨,虚倚栏干面面通。

  作者对自然景观的体察与描绘功夫确属上乘。当然,赵师秀最为后人称赏的诗句还是那首《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句句都是常见景致,但那份难得的闲散清净烘托出一派清逸灵秀的意境,不愧为压卷之作。
  徐照写诗的志向在于追慕贾岛、姚合,他致力于苦吟,有些写景之作清新秀润,韵味有余:“千峰经雨后,一雁带秋来”(《山中即事》)、“步因花树息,吟忘寺僧迎”(《登歙山寺》),再如《分题得渔村晚照》,自然和谐,不事雕琢,读来令人悦神舒心:

  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出门老妪唤鸡犬,收敛蓑衣屋头晒。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徐玑也喜欢雕章琢句,他有些抒发身世之感的诗歌,间以写景,脉络清晰,感情真切,颇可一读:

  星明残照数峰晴,夜静惟闻水有声。六月行人须早起,一天凉露湿衣轻。宦情每向途中薄,诗句多於马上成。故里诸公应念我,稻花香里计归程。(《六月归途》)

  自然界的山水林木,在他的笔下常常被裁作清丽可喜的秀句,饶有趣味:“月生林欲晚,雨过夜如秋”(《夏日怀友》)、“云麓烟峦知几层,一湾溪转一湾清。行人只在清湾里,尽日松声杂水声。”(《建剑道中》)“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新凉》)
  翁卷最擅长五律,非常注意锤炼字句与声韵之美,如《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於水底见青山。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枧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颇有萧散野逸之趣,弥见清冷幽寂、平淡简远之妙。
  “四灵”诗人创作的主观意图在于突破江西诗派的束缚,恢复唐诗的气象与境界,但是“四灵”的才气显然不足以达到这个目的,以他们的生活阅历与创作才力顶多回到宋初晚唐体诗人的水平。“四灵”诗人之所以在宋末诗坛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江西诗派的风气浸染既久,诗坛上笼罩着一层陈陈相因、陈熟沉闷的氛围,而“四灵”的出现多少给这郁闷已久的诗坛带来些新鲜气息,加上叶适等理学家的大肆宣扬,“四灵”诗人就获得了与他们本身创作实绩不很相称的盛誉。
  “四灵”之后,又出现了一批漂泊江湖的诗人,以干谒公卿,献诗卖文为生。从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起,临安书商陈起为他们刻印《江湖集》,“江湖诗人”因之得名。这批诗人多为平民布衣,身份卑微。他们相互酬唱,以江湖习气相标榜,创作倾向大致相似。江湖诗人虽然也推崇贾岛、姚合的诗风,崇尚苦吟的作诗之法,但比“四灵”的诗歌取材要广泛,境界也更加开阔。其中成就较高的是戴复古与刘克庄。
  戴复古(1167~1248?),字式之,号石屏,天台黄岩(今浙江黄岩)人。复古平生曾在东吴、浙西、北淮等地游历,广交诗友。其间还曾去三山向陆游请教诗艺。他终身布衣,生活窘困,晚年隐居故乡石屏山下。戴复古的不少诗关心国政,对南北分裂的局面深感悲痛。如《频酌淮河水》:

  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

  全诗借游濠梁、酌淮水起兴,唱出自己渴望恢复中原、统一国土的强烈愿望,语意深刻,主题鲜明。复古的诗很少用典,这一点与“四灵”颇为相近,如《春日怀家》:

  湖海三年客,妻孥四壁居。饥寒应不免,疾病又何如。日夜思归切,平生作计疏。愁来仍酒醒,不忍读家书。

  全诗以白描笔触一贯到底,略无事典,但生活细节之真切,家庭情感之真挚,都通过朴素平淡的语言一一道出。戴复古的五律固然很出色,其七绝也颇有风韵,如《江村晚眺》二首之二:

  数点归鸦过别村,隔滩渔笛远相闻。菰蒲断岸潮痕湿,日落空江生白云。

  刘克庄是江湖诗人中比较独特的一位,他的年寿最长,官位最高,创作成就也最大。他早年受“四灵”的影响较大,很受大儒叶适的赏识。对于唐代诗人,除了学习贾、姚之外,也学习许浑、王建、张籍等人。在宋代诗人中,刘克庄最佩服杨万里与陆游。刘克庄的时代,南宋王朝已经开始走向崩溃的边缘,诗人有感于世事艰难,情动于中,发而为诗,自有一种雄壮悲慨之气,如《国殇行》:

  官军半夜血战来,平明军中收遗骸。埋时先剥身上甲,标成丛冢高崔嵬。姓名虚挂阵亡籍,家寒无俸孤无泽。乌虖诸将官日穹,岂知万鬼号阴风!
  刘克庄的诗笔力雄健、气势开阔,格调高亢,同时又有一种沉郁之气贯注其中,颇具老杜的气质,这是后村诗的一个基本特点,《梦丰宅》其一就有这样的特点:
  一别茫茫隔九京,梦中慷慨语如生。老犹奋笔排和议,病尚登陴募救兵。天夺伟人关气数,时无好汉共功名。残明仍在王师老,宝剑虽埋愤未平。
  虽然同为江湖诗人,但后村诗思新语工,不事雕琢,风格显然更加平易明快,如《郊行》:
  一雨饯残热,忻然思杖藜。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失仆迷行路,逢樵负过溪。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
  叶绍翁也是江湖诗人中较有成就的诗人,他的《游园不值》字句精丽,长于白描,境界远胜“四灵”,在历代读者中广为传诵,深受喜爱: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第二节 宋元易代诗人
  宋帝昺祥兴二年(1279),南宋厓山被元军攻占,南宋灭亡。宋元易代之际,出现了文天祥、谢翱、谢枋得、林景熙、郑思肖等一批坚守民族气节的爱国诗人。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进士第一。历任秘书省正字、刑部郎官、秘书监,知端州、宁国府、赣州,领江西、湖南提刑。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逼临安,文天祥奉诏勤王,为端明殿学士。次年以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入元营谈判,被元军扣留押解北上,到镇江逃脱。被宋端宗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兵马。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兵败被俘,坚不投降,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被害。
  文天祥德祐以后的爱国诗作主要收集在《指南录》和《指南后录》中。前者收集了从进入元营谈判至兴兵收复失地时期的作品。后者收集了从被俘至囚系大都期间的作品。其中包括传诵千古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短短八句诗,高度概括了自己的一生经历,融叙事、抒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壮感人至深,表现出不朽的忠义情怀和英雄气概,特别是尾联,饱含人生哲理,至今脍炙人口,传诵不衰。
  文天祥的诗歌深受杜甫的影响,他在大都狱中集杜诗为五言绝句200首,又集杜诗为《胡笳十八拍》。集杜诗不仅需要深厚的诗文功底,而且要有很高的思想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将杜诗思想艺术的精髓提炼出来,赋予新的意义,才能做到“切题意,情思连续,句句精美,打成一片”(沈雄《古今词话》)。文天祥对于杜诗思想章法的深刻理解,以及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与处境,都使得他的集杜诗情真意切,沉郁顿挫,成为浑然天成的全新作品,达到了“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集杜诗自序》)的水平,也达到了历来集杜诗很难逾越的历史高度:

  弧矢暗江海,百万化为鱼。帝子留遗恨,故园莽丘墟。(《祥兴》)
  握节汉臣回,麻鞋见天子。感激动四极,壮士泪如雨。(《至福安》)
  长啸下荆门,胡行速如鬼。门户无人持,社稷堪流涕。(《荆湖诸戍》)
  翠盖蒙尘飞,仗钺奋忠烈。千秋沧海南,事与水云白。(《行府之败》)

  郑思肖(1239~1316),福建连江人。字忆翁,号所南,有不忘故国,以“南”为“所”之意。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意谓“思赵”。隐居吴下,斋名“本穴世界”,也有怀念宋朝之意。明末曾苏州承天寺井中发现署名郑思肖的《心史》,内含《咸淳集》《中兴集》等,以歌诗、纪事记录宋末亡国历史,疑为伪作。郑思肖今存《一百二十图诗集》《锦钱余笑》等集子。他有不少诗歌表达怀念故国的情思,坚守节操的信念,如《严子陵垂钓图》:

  新莽纷纷未有涯,桐江山水颇为佳。无心偶向一丝上,钓得清风满汉家

  再如《寒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林景熙(1242~1310),字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进士,曾官泉州教官。宋亡不仕,隐居乡间教书,曾往来吴越二十余年。林景熙的诗感伤时事,怀念旧国,情感十分激烈:“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世间洒泪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读文山集》)他的诗深受贾岛的影响,注重对字句的锤炼,但却并无晦涩之感,有些诗兴托巧妙而诗意明朗,令人耳目一新:“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林景熙还有一些诗写得沉郁苍劲,从遣词用句的风格来看,显然深得杜甫诗歌的三昧:“一灯细语煮茶香,云影霏霏满石床。万里梦魂形独在,十年诗力鬓俱苍。山空络纬悲秋雨,水落蒹葭足夜霜。未会漆园观物意,酒阑犹发次公狂。”(《答周以农》)
  汪元量(1245?~1331?),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宫廷琴师。宋亡后曾随王室成员被押解至大都。后以黄冠道人的身份南归,往来庐山与湘、川等地。汪元量最为人所称道的诗歌是《醉歌》10首、《湖州歌》98首和《越州歌》20首。这些组诗以七绝联章的艺术形式真实记录了南宋覆亡的历史过程,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诗人讥讽那些皇室权贵只知把持朝政,作威作福,国难当头却无计可施,有些人甚至依然弄权误国:

  十数年来国事乖,大臣无计逐时挨。三宫今日燕山去,春草萋萋上玉阶。(《湖州歌》之七)

  诗人甚至直接抨击最高统治者,点名批评她的过失:

  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佥名谢道清。(《醉歌》之五)
  鲁港当年傀儡场,六军尽笑贾平章。三声锣响三更后,不见人呼大魏王。(《越州歌》其八)

  正是因为这些尸位素餐的国家败类,才使得大宋江山尽丧敌手,落得一派悲凉景象: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湖州歌》之六)

  汪元量的诗感情真挚沉痛,语言朴素自然,受江湖诗人影响较深,一些沉郁苍劲的作品也有杜诗的格调。
  谢翱(1249~1295),字皋羽,晚号宋纍,又号晞发子,长溪(今福建福安)人。曾从文天祥起兵抗元,转战闽赣等地。宋亡后不仕,曾与遗民结社“月泉吟社”。谢翱在宋末遗民诗人中成就最高。他的诗沉痛悲凉,内涵深刻,如悼念文天祥的《西台哭所思》: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

  谢翱对于文天祥非常敬仰,作者写此诗的时候,文天祥就义已经8年。时光虽久,但诗人对故人的追思愈见其深,哀悼之情反而更加激切,发为歌诗,故能如此沉痛感人。与其他遗民诗人相似的是,谢翱也深受贾岛、姚合诗风的影响,诗歌语言颇有贾、姚“寒”、“瘦”的风格,但总的来说韵律和谐,词采清丽,又有别于贾、姚:

  寒风吹鬓影,客泪湿衣尘。千里见积水,满城无故人。船歌瓯雪尽,剑舞越花新。独忆丝纶老,相从话所亲。(《呈王尚书应麟》》

  李贺对他的诗歌也有影响,如《哭肯斋李先生》:“落日梦江海,呼天野水涯。百年唯此死,孤剑讬全家。血染楚花碧,魂归蜀日斜。能令感恩者,狼籍慰荒遐。”从意象的审美特征与字句的锤炼角度而言,五六两句就与李贺较为相近。
  其实谢翱那些直抒胸臆不以雕琢字句介怀的诗歌,反而深切动人,自有一种激动人心的独特力量。比如《书文山卷后》: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