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儒林外史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1、吴敬梓的生平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秦淮寓客,又号文木老人,安徵全椒县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吴敬梓23岁进学(秀才),同年继父吴霖起去世。吴敬梓性格豪爽,仗义疏财,不善治家,未几而遗产殆尽。乡试“文章大好人大怪”,屡试不第,为本族富户所歧视,吴敬梓不堪冷眼,于33岁客居南京,又联合同道修葺雨花台先贤祠,因费用不够,卖掉了全椒老屋。晚年生活日益困顿,靠买文和朋友接济度日,以至以书易米。冬季苦寒,与朋友汪京门,樊圣谟等夜晚到城外绕行,歌吟啸呼,谓之“暖足”54岁逝于扬州。
   2、思想
   吴敬梓生活于康、雍、乾年间,正值清王朝控制思想的政策取得效果,人民反清情绪受到压抑,科举八股深入人心的时代,吴在苏、皖地区广交士大夫,且本人在穷达、升沉之间有过长期、痛苦的思想斗争。加之家庭破败,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的真面目有所了解,他越来越蔑视八股取士制度而最终彻底打消了向上爬的念头。他不顾流俗的非议,忍受着穷苦的煎熬,冲决了八股科举的罗网,由这种制度的忠臣肖子变为了二臣逆子,表现了初步的民主思想。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看不到也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只能把古代的儒家学说理想化,企图以此来挽救世风,这种不切实际的复古主张,于时无补,于世无益。
   3、创作
   垂世名作《儒林外史》为作家十数年心血之结晶,(49岁时已脱稿),现存嘉庆八年刊印的卧闲草堂本为较早行世者,五十六回,光绪年间有增补的齐省堂本六十回。据吴氏好友程晋芳等人记载,原书仅五十回。有人说为五十五或五十六回,今尚无确论。另有《文木山房集》,收吴氏40岁前的诗、词、赋。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明清科举,考作八股(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又叫制艺、时艺、制义、时文)代圣立言,束缚思想尚在其次,毒害人心,霉坏世风,有甚于鸦片。
   一、深刻提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腐蚀和毒害。作品开宗明义,一开头就借元末名士王冕之口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只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预言了科举制度可能造成的危害。接着通过周进、范进两个腐儒的悲喜剧,写出了科举时代的社会环境,写出了读书人在科举制度引诱和逼迫下不分是非,丧失理智,麻木不仁而又不自知的情形以及社会上根据科场成败而涨落升沉的人情世态。
   周进考到60岁还是个童生,受尽了年轻秀才和权势举人的嘲弄侮辱,后来连借口糊口的塾师也做不成,只好去给商人管帐,但科举考试仍象贾瑞手中的风月宝鉴一样,时时吸引着他,因此要求去参观贡院,结果“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醒来后满地打滚,号啕痛哭,直哭到嘴里吐出鲜血来。一旦考中,平步青云,”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申祥甫在薛家集敛钱买礼物来贺喜,当初做学堂的观音庵里供上了周大老爷的长生禄位牌,他以前写的对联也被揭下来仔细装裱......
   范进进学,丈人来贺,一串钱,一副猪大肠。乡试时向丈人借盘缠,被骂了个狗血淋头。乡试回来,家中已饿了三天。到平生梦寐以求的举人喜报送到家中时,竟承受不住这一喜讯的冲击而几乎完全疯掉,幸亏胡屠户冒天下之大不韪打了一记嘴巴,才恢复了理智。范进中举后街坊邻里乃至乡绅县官,一反常态,反映出当时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使人哭笑不得,有恨而已。
   此外,象马二先生那样,把科举八股看作人生唯一的金光大道;象鲁编修那样,将八股文选奉若神明;象匡超人那样,在八股举业引诱毒害下,蜕化变质沦为流氓无赖等,这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把科举制度毒害下的烂疮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
   二、通过描写科考及第的读书人,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政治的黑暗。如第八回写南昌太守王惠念念不忘”三年穷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一上任就打听:“地方人情,可还有什么出产,词讼里可也略有些什么通融?”搞得满衙门里都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满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爷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这样一个恶魔般贪婪残暴的害民贼,却成了上司眼中的第一能员,升了南赣道。高要县汤知县为博“清官”名声,枷死回教老师傅,引起回民鸣锣罢市。严贡生横行乡里,强圈王大的猪,打折王大的腿,无中生有、讹诈钱财,命子枪夺二房产业等,无恶不作,却满口仁义道德。
   三、揭露科场败将自鸣风雅,沽名钓誉,趋贵附势,招摇撞骗的丑恶行径,解剖了科举僵尸上的赘瘤。如杨执中参加乡试十六七次不中,只好在一家盐店管帐,亏了七百多两银子,于是他在一张纸上抄了半首元人诗,居然使阔少娄氏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替他还了七百两银子的亏空。八至十六回还写了娄三娄四因功名失意,满腹牢骚,在家招徕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吹牛撒谎,丑态百出。匡超人学作歪诗,打秋风,甚至在赌场抽头,伪造印信,冒名顶考,真是丑态百出。牛浦郎假冒名士牛布衣之名招摇撞骗。这一切说明当时儒生追逐名利不择手段,已影响到了社会各个阶层。

   第三节 理想文士与市井奇人

   一、塑造了一些轻视功名富贵,具有一定叛逆性格却又带有封建阶级正统气味的所谓“真儒”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杜少卿慷慨好施,轻视功名,鄙弃富贵,不事科举、逍遥自在。他变卖产业,拒绝征聘,反对多妻,称赞靠刺绣、卖文为生的沈琼枝。在南京一手持金酒杯一手携妻游清凉山,谈笑风生、旁若无人。杜少聊的同道迟衡山,提倡“礼乐兵农”,倡议修泰伯祠,想以此挽回世道人心。虞育德善于“以德化人”,对中庸之道推崇备至。庄韶光不肯屈节权贵,不交官场中势利之徒,他们品德虽好,却只是作者主观理想的图解。正表现了作者思想中的落后面。
   二、赞扬了部分功名富贵圈以外善良淳朴或有一技之长的市井小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的进步倾向。如开小香蜡店的牛老爹、开米店的卜老爹,演员鲍文卿、修理乐器的倪老爹、不贪钱不慕势的穷书法家季遐年、卖火纸筒的棋手王太,开茶馆而喜书画的盖宽等。
   第三节 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从鲁迅始,《儒林外史》一向被称为讽刺小说,指出其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具体地说说《儒林外史》用了如下一些讽刺手法:
   一、据实摩写,情伪毕现。如十七回,一群斗方名士辩论做官与做名士孰优孰劣,作者写来,无一贬词,却把当时文士们内心的空虚、生活的无聊揭露得十分深刻。
   二、对照法。把人物前后相悖的语言行为相对照。在不经意中显现其真面目。如范进打算考举人时,胡屠户先是训斥范进为“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赖蛤蟆想天鹅屁吃”。后来范进中了举,则又称之为“贤婿老爷”,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两次贺喜,前面凶神恶煞,极尽训斥之能事,因提了一幅猪大肠、一串钱,范进母子“千恩万谢”,“胡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骂儿子捧姑爷,手里攥了银子“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态度前倨后恭,活画出一个嫌贫爱富的势利小人的嘴脸。第四回,范进同张静斋到汤知县那里打秋风,范进不肯用银镶杯箸和磁杯象箸,而拣大虾元子送进嘴里,生动地暴露了范进内心的矛盾虚假做作的丑态。四十七回(《儒》547页)写大盐商方六送其母灵牌入节孝祠,祭祀刚结束,一卖花牙婆走上来,哈哈笑道:“我来看老太太入祠”。方六便同她站在一处,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方六老爷拿手一宗一宗地指着说与她听。权卖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方六一宗一宗讲伦理道德,是那样认真庄重、崇高,老牙婆一个一个捉虱子,又是那样漫不经心、放荡、粗鄙,从而把方六的爱虚荣而又庸俗、龌龊的灵魂剖析得淋漓尽致。
   三、点破法。顺其所始,攻其所弊。十二回,张铁臂虚设人头会,作者一方面写张在屋顶上“行步如飞”,另一方面又“忽听房上瓦一片声的响”,这就一下子揭穿了这个假侠客的真面目。二十回(《儒》246页)写匡超人眉飞色舞地尽情撒谎,说家家都在香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从而不动声色地使一个恬不知耻的骗子现出本相。第四回,严贡生对范进张静斋自我吹嘘说:“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正说着,一个小厮来禀报说:“老爷,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只这轻轻一笔,胜似狠狠抽了一鞭,真可谓一掌一掴血,一鞭一条痕,讽刺效果,直如诛心。
   四、合理的夸张。如周进的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而手隐隐作痛,弯不拢来,严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等,都通过合理的夸张,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五、“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艺术结构。全书没有贯串始终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而是由许多分散的人物和自成段落的故事前后衔接而成。正如鲁迅所说:“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这种结构形式的缺点是比较松散,不能集中力量刻划中心人物,优点是自由灵活,可以展示异常广阔的生活面,使多个阶层的众多人物和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如后浪推前浪一般,一一展现于读者眼前。晚清谴责小说,大多深受《儒》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