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元结及《箧中集》诸诗人研究

  一、元结研究

  元结是盛唐后期重要的作家,其具有复古倾向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对后来中唐新乐府诗歌的创作和古文运动的兴起,起了很好的先导作用。鉴于此,本世纪学界对元结的研究也比较活跃,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元结生平研究   元结生平研究的成果主要产生在本世纪上半叶。1928年,孔德发表了《元氏氏族考》、《唐元次山世系考》其中《氏族考》一文认为元结“系出拓跋,迁于河南为鲜卑族,非黄帝李陵之后”,《世系考》则从其先祖始均直至元次山,列了一详明之世系表,且纠正了新旧《唐书》“元次山本传”所说的元结系后魏常山王遵十五代孙的说法,认为应是十二代孙。文章还经多方考证,得出一个结论:“次山先世世居洛阳,后徙太原;及其父延祖又移鲁县。”
  1935年,孙望又发表了《元次山年谱》,该谱对元结一生重大行事及一部分诗文作品作了系年考证工作。该谱前有一《元氏世系表》,谱中认为,元结确系北魏王族常山王遵的后裔;元结祖辈世代居住太原,到了元延祖时才徙家鲁山县。元结生于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卒于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享年五十四岁。谱后附“诸家论元资料”、“元次山著述表”。后来孙望《元次山集》中所附《元次山事迹简谱》即为此谱之简编。
  1944年孔德发表了《元次山评传及年谱》,此谱谓元次山生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卒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夏四月,享年五十岁整。谱中关于元结的一些行事的系年自然也与孙谱相左。
  本世纪下半叶,关于元结的生平研究成果寥寥,多为介绍性的文字和评传文章,如孙望的《元结评传》、匡易的《元结》、莫乃群的《容州刺史元结》、韩绍诗《同情人民的诗人――元结》、陶先庶《道州忧黎庶   词气浩纵横――元结在道州》、桂多逊《元结与浯溪》、徐传胜、林蔚兰的《往年壮心在,尝欲济时难――中唐诗人元结》等。这些文章对元结生平的研究并无多少新的突破。
  元结思想研究 元结的思想比较复杂,学界的研究也深浅不同、角度不一。孔德在其《元次山评传及年谱》中认为,“次山先生虽好古,学古,不同于俗。而其文章亦有充分表现其时代精神者”,如《舂陵行》等“具见次山先生经世之志”,“而悯时忧国,忠君爱民,保全都邑,抚绥流亡,有助于当时,非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诸诗人可比。”
  汤擎民《元结和他的作品》在分析元结的思想倾向时说:“处于那样动乱衰政的时代,作为一位曾经长久地和人民生活在一起,和人民有深厚感情而又富于正义感的诗人和政治家,他是爱憎分明,敢于怒骂,敢于抗争的,我们决不能把他看为避世山林的狷介之士,或是隐于朝市的好好先生。”“但我们也不能怀疑他的忠君思想”,关键是,他的“爱民和忠君,为人民和为统治者,其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应该承认“元结的思想是有道家思想的成分的”,而且“从反对腐败政治和黑暗现实这个角度看,元结思想里道家思想的成分在当时不能说没有某些积极的意义。”文章最后认为,“尽管如此,在元结思想中起主导作用的,毕竟是儒家思想而不是道家思想。”
  孙望《元结评传》也认为元结“是一个富于正义感、关心人民疾苦与安危的政治家” ,并认为“他的性格特点是刚直、热情。生活作风是敦实俭朴。除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以外,他还有一定程度的道家思想。所有这些特点,都和民族气质的承袭以及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聂文郁《论元结的世界观》也认为“元结有上忧国家,下恤人民、积极济世的一面,也有山林自安、水石相得、消极退隐的一面,文章还论述了元结的”昌道“主张、政治理想、出处态度等,文章还认为,元结的”复古“只是一个幌子,元结的思想行事,”只不过是从中小地主阶级利益出发,提出政治主张,进行政治活动,希望改革政治现状,从而抒发个人济世的宏愿而已。“
  徐传胜、林蔚兰《往年壮心在,尝欲济时难――中唐诗人元结》对元结世界观的看法也与聂文郁相近,认为他的世界观是复杂而矛盾的。”一面是上忧国家,下恤人民,勉力济世,另一面又无力补天、壮志不得伸展而时有隐退免遭灭身自亡的消极隐退观念。“
  元结文学理论研究 元结的文学理论在盛唐后期至中唐前期的文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故在本世纪也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
  汤擎民《元结和他的作品》一文认为,元结的文学思想,属于儒家一派,他的诗歌理论和《诗经》大序是一致的。在理论上他说明了诗歌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反映政治和社会生活,有其认识作用和教育意义,是白居易的先声。而且,他能进一步把作品和作者、诗品和人格紧紧地联系起来考察。
  孙望的《元结评传》则认为:“元结在文学创作上反对绮靡浮华而提倡淳古淡泊的作风。他是继陈子昂而起的在文学观点与创作实践上发展着现实主义传统的一个勇猛的战士。”又指出,元结所抨击反对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属于形式方面的声病格律;
  二,属于内容方面的那种专写毫无社会意义的风花雪月与男女之情的颓废倾向;
  三、属于方法方面的“极貌写物”、“喜尚形似”的模拟因袭的风气。
  元结还提出了许多见解客观上有力地反对了把文学艺术当作贵族有闲阶级的消遣娱乐品等的看法,而确认了文学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现实、表达思想感情,肯定了文学艺术可以直接间接起规讽教育的作用。
  聂文郁《元结的世界观》一文也肯定了元结的进步的文艺主张,认为元结上继王勃、陈子昂而起,中与杜甫并肩努力,后为白居易、元稹等的新乐府运动开路,不失为一个古代有胆有识的文艺战士。并指出了元结与王勃、陈子昂文艺观点上的相似之点,以及元结文艺观的独特之处。
  孙昌武《读元结文札记》认为元结在思想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后人所提出的“不师孔氏”。这是他在多数“古文”家主张“尊经”、“宗圣”、“明道”的潮流中杰特超群的地方,也是他的创作思想的主要精华所在。他的文学理论虽然反对形式主义,但“一语不及儒家的道德仁义之说,没有尊经、宗圣的观念”,“不把文学视为道学的附庸,而是独立的反映和批判现实的武器”;他认为文学不必重复圣经贤传的陈言,而要倾述下民的呼声。这在整个唐代的“古文”理论中是很富于独创性、批判性的见解。
  王启兴的《评元结的复古主义诗论》则针对学界对元结诗论评价很高的现状,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元结的诗歌理论继承了传统的儒家诗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所发展。他不仅坚持为政教服务是诗歌的唯一社会功能,而且否定近体诗,推崇枯淡高古的古体诗,在当时实为一种复古倾向,决不能作不切实际的评价。”
  王运熙《元结诗论述评》也是一篇对元结诗论进行全面评价的论文,而重点在评述元结《箧中集序》中所反映出来的诗歌理论。文章最后总结说:“元结一生对国事民生一直非常关心,他目击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社会潜伏危机,后来又亲历安史之乱,因此迫切希望文学能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他提倡写作讽喻一类诗篇,企求诗歌能对政治社会产生补偏救弊作用,在这方面具有进步意义。但他排斥诗歌的娱乐性,对诗的社会功能理解过于狭窄。对诗歌声律和谐、形象鲜明、语言流美等特色笼统加以鄙弃,更显示出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认识不足。他一味提倡写古朴的五言古诗,其作品与《箧中集》诗人的篇章,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古质有余、生动不足的的缺点,说明片面复古的主张对诗歌创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元结诗文风格及创作成就研究 本世纪对元结诗文风格及创作成就进行研究的成果也不少:
  汤擎民《元结和他的作品》是本世纪出现得较早的一篇系统、全面论述元结诗文风格和成就的文章。该文认为,元结的古典散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说是元结所独创的政治批评和社会批评的论文,而且,元结的散文,喜欢用短小生动的寓言故事抒发议论,显然是受了“庄子”的影响。他喜欢用诙谐荒诞的话,自然和他“荒浪”的性格有关。元结的文章体现了他的热情、爽朗、倔强和介直的性格特点,和他的为人一样,是与世不合,坚决反抗流俗的。元结诗歌的内容和他的散文基本上是一致的,其中有对上古之世的向往,对衰世末俗的讽刺抨击,还有述说自己出处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态度、描写山林景物以及退隐生活。而安史之乱起后战争的残酷、官吏的贪暴、人民的疾苦,成为他诗歌的主要题材。战乱的社会现实在他为数不多的诗篇中,得到极其深刻的反映。这和王维、岑参等同是身经安史之乱而其诗作不大呈现时代的暗影是大不相同的。文章最后论述了元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毫无疑问,元结是唐代文学革新运动中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的开路人之一;过分强调他的作用是不合实际的,不给予应有的地位也是不对的。近年出版的文学史书,有的仅仅提到他的名字,有的把他附属于比他迟半个世纪以上的白居易一派。这样处理,都不能正确地反映唐代古典散文和诗歌革新运动的历史进程的。”
  孙望《元结评传》则认为,元结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短小精悍、笔锋犀利的杂文性的散文,而其写作目的大多数都是为了揭破人间诈伪,抨击腐败政治,暴露黑暗现实,反映人民疾苦。该文认为,元结是一个实际从事政治事业的政治家而兼文学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的作品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段时期的唐代社会现实,体现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他以淳朴浑成的风格写诗,以古拙犀利的健笔写文,在诗和散文两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虽然不必去跟杜甫、白居易或韩愈、柳宗元相比,但在唐代作家中间,他确实独标一格。元结是唐代古文运动中一个有力的前驱,同时也是唐代辉煌的现实主义文学中一个杰出的作家、诗人。
  聂文郁《试论元结诗的艺术形式》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切义醒目的诗题、详尽清楚的本事、适宜便当的体裁、松宽自然的韵脚、细致缜密的描写、浅显质朴的语言。其《论元结的系乐府创作》则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元结对新乐府工作的自觉程度,还探讨了元结的系乐府工作没有像中唐新乐府运动那样轰轰烈烈地搞起来的原因。其《论元结的山水诗》则以元结出任道州刺史为界将元结的山水诗创作划分为前后期,且大多作于后期,反映了他在去就进退的矛盾夹缝生活中的消极求退的思想。
  徐传胜、林蔚兰《往年壮心在,尝欲济时难――中唐诗人元结》一文则认为“元结诗作的社会价值是明显的,它的审美价值也不可忽视。他的诗在语言上多自民间口语提炼而来。他极力反对陈言,摒弃典故,务去冷字僻辞,力求文字的浅显质朴,韵脚也较轻松自然,有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将元结与其他作家进行了比较研究,如黄炳辉的《次山文开子厚先声说》将元结的散文与柳宗元的散文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柳文简古、尚奇、理趣是柳文的特色实际上源于次山。再如《论元结――兼与陶渊明相比较》从分析元结的思想入手,来论述他的作品,并比较他与陶渊明的异同。
  元结作品整理和版本研究 孙望的《元次山集》是一个经过精心整理的新校本,曹济平在《读新版〈元次山集〉》一文对之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文章认为,首先,该书引用资料范围较广,校勘精细;其次,这部诗文集的篇次是以写作年代先后编排,已非诸本之旧;第三,集前冠“前言”和“凡例”六条,集后附录五事。但是,总观全集,在校勘方面尚有一时疏忽之处,而且在排印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小错误。聂文郁的《元结诗解》是完全依照孙望的新校本《元次山集》编次的,照录了孙望的校勘记;诗解分两个部分:一为注解,一为评介,注解比较详细浅显,评介也深入浅出。书后附《元次山事迹简谱》和《历代诗文评摘要》,便于读者参考。

  二、《箧中集》诸诗人研究

  《箧中集》是元结编选的一部诗集,其中作者多为盛唐中后期科场失意、仕途蹇困的中下层士子,而且他们的创作风格也相近,在盛唐后期的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他们关注不够,研究成果也不太多。
  1937年,孙望发表了《〈箧中集〉作者事辑》,有史以来首次较全面、系统地对《箧中集》中诸诗人的生平进行清理,为进一步研究他们的诗歌创作活动、分析其诗歌艺术旨趣作了史料上的铺垫。
  1984年,朱延春又对《箧中集》进行了标点和注释,为研读和欣赏这些作品作了普及工作。
  1987年,王运熙发表了《元结〈箧中集〉和唐代中期的复古潮流》一文,从社会政治、文化及文学创作潮流等各个方面,探讨了《箧中集》所选诗歌作品的创作倾向和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加深了人们对这些作家、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跃进的《〈箧中集〉与杜甫》则探讨了元结为何不选杜诗入此集的原因,论述杜甫与此集在创作风格方面的异同。
  另外,八十年代以后,还出现了几篇专门研究《箧中集》中诗人孟云卿生平及其诗歌的论文。如张清华《杜甫与孟云卿》介绍了孟云卿与杜甫的交游和诗歌交往情况。张清华的另一篇文章《孟云卿及其诗歌》,则是一篇全面研究孟云卿生平、思想和创作活动、诗歌艺术成就的论文,颇多己见。张国举的《孟云卿生年藉里考》则不同意闻一多《唐诗大系》对孟云卿生年的推断(公元729年),认为孟云卿当生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或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至于其卒年,该文认为,约在德宗贞元七、八年前后。文章还认为孟云卿的籍贯当为河南,反驳了武昌、平昌、关西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