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诗歌

  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最重视的是诗歌。流传下来的最早的诗歌,是阿拉伯半岛最重要的地区纳季德(内志)、希贾兹(汉志)等地的部落诗人创作出来的。这些诗人当时在部落内部享有很高的的地位,他们被视作部落的 “先知”。在和平的时候,他们充当部落的领袖,在战争时期又是能征惯战且会鼓舞士气的英雄。他们有时甚至比部落领袖还有权威,说出话就能得到贯彻执行,他们的话几乎等于法律,不但对个人,而旦对整个部落都是这样。一个部落若出现了一个能言善辩、诗才泉涌的诗人,这个部落就像拥有了奇珍异宝,全体成员都为之欢呼,为之骄傲,在别的部落面前似乎也多了几分威风。

  蒙昧诗歌的主要题材包括下列几种:颂赞、矜夸、讽刺、悲悼和描写。

  颂赞诗是最受部落欢迎的诗歌。这种诗歌以歌颂部落光荣历史和骁勇的英雄,特别是部落的首领和骑士们为主。慷慨大方、乐善好施的行为,更是入诗的内容。对部落首领的歌赞,最初是自然感情的流露,没有太多的功利目的,但后来渐渐变成阿谀奉承和献媚讨好。歌功颂德变成了取悦首领、获得特殊好处的手段。比较有名的颂赞诗人有纳比厄、祖海尔和艾尔萨等。

  矜夸诗和颂赞诗比较相近。这类诗一般从突出叙述部落光荣历史开始,引出诗人由此而生的自豪与骄傲。出身、行

  为、品德也是矜夸诗的主要内容。这种诗,好使用夸大张扬的言词,以达到令人羡慕或令人畏惧的目的。从事矜夸诗创作的,几乎各部落都有。大凡成为部落诗人的,都是矜夸诗的好手。

  讽刺诗在蒙昧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当时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和对抗,除了刀剑相见外,平时都会进行口头攻击,利用辛辣的讽刺,长自己志气,灭对方威风。这种诗歌以揭对方之短、现对方之丑为主,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战。讽刺挖苦,极尽其能事。部落之间发生领土方面的争端时,讽刺诗也能派上用场,褒一方,贬一方,使被贬的一方受到羞辱和震慑,不敢轻举妄动。

  悼诗一般是为部落的烈士而编的,除了歌赞部落的英雄烈士外,还有激励部落成员为死去的亲友报仇雪恨。

  抒情诗人穆海勒希勒 (?一531)流畅、细腻和平易的诗歌,代表了蒙昧时期诗歌的一种类型,一个发展阶段——长诗形成的阶段。他本是一位部族首领,为给被杀害的兄弟报仇,与敌对部族进行过激烈的战斗,最后被俘,囚禁而死。他的诗歌多数是悼念在伯苏斯战役中被杀害的兄弟库莱布的,诗中充满哀绝之声,也有对敌人的威胁与恫吓。有的文学史家认为,他能把女性的柔弱与高贵尊严的丈夫气概结合起来。不过他的诗中更多的是前者。他在诗中不断描绘死者高贵的身影,呼号哭泣,感情流溢,但缺乏深刻的思想内蕴。他以“正义”的名义,诅咒敌人,但他的“正义的惩处”,最后却是要让对方部族“变成孤儿寡妇”。

  流浪诗人尚法拉 (?一510)是贾希利叶时期最奇特的一位诗人,是所谓“萨阿里克”——“草莽诗人”或“强盗诗人”——的一位代表。他受到本部族人的歧视与虐待,愤然出走,成为一名独往独来的流浪者。他常常出入沙漠,与群兽为伍。为了活命,他又拉邦结伙,四处打劫,搅得人心惶惶。他凭着一双健步如飞的快腿,总能逃脱骑士们的追杀。传说他发誓要杀死一百个赛拉曼部落的人,当他杀掉99个只剩下一个时,自己却被人设计害死。但是,一个家伙踢他的尸体时,他的骨头刺中了那个人的脚,使之丧命。他终于实现了杀敌百人的目标。

  尚法拉富有诗才,在流浪中他常常吟出不少好诗。最著名的一首是用长律创作的 《阿拉伯拉米亚》。这首诗共68行,充分表现了他的自尊与豪情。诗中描写自己的流浪生活及所见所闻,透露出宁愿忍饥挨饿也不受辱的决心。他能够忍耐和自励,在诗中始终充满豪情,没有丝毫委屈求乞或哀叹呻吟,对困难和敌人表现出高傲凛然的态度。他投身于自然的怀抱,毫不畏惧,广漠荒原,被他当成最好的避难所,野兽比族人还亲近,只要有“雄心、长弓和利剑”这“三宝”陪伴,他就别无他求。

  尚法拉被称作“流浪诗人”,或“侠寇诗人”、“强盗诗人”,在整个阿拉伯的文学史上树立了一个宁折不弯的诗人形象,他的诗和他本人一样,激越豪放,显示出阿拉伯早期诗歌的另一特点。

  ●乌姆鲁勒·盖斯及其悬诗

  在贾希利叶的悬诗诗人中,乌姆鲁勒·盖斯(500-540)是最著名的一位。他本是纳季德地区肯达王国的一位王子,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游乐嬉戏,毫无节制。他喜好作诗,通过诗歌表现他放纵不羁的性格和充满冒险精神的爱情。他的这种生活方式不符合宫中传统,父亲要求他作出改变,但他置若罔闻,结果被逐出王宫。他与一群青年朋友四处游荡,寻欢作乐,无拘无束。

  在此期间,王国发生叛乱,父王希吉尔被阿萨德人杀死。当乌姆鲁勒·盖斯听到这一不幸的消息时,喟然长叹道:“父王从小把我抛弃,却要我长大为他复仇!”他放弃了游乐生活,奋起抗斗,力图恢复失去的王位和自己的继承权,他到处求援,与阿萨德人进行激战,但他的努力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他一再被追捕,过的是背井离乡的流亡生活,备尝艰辛与屈辱。据说他曾去君士坦丁堡,向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寻求支援,但最后又带着失望走上归途。公元540年他行至小亚细亚的安卡拉城时,得了重病,带着遗恨离开世界。

  乌姆鲁勒·盖斯的曲折人生道路,为他的诗歌提供了最丰富的题材。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大部分已经失传。保留至今的只有二十五首长诗和一些短诗。其中最著名的长诗有三首,它们是悬诗、拉姆韵基诗和巴乌韵基诗。

  使他诗名不朽的是他的悬诗。这是一首长达八十联的长律诗。这首悬诗被认为是贾希利叶诸家悬诗之首,享有其他任何悬诗都达不到的赞誉。有位文学史家说,乌姆鲁勒·盖斯“用宝剑没有得到的东西,用笔却得到了。他用诗歌建立了一个不朽的王国。他是阿拉伯诗歌的魁首,所有作诗者无不拜倒在他的威望和影响之下。”

  这首悬诗可分为三大部分。前八联是描写自己在朋友相伴下,去凭吊昔日的情人和沙丘上的遗址,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开头第一句就是成为千古名句的“停下来,朋友!让我们哭泣!”往事不堪回首,心中充满忧伤和痛苦。接下来的34联是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他的爱情冒险,特别是他在“达拉吉尔基日”的那一天,如何碰见自己热恋的堂妹欧妮宰,如何为堂妹和她的女伴们宰杀了自己心爱的骆驼。他在这一部分中,以火热的诗句描写他与他所钟情的姑娘欧妮宰、法蒂玛等在一起时的幸福时光,他用幽默自然的笔调写他如何钻入欧妮宰的驼轿与她调情,如何向赶走他的法蒂玛姑娘发出哀怨,表白爱情。他还细腻地描写在一个幽静的夜晚与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星光下幽会。用数十行诗句描写这位姑娘的容貌和体态,从羚羊般的颈项,到发出清潭珍珠般闪光的肌肤,从明镜般润滑的胸脯,到含情脉脉的明眸,都不厌其祥地一一赞美。他把姑娘的绰约丰姿比作隐修者手中的明灯,在暗夜里发出照人的光彩。

  第三部分的内容比较繁杂,主要描写他的流亡生活。先表现夜的深沉和心的压抑。他盼望着黎明,但又想到即使白昼来临,他也难以寻得安慰。接着又写自己背负水袋,漂流四方。他把自己和哀嚎的饿狼相比,感到无限的悲凉。但有些研究者认为,这段诗也许非他所作,因为那可怜的形象与他的王子形象很不谐调。接下去,诗人开始描写他骑着矫健的骏马出去狩猎。马儿飞奔急驰,“似飞瀑冲下的巨石一泻千里”。诗人在此又以前面描写美女的那种热情描写他的良驹。“羚羊似的细腰,驼鸟般的长腿,疾驰似狼,跳跃像狐狸。”他策马冲入野牛群中,瞬间即猎获两条黄牛。

  在诗的结尾处,他又描写了闪电、乌云、暴雨、洪水,生动地再现了大自然的险象。在闪电劈开乌云照亮天宇时,显现出他与朋友的身影,他们静静地坐在那里,然地望着苍穹。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与诗的开头正好作了呼应。

  在这首悬诗里,乌姆鲁勒·盖斯显示出他的丰富感情和坦荡率真。他的诗不仅反映外部世界,而且反映内心世界,有回忆,有哀叹,有呼号,有自白,显得真实而具有个性。特别是对情人的炽烈感情,大胆直露,不加掩饰,表现出对女姓美和自然主义爱情的大胆追求。这首诗的总体气氛是乐观的,诗人显出了一种人生的自信,在情场上,他相信自己会击退他的一切情敌;在猎场上,他纵横驰骋随手擒获他的猎物。这种人生的自信态度可说是悬诗的重要主题,尽管开头部分的悲凉回忆和哭泣,与这一主题似乎有所矛盾。

  乌姆鲁勒·盖斯以这首悬诗开创了贾希利亚诗歌的一个新阶段——使长诗从内容上得到扩展、从形式上得到完善的新阶段。他是第一位采用凭吊遗址、回忆情人这种起兴方式的诗人,也是第一位完美地写出情诗和狩猎诗的诗人。在诗歌艺术上他树立了一个榜样,以其美妙的比喻、细腻的描述和修辞手法,成为同代的后代诗人效学的典范。他把阿拉伯诗歌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此阿拉伯诗人面前就永远矗立着一座高峰了。

  ●塔拉法和其他悬诗诗人

  一般文学史家认为,贾希利叶的悬诗诗人共有七位,他们是:乌姆鲁勒·盖斯、安塔拉(525-615)、祖海尔(530-627)、塔拉法(543-569)、哈里斯 (?-580)、阿慕尔(?-600)和拉比德(560-629)。阿比德(?-约554)三位诗人也应算做悬诗诗人。

  每位诗人都有一首“悬诗”,前七位共有七首。这七首悬诗总共约有六百多个“贝特”,一个“贝待”即一个“诗联”,相当于我国诗歌的两行。

  这些悬诗从内容和结构上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一般以凭吊遗址废墟开头,继而措写诗人往昔的生活经历,难忘的旅行等,最后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或对自身的肯定与对部落的赞颂,凸显诗歌的主题。

  但在具体处理上也有不同。例如,祖海尔的悬诗开始是写他来到情人的遗址,记述昔日的相爱者,回忆姑娘们的旅行,接着赞美两位缔造和平的伟人,抨击战争和挑起战争的人,呼唤和平。最后则以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告诫世人,激励青年。安塔拉的悬诗,是先写诗人同堂妹阿卜莱的亲切对话,接下去描写花园、母驼,在一段热烈而充满自信的夸耀之后,发出对敌手的威胁。阿慕尔的悬诗,开始是描写饮酒,然后才写爱情,描绘恋人的美艳,最后是对自己部落的夸示。拉比德的悬诗和哈里斯的悬诗与盖斯的悬诗结构更为接近。

  这些悬诗都遵循着一定的格律。一首诗一种格律,没有变化。每一联的下半联设一尾韵,所有的尾韵都是一致的,中途不能变韵。这些诗都不受行数的限制,只要遵守既定的格律要求,从理论上说就可以无限制地写下去。由于是以诗联为单位,不但内容复杂,而且场景变换幅度较大,主题交换较频繁,不易形成全诗的统一。致使诗歌缺乏整体性。这是长诗在此发展阶段上不可避免的一个缺点或特点。

  悬诗在修辞和艺术表达上成就最为辉煌,新奇的比喻,把女人、骏马、骆驼、大自然描绘得无比生动、具体而完美。追求形象的完美是悬诗的重要美学特征。

  塔拉法(543-569)是一位年轻然而颇具哲理倾向的诗人。他出生在海湾地区的巴林岛,家庭富有而具诗歌传统。祖父、父亲、叔叔和舅舅都是诗人。他在优越环境中长大,但父亲去世后,他的生活发生急剧变化,先是受到叔叔们的欺凌,后被部族赶走,致使他成为一个骑驼到处流浪的青年。在足迹踏遍阿拉伯半岛之后,他曾一度返回家乡,但受物质欲望的驱使,他再次离开部落,最后来到希拉王国,寻找荫庇。宫廷和亲族间的矛盾,虽令他烦恼,但他居然涉足其间,甚至攻击国王和国王的弟弟,因此招来杀身大祸。他被害时还不到三十岁。

  塔拉法的悬诗,被称做《达勒韵基诗》,也是按长律写成的,共一百零四联。这首诗的结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仍是爱情——描述——叙事等几部分。但此诗既有强烈的感情,又有深沉的人生思考,风格坦率充满活力,受到诗评家们的高度赞誉。有人甚至认为他的悬诗成就可居诸悬诗诗人之首。

  塔拉法的诗主要反映了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他曾毫无节制地追求享乐,并以此为荣,但他也因此备尝痛苦与磨难。在诗中他真实地表现出处于物欲与理想矛盾中的悲观苦闷心情。他极力想把个人的享乐权利与部族的群体义务调和起来,一方面表示要过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意识到对部落的责任,希望成为部落的英雄,准备随时响应战斗的呼唤。他在诗中吟道:

  一旦人们呼唤:

  “谁是部落的英雄?”

  我总以为那是指我,

  毫不迟疑地站出响应。

  塔拉法追求物质享受的强烈愿望,出于他对生命与死亡的独特看法。不相信人生能永恒不朽,因此不愿生活受到约束,他理直气壮地向指责他的生活方式的人问道:“我喜欢战事,还把声色贪求,/啊,请慢些将我祖咒,/难道你能使我永恒不朽?”

  不过,他并不主张独享生活乐趣,他希望别人也以这种哲学生活。他乐意帮助一切向他求助的人,为此可居于高山之顶,以便需要他的人能很容易地找到他。

  由于有丰富曲折的人生阅历,塔拉法的诗内容比较充实,在某些方面显示出老人般的智慧。他在艺术上也颇有建树,善于借助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在诗中把贝都因人的审美情趣直观地表现出来,例如悬诗中描写骆驼,一会儿把骆驼比作海中缓缓行驶的舟船,一会儿把骆驼在沙漠中行走比作犁头翻耕土地一般。在悬诗中诗人用三十多行诗来描写骆驼,真正是不厌其祥。

  塔拉法诗作的缺点,比较明显地表现在整首诗的内容不平衡,有时比较冗杂,表达感情有时过分夸张,缺乏内在逻辑性等方面。

  塔拉法的遗世之作是一部约有657联的诗集。他的诗在九至十一世纪得到过注家的校注。

  在蒙昧时代最著名的悼诗诗人是一位女性,名叫罕莎(约575-约664)。她是穆德里部族的女诗人,出生在一个颇有权势的家庭,很富有。她有两个兄弟,都曾是部落骑士,勇敢善战,但最后全都战死沙场。罕莎是一位感情丰富的女性,两个兄弟的惨死,使她痛不欲生,她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兄弟们的深爱和怀念。

  罕莎很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她在诗中大量采用回忆的手法,一幕一幕地把自己兄弟昔日的美好品德再现出来。她还善于把感情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联系起来,使日出日落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她对兄弟萨赫尔的悼念尤为感人。

  我永远不能忘记你,

  直到生命消殒、坟墓灭迹,

  啊,不能忘记你。

  离开尊贵的萨赫尔那一天,

  我便失去生的欢愉和乐趣;

  啊,慈母的眼泪,我不尽的哀思,

  时时将你悼念和追忆;

  难道你真的一去不返了,

  日日夜夜安息在孤坟里!

  罕莎生有好几个儿子,他们长大后都能打仗和作诗,后来他们都信奉了伊斯兰教,参加了穆斯林开疆拓土的圣战。他的儿子们在征服波斯的卡迪西亚会战中一个个战死,消息传来,她非但不显出痛惜,相反赞美起真主来。她感谢真主用她儿子们的死为她增添了荣誉。

  罕莎诗歌中的哀惋之声极为真切,但有时过于重复,有时泻染过分,但总的来说是情浓而自然的,因此为历代诗评家所赞许。在诗歌的感情投入上,罕莎成为后代诗人的楷模,因此她在阿拉伯古代文学史上一直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

  贾希利叶时期的诗歌,有巨大的的历史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个时期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多过着部族游牧生活,诗歌把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记录下来,使我们可以窥见这一民族的社会、道德、风俗,他们的信仰、宗谱、勋业,以及他们的居住、迁徙、饮食、衣着等。这些诗歌成为该时期阿拉伯民族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