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文学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随着西欧思想的传播和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在匈牙利出现了一个政治、社会的改革时期。接受西欧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中小贵族知识分子领导着这一社会运动。他们具有一定程度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以发展民族文化,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规范化是形成资产阶级独立国家的重要条件之一,因而为争取匈牙利语作为官方语言文字的斗争成了当时的重大课题。

  到了四十年代,西欧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形势进一步高涨。在匈牙利,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的问题更为突出。科苏特于1841年创办的《佩斯新闻报》,积极宣扬资产阶级革命。以青年作家裴多菲·山多尔、约卡伊·莫尔等人组成的“青年匈牙利”看到采取改良主义方式不可能解决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因而拥护科苏特的主张,表示要采取革命的手段。1848年,在“青年匈牙利”的发动和领导下,以支援巴黎和维也纳革命为理由,于3月15日在布达佩斯举行的游行示威迅速转变成了反对外国统治和封建主义的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后来遭到了血腥镇压。

  十九世纪上半叶,匈牙利文学活动就是这一时期的匈牙利的政治和社会的斗争的生活反映。初期,文学生活也是由那些出身于中小贵族家庭,具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所领导的。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佩斯开始逐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那里的文学生活也日益活跃起来了。出现了大批青年作者,其中著名的有诗人魏勒斯马尔蒂·米哈依、戏剧家基什法鲁迪·卡洛伊(1788—1830)、文学批评家包依扎·尤若夫(1804—1858)、文学史家托尔第·费伦茨(1805—1875)等。这批青年作者有自己的创作园地。1821年由基什法鲁迪主持创办大型文学杂志《曙光》,成为团结和培养新一代作家的中心。1837年《曙光》停办,接着,魏勒斯马尔蒂·包依扎等人又创办了《雅典论坛》,继续宣传进步主张。1836年,原来以《曙光》为中心的一些作家创立了基什法鲁迪文学研究会,展开许多文学活动,诗人阿兰尼·亚诺什 (1817—1882)的著名长诗《多尔第》就是应征得奖的作品。根据研究会的委托,埃尔德伊·亚诺什(1814—1868)编辑出版了第一部名为《民歌和故事》的匈牙利民歌集。

  从四十年代开始,文坛上又出现了一批新的青年作家——裴多菲、约卡伊、托姆伯、贝尔奇、李斯尼奥依、巴尔菲、德格列、帕克,还有稍后的奥拜尔尼克和凯列尼。历史上称他们为“青年匈牙利”,又称“佩斯十人小组”。瓦霍特·伊姆雷主编的《佩斯时尚报》(1844—1848),以及从1847年开始由约卡伊·莫尔主编的《匈牙利生活报》,成为他们的喉舌。他们大多数人出身低微,坚决要求国家独立;同时认为狭义的贵族的爱国主义已成为妨碍社会进步的因素,主张彻底解放农奴。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的精神在四十年代对促进革命形势的高涨起了很大作用。他们的斗争武器既有笔,也有剑。匈牙利著名的1848年3月15日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革命,就是由“青年匈牙利”发动和领导的。裴多菲的著名的诗篇《民族之歌》就是在民族博物馆广场的群众集会上朗读的。这诗篇迅速成为人民起义的宣言书。

  十九世纪上半叶是浪漫主义诗歌的高峰时期。其主流具有强烈的时代进步意义和积极倾向。二十年代的浪漫主义诗歌内容大多为民族传统历史题材,基本上还是反映贵族的世观。到了四十年代,由于许多出身于平民阶层的作者进入诗歌领域,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更接近群众,对民族生活方式的颂扬已成为对人所描写所代替。在散方面,在十九世纪上半叶也出现了新的迹象,逐步形成了匈牙利早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倾向。早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都起过积极的作用。在诗歌方面,十九世纪二十、三十年代出现了一个新时期。诗人们除了从古代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中选取创作题材外,还开始打破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某些清规戒律,逐步掀起了一个向民间文学学习的运动,除了注意收集、编辑出版民间诗歌集、歌谣集以外,还利用民间诗歌的表现形式、情调和风格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诗歌创作。这些都显示出早期浪漫主义的主要特色。这时期的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诗人有苛尔采伊·费伦茨 (1790—1838)和魏勒斯马尔蒂·米哈依(1800—1855)。苛尔采伊·费伦茨是贝尔任尼和魏勒斯马尔蒂之间的杰出的抒情诗人,也是鲍恰尼和裴多菲之间的杰出的政治诗人。他主张解放农奴,并积极主张确立匈牙利语的法律地位。他的诗篇在艺术形式方面也较前大进了一步,著名的诗篇有《国歌》(1823)、《致自由》 (1825)、《兹里尼之歌》(1829)、《兹里尼第二支歌》(1838)等。另一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魏勒斯马尔蒂·米哈依是一位多产诗人,除了大量的短诗外,还写了许多史诗和诗剧,其中著名的有史诗《废墟》(1830)、 《两座邻堡》(1831)、短篇史诗《美丽的依侬卡》(1833)、诗剧《钟哥与金黛》(1830)、《血泪的婚礼》(1833)、《面纱的秘密》(1835)等。这些作品说明诗人的思想还属于具有爱国主义的贵族世界观的范畴,但已开始认识到平民的作用。从三十年代中到1848年间诗人的创作进入新高潮,写出一些著名的诗篇如《号召》、《致李斯特·费伦茨》、《祖国之爱》、《图书馆里的思考》、《预言》、《新闻自由》、《战歌》等。这些诗篇的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成熟。除了文学创作,魏勒斯马尔蒂·米哈依对匈牙语的规范化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匈牙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匈牙利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小说创作在前一世纪的小说创作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在作品的题材选择方面,冲破了过去那种仅限于选择重大史题材和上层贵族生活圈子的框框,更多地从现实生活中选择题材。这时期的小说创作的最主要特点,在思想内容方面,是对封建制度下的愚昧落后现象持批判态度;在人物塑造上,注意到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在故事情节的安排方面,摒弃了过去那种浪漫主义渲染而更多地接近了现实生活。这时期在发展匈牙利现实主义文学方面作出较大贡献的作家,约有这么几位:埃特沃什·尤若夫(1813—1871)。他的两部重要小说 《乡村公正人》(1845)、《匈牙利在 1514年》 (1847)在匈牙利小说发展史上占有突出重要地位。作者在搜集和掌握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创造出典型人物,栩栩如生的人物活动构成生动的社会生活图景。作者在匈牙利文学史上最早地提供了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风貌并作出了精深的分析研究。法伊·安德拉什 (1786—1864)写过一些具有喜剧性质的幽默短篇小说,很有成就,他的重要长篇小说《贝尔太基一家》(1832)通过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以描写和反映改革时期的社会问题而著称,在故事情节的安排和人物刻画方面较好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要求。约西卡·米克洛什 (1794—1865)曾任基什法鲁迪文学研究会主席。他最成功的一部小说是《阿巴菲》(1836)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现实主义特色,受到批评家和读者的好评。

  这一时期产生了匈牙利历史上的伟大的诗人裴多菲 (1823—1849)。他出身于贫苦家庭,中学时期仍然过着流浪生活。他十五岁时开始写诗,采用匈牙利民歌体的简练风格写作,诗歌题材大多取自劳动群众的生活,人物几乎都是农民、牧羊人和侠盗,例如《霍尔托巴吉酒店的老板娘》、《谷子成熟了》、《林中有鸟儿》等作品。今天,已有十六首裴多菲的诗已成为匈牙利的真正的民歌。他并未被民歌的风格所局限,而是把民歌的语言和形式加以提炼,发展为真正的诗歌艺术。他的文体十分接近民间流行的口语,极大地丰富了匈牙利的文学语言。例如《雅诺什勇士》(1844)就是采用大众语言写成的关于民间传说的长篇叙事诗,诗中刻画了雅诺什这个理想化的英雄,诗的语言、形式给民间传说带来新的生命色彩,有极大的鼓舞力量。受到我国作家鲁迅的推崇。1844年初,他写了《爱国者之歌》。1846年春天,在他领导下组成了匈牙利第一个作家团体“青年匈牙利”,出了《生活景象》杂志。他追求文学的真实性,说“只要是‘真实’的,也就必然是‘自然’的,而且我也认为必然是 ‘美’的。”强调诗人要走在时代的前面。他的爱情诗也渗透着强烈的政治内容,例如《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就是他最著名的爱情诗之一。在1848年的革命浪潮中裴多菲写下了著名的《民族之歌》,呼号着:“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呼唤!”“我们宣誓,我们不再做奴隶!”这个伟大的作品是“匈牙利自由的第一个吼声”,成为三月十五日革命的战斗口号。这一时期他还写了《三月十五日》、《自由颂》、《大海沸腾了……》、《绞死国王》等政治诗篇。他最后的总结性的长篇叙事诗《使徒》描写了一个抱有崇高理想的革命者的一生,是匈牙利人民为争取自由与解放而斗争的光辉诗篇,表达了对绝对自由的“乌托邦”式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