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小说

  1935年,艾伦·泰特在一篇经典性文章《南方的文学职业》中,提到二十世纪的南方小说家具有一种“特殊的历史感”,由于这种历史感,才造成了“我们处在历史十字路口时所出现的奇异的文化爆发,它多少类似于十六世纪末商业英格兰开始摧毁封建英格兰之际的诗歌天才大爆发,只不过规模小得多而已”。

  美国南方有其特殊的历史。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在南方兴起了地方色彩十分鲜明的文学流派,有的评论家称它为“南方文学”。南方小说属于怀旧式的文学流派,经过南方小说家们几十年的努力,在他们的作品中已经呈现出美国南方社会一幅兴亡盛衰的通俗历史画卷。尽管是描写过去的时代,尽管不无神秘、虚幻、痛苦和感情色彩,但南方小说自从三十年代福克纳创建以来一直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它成功的秘诀在于写出了一个时代。

  南方小说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和埃德加·爱伦·坡的哥特式作品。在二十世纪,福克纳在他关于约克纳帕塔法县的神话里又再度创造了南方,历史和诗在这里剧烈地会合在一起了。福克纳的英雄史诗的传统为后来的一些作家,如罗伯特·佩恩·沃伦以及一些喜欢探索更细微的感情色彩的女作家充分利用了。

  尤多拉·韦尔蒂(Eudora Welty,1909——)的小说创作曾在这一流派的后期产生过重大影响,她被公认为“南方文学”中除福克纳之外最出色的小说家。

  韦尔蒂是福克纳的同乡,出生于密西西比州中部杰克逊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家境比较富裕。她年轻时一度想学画,1929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曾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广告学。1932年回到杰克逊,在当地广播电台工作,并为孟菲斯的报纸写社交栏新闻,与各阶层人士广为接触,谙熟家乡的风土人情,这些成了她日后创作具有浓郁南方风味和性格特征的小说的基础。

  1931年,韦尔蒂开始写小说,但并不顺利,短篇小说投稿多次遭到退稿的厄运。1936年,韦尔蒂在家乡的《原稿》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立即引起了文学界的注意。1941年,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绿色的帐幕》出版,由当时已成名的南方女作家凯瑟琳·波特作序,序中预言南方又将出现一个杰出的女作家。此后韦尔蒂在创作道路上一帆风顺,陆续出版了好几部短篇小说集和五部长篇小说,奠定了她在文学上的地位。随着知名度不断提高,韦尔蒂得到了各种荣誉称号与奖励。

  韦尔蒂创作的精华是那些被称为“南方小说珍品”的短篇小说。她的小说不仅发掘生活的底蕴,而且探索人性的奥秘。她曾说“内心世界是无止境的新奇、神秘、诱人”。她说她热爱她笔下的每个人物,尤其同情小人物的命运和悲惨遭遇,用细腻的笔调抒写他们的童年、他们的梦想、他们的生活琐事以及他们的爱和恨。作者的风格多样,刻划的性格也很复杂,心理描写非常细腻,故事的结局往往出人意外。

  《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曾被评论界誉为表现南方社会畸形人生活和心理状态的佳作。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叫鲍曼的制鞋公司旅行推销员,十四年来他风风雨雨走遍了整个密西西比州,驾着汽车为老板推销鞋。这次是他大病后第一趟出门,结果在山沟里翻了车。幸好遇到一家农户,农户主人索尼帮助他将车吊了上来,并让他在家里过夜。这是一家荒凉山区中的贫苦农民,屋子里冷冰冰的,用石头当家具。索尼还穿着南北战争时留下来的南方联邦军的制服,他的妻子苍老不堪,三十来岁看上去却有五十几岁。晚上,鲍曼躺在炉灶边,天没亮就起身,把钱包里所有的钱掏出来悄悄压在主人煤油灯座底下,浑身颤抖地踏着月光朝大路走去。突然,他的心发出“怦、怦”声,他跌在大路上,用双手捂住胸口死掉了,没有一个人知道。这篇小说描写了三十年代美国南方穷白人的贫困生活,对鲍曼的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刻画细致而生动,他的悲惨命运揭示了下层人民的痛苦。

  《绿色的帐幕》共收入韦尔蒂的十七个短篇小说,它们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作者在小说创作创新方面的有益尝试。大部分故事发生在密西西比州的小城或乡村,人物大都是一些鳏夫、寡妇、盲人、聋哑人、智力迟钝者、心理变态者、轻生自杀者和凶杀犯。作者以南方生活为基本特征,再现了社会的真实生活,揭示了这些被社会唾弃的人的内心世界。《绿色的帐幕》问世后韦尔蒂声誉大振,评论界把她的作品与爱伦·坡相提并论,又把她看作福克纳风格的直接继承者,认为她的作品具有古老的“哥特式”与南方奇异风格相结合的艺术特色,成为南方小说的中兴之作。

  198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了韦尔蒂自1936年以来发表的四十一个短篇的全部,是作者创作上主要收获的结晶。在这些作品中最具特色的是《金苹果》,它由七个在情节上相互关联的短篇组成,分开看它是若干各自独立的短篇,合起来又可当作一个完整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小镇,人物是那些充满奇异色彩的南方乡民,其中交叉出现的主人公是两个年龄和性别不同的漂泊者:垂暮之年的金·麦克莱恩老头和年过四十的处女弗吉·雷尼小姐。作者以象征主义的手法展开情节并互相衔接成一个环状的整体,探索人类同时存在的欢乐与绝望、美好与恐怖、团聚与分离的复杂感情。

  从四十年代开始,韦尔蒂也尝试以长篇形式进行创作,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强盗新郎》出版于1942年。这是一部充满民间传奇色彩的作品,描写了一个强盗与种植园主女儿之间的复杂关系。一位名叫罗莎蒙德的少女由于父亲的粗心而被置于一个强盗的手中,她依靠自已的勇敢与智慧最后抓住了这个强盗。她的父亲却认为,杰米·洛克哈特是强盗,可他爱罗莎蒙德。他具有两重性。杰米·洛克哈特居然与罗莎蒙德成亲,强盗当了新郎。作者的独到之处在于不是简单地模仿童话故事让罗莎蒙德摆脱一个强盗的求婚而赢得“王子”式的求婚,而是让求婚人兼具二者的特点,这就加深了小说的哲理含义。

  《乐观者的女儿》(1972)是韦尔蒂长篇小说的代表作,获1973年普利策小说奖。这是一部以家庭婚姻为题材,以研究妇女心理状态为中心的作品。小说通过一个生前为人乐观的老法官去世之后其女儿与继母之间的感情冲突,表现了美国南方社会风气的变迁和人与人之间、家庭内部之间的矛盾。这部小说情节紧凑,描写简练,以简单的故事表现出丰富的含义,以现实描写和大量回忆的交错出现刻画人物的心理,深受评论界的赞赏。

  韦尔蒂对六十年代密西西比州发生的谋杀黑人事件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曾在《纽约人》杂志上发表短篇故事《声音从何处而来?》,揭露白人对手无寸铁的黑人的残杀。

  韦尔蒂小说的成功主要在于她对美国南方社会生活的通晓和对各阶层人物内心世界的洞察能力。她曾声称她的创作“受到了自己居住和熟悉的地方的启发”,又说她的作品所反映的是“密西西比州那些不安的、生活含义不明的、悲惨而又绝望的日子”。出色的环境描写,南方俚语的运用和各种象征、比喻手法的结合,使韦尔蒂的作品,尤其是她的短篇小说成为出类拔萃的艺术珍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卡森·史密斯·麦卡勒斯(Carson Smith Macullers,1917—1967)是继韦尔蒂之后又一个以创作南方小说著称的女作家,出生于南方佐治亚州哥伦布小镇。她十七岁到纽约上大学攻读音乐,二十岁与利佛斯·麦卡勒斯结婚,1967年因患癌症病故。

  麦卡勒斯自幼熟悉南方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环境,但她从年轻的时候起就身患重病,中风数次,经常缠绵病榻;她又多愁善感,坎坷的人生使她内心感到无限抑郁和孤独,这种情绪弥漫在她的全部创作中,形成她小说创作的两种特色:一是浓郁的南方环境的色彩,二是抑郁、孤独、怪诞的人物性格。

  1940年麦卡勒斯因发表她的处女作 《心灵是个孤独的猎人》而一举成名。小说的主人公聋哑人辛格是一个本城听忏悔的假牧师,他对这个城市的居民既听不见,也不会治疗他们的创伤,但每个人都愿意找他。小说中还有五个围绕辛格的人物:一个有强烈民族意识的黑人医生、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咖啡馆老板、一个聋哑的希腊人,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姑娘。作者通过这五个人与辛格的关系来探索人生,把辛格当作上帝的象征。小说中虽写人生的孤独,但作者往往借人物之日批评资本主义、种族主义等现存社会制度的弊端,该书是作者长篇小说中最有社会意义的一部。

  麦卡勒斯接着又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描写性变态者的内心孤独的《一只金色眼睛里的映象》 (1941);叙述一个失去母亲的十二岁的小女孩与正在举行婚礼的哥哥之间真挚感情的《婚礼的成员》(1946)和表现一个癌症患者绝望心情的《没有指针的钟》(1961)。其中《婚礼的成员》是作者四部长篇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1950年由作者本人改编为剧本搬上舞台,获得该年的“纽约戏剧评论奖”。女主人公是个十二岁的小女孩,由于害怕哥哥结婚后抛弃自己,很想成为婚礼的一员,甚至赖在汽车上不肯下来,梦想乘车与新婚的兄嫂同去度密月。小女孩的天真无邪被描述得感人至深。麦卡勒斯在题材的处理上运用了戏剧的抒情手法,淡淡的笔触与主人公的年龄、性格非常吻合。

  麦卡勒斯被公认的代表作是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 (1943)。这是一部充满十八世纪哥特式小说浪漫、怪诞气氛的作品,描写了南方小城镇里一个充满爱与恨的三角恋爱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是身强力壮、家道殷富的艾米莉亚小姐,她继承了父亲的家业,靠着比普通男人还要高大和强壮的身躯,有条不紊地经营着一家酒厂和一家咖啡馆。她的孤独的心灵渴望着爱情,后来把全部爱情倾注在一个自称是她表兄的小驼背李蒙身上。而那罗锅因一向遭人蔑视,便报复性地憎恨一切人:爱米丽亚越爱他,他就越恨她。六年后,罗锅反而爱上了爱米丽亚的前夫马文。他们把爱米丽亚的咖啡馆砸了,烧光了酒厂扬长而去。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把爱与恨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对不可分离的矛盾。作品中的三个人物都在追求理想中的爱,但由于被爱的人不理解这种爱,反而造成仇恨,最终使得孤独的心灵更加孤独。小说中呈现出来的正是这样一种奇异的“人性”,由于这种“人性”成分的存在,人类的感情只能永远处于“孤独”之中。用畸形人的命运来反映畸形社会的现实,是麦卡勒斯在创作上的一大特色。爱米丽亚的孤傲怪僻、李蒙的自卑感和马文的复仇狂心理都是“荒诞”的产物。在作者看来,这个小镇便是世界,咖啡馆便是人生表演的舞台。

  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eonnor, 1925—1964)在逝世之前,是作为战后给人印象最深的作家之一而受到欢迎的。她在通过描写风俗习惯来体现一些神秘东西方面做得更精确,既有十分严肃的态度,又有才智和丰富的同情心。

  奥康纳出生在佐治亚州萨凡纳市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家庭里,长大后在佐治亚州女子学院攻读社会科学和英国文学,获学士学位。1947年在衣阿华大学获硕士学位。奥康诺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但因遗传原因,她长年患病卧床。她有非常坚强的性格,以无比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她虽残疾,但仍坚持创作,她有限的作品中的大部分是在病榻上写成的。1964年8月3日因患癌症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奥康纳的作品不多,一生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慧血》(1952)和《狂暴者反得逞》 (1960);两部短篇小说集《好人难找》 (1955)及她死后出版的《水到渠成》(1965)。 1971年又出版了她的短篇小说全集,共包括三十一篇。奥康诺曾三次获得“欧·亨利小说奖”,1957年获“美国文学艺术院奖学金”,1962年和1963年分别获玛丽学院和史密斯学院的文学博士学位,她死后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获1972年“全国图书奖”。

  奥康诺从小受到天主教的影响,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往往表现出宗教观念和南方乡土气息的两重色彩。长篇小说《慧血》描述了一个名叫海士尔·摩兹的复员军人由于不相信上帝而得到的悲剧下场。摩兹在服役期间失去了宗教信仰,决心回家乡建立一个“没有基督的教会”,怀着怪诞的狂热以怪诞的方式否定上帝的存在。认为“一切真理的背后没有真理。”他在醒悟过来后,用石灰水弄瞎了自己的眼睛,身上绑了带刺的铁丝,自称这样做是“赎罪”,最后掉入深沟死于非命。小说使用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象征手法攻击不要上帝的世俗社会,主人公弄瞎自己的双眼象征不信上帝的人精神上的盲目。摩兹在疯狂地寻找“无上帝”的过程中,也揭露了他周围世界的一切罪恶:贪婪、伪善、无情。

  长篇小说《狂暴者反得逞》描写同样的主题,通过塔华特牧师魔鬼缠身,纵火自焚最后成为先知的描写,同样反映了作者的意识:天国不是靠理性和行善夺得的,而是通过烈火、疯狂、罪恶和暴行。

  奥康纳写得最好的是短篇小说,她被认为是南方作家中最有独创性、最引人入胜的一位。《好人难找》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篇。小说写贝雷一家六口驾车外出旅游,在小路上翻了车,遇上一伙暴徒,老太太认出其中一个正是报纸上登的自称“不合时宜的人”的越狱逃犯。暴徒先把老太太留下,把其他五个人都杀了。同老太太经过一番“谁是好人”、“什么叫犯罪”的辩论之后把她也杀了。作者的立足点在于“不合时宜的人”所发表的种种言论。 “不合时宜的人”由于被人诬告杀父之罪而被关进监狱,使他良心泯灭,因此最终认为“除了伤天害理,别无其他乐趣”。为了逃避追捕,他与同伙枪杀了这无辜的一家,在他看来,这是对社会和人类的报复。“人生根本没有真正的乐趣”,也许是作者对整个社会的归纳。从宗教影响这个角度来看,这篇小说也不无“原罪说”和“报应说”的成分。

  与《好人难找》相比,《水到渠成》的题材具有更丰富的社会意义。小说从一对白人母子同一对黑人母子之间的冲突揭示出南方社会的种族矛盾和几百年来奴隶制度在人们心灵中所造成的阴影,这两对母子的矛盾是在公共汽车上偶然相遇后爆发的,这辆公共汽车也就成了南方社会的缩影。

  尽管奥康诺的小说几乎都以哥特式的怪诞风格为特征,但她笔下人物性格的鲜明突出、环境描写的细腻生动和作品结构的巧妙严谨,在当代短篇小说创作领域里是十分有影响的。

  玛格丽特·米切尔 (Margaret Mithell,1900—1949)是一位以创作历史小说而闻名于世的美国南方小说家,她一生只写过一部长篇小说《飘》,然而正是这部作品使她从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妇女陡然成为全国闻名的小说家。

  米切尔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父亲是一位历史学家,曾任亚特兰大历史学会主席。米切尔从小就阅读了大量有关美国南北战争的书籍,听人讲述有关故事和战后重建时期南方困境的种种传说,特别是佐治亚州的一些有关情况。她从1926年起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飘》,经过十年的努力,1936年《飘》终于问世。《飘》的出版和成功,轰动了美国文坛。第一年该书就销售了一百五十万册,成为当时美国的第一畅销书,第二年获普利策小说奖和国家图书奖,此后又被译成三十种以上的文字,发行全世界,总数达一千万册以上,1939年又改编成电影剧本搬上银幕。

  《飘》的背景是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的佐治亚州,小说以一个种植园主的女儿为核心人物,通过若干个家族的兴衰变化,反映了美国南方社会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现实。斯卡雷特·奥哈拉 (又译“郝思嘉”)是爱尔兰移民杰拉尔德·奥哈拉的女儿,性格倔强,南北战争开始时她才十六岁,爱上了邻居阿希利·威尔克斯 (又译“卫希礼”)。可是阿希利打算娶表妹梅兰尼·汉弥尔登。斯卡雷特一气之下与梅兰尼哥哥查尔斯成婚。查尔斯不久战死沙场,亚特兰大也被北方军队攻占。斯卡雷特与姑母生活变得十分贫困,她挑起供养阿什利和自己家的两副重担,为了增加收入,她与仆人们一起下地劳动。她与自己姐妹的未婚夫弗兰克·肯尼迪结婚,他们在亚特兰大办起了木材工业,又让阿希利担任经理。弗兰克在与别人决斗时身亡。二十七岁的斯卡雷特又与南北战争中的爆发户雷特·巴特勒结婚。但斯卡雷特却同时又迷恋着她曾经爱过的阿希利,巴特勒最终抛弃了她。这时,阿希利的妻子梅兰尼死了,阿希利却再次拒绝了斯卡雷特所表示的爱情。斯卡雷特最终认识到只有巴特勒是她唯一能够真正相爱的人,但为时已经晚了。

  作者企图从几对男女青年的爱情纠葛来反映南北战争对他们生活所带来的动乱和灾难,所谓“乱世佳人”即是对斯卡雷特·奥哈拉形象的一个概括。这是一部颇有争议的作品,在人物的塑造上,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女主人公斯卡雷特实际上成了表现南方神话的理想主义人物。从客观上讲,作者美化了正在崩溃的南方庄园经济,表现出对农奴主的同情。另一方面,在处理时代背景和人物对话时,作者却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使人读来感到亲切动人,作品中所运用的幽默及十几位人物多彩多姿的塑造使作品令人百读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