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古英语文学

  一 盎格鲁——诺曼时代

  1、诺曼征服

  八九世纪,居住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人在航海贸易的同时,常进行海盗式的掠夺、南侵骚扰。10世纪初,一股诺曼人在法国西北部一片地方定居,诺曼人的首领作为法国国王的臣属,以公爵的身分领有此地,这块地方就名为诺曼地。他们吸收了被征服者的文化,在语言上逐渐与法语同化。1066年,39岁的诺曼地公爵威廉乘英国王位交替、形势不稳之机,率兵渡海侵入英国。哈斯丁斯附近一战,威廉击败了英王哈曼德的军队,进入伦敦,登上了英国王位,史称征服者威廉。

  诺曼人的征服对英国历史和文学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征服者推行在欧洲大陆已十分盛行的封建剥削方式,加速了英国封建制度的发展。威廉掌握强大的王权,把从盎格鲁—撒克逊贵族那里没收的土地分封给封建领主,领主们又分封给自己的臣属,如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形成,压在底层的便是实际耕种的佃农。在政治制度上,经过国王、封建主及教会间斗争,议会开始建立,等级代表制的君主封建政体在英国确立起来。

  教会在封建时期英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会本身就是大封建主,他们拥有全国1/3的土地,实行教阶制,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行使宗教、政治权力。在英国国土上,矗立着众多圆拱石墙的罗马式和尖拱高塔的哥特式大教堂,教区教堂更是遍布。教会通过它的各级组织和神职人员的活动,对人们维持精神统治。教会垄断了教育。僧侣们在修道院里闭居隐修、读经抄录,有些古代著作因此保留下来,但也有的古代文化著作由于不合“教义”内容而被删改、甚至销毁。在社会普遍的愚昧状况下,只有教会有权解释《圣经》。教职人员在讲经布道中,向人的灌输 “原罪”说和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宣传虔诚、禁欲、恭顺、服从、哲学、法学、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都受到神学的控制。教会文学便是为宣传宗教教义服务的。在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宗教中,还交错着多神教的因素,而盎格盎—诺曼时期的教会文字已清除了异教成份,竭力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如宗教诗歌《道德颂》、《论赎罪》、《良心的责备》等,都劝诫人们忏悔,抛弃尘世幸福,以现世的忍耐、受苦、修行,来换取来世的极乐。

  诺曼人带来了欧洲封建制,也带来了英国语言文字上的变化。诺曼征服以后200年,有三种语言并存:即本地英语、诺曼法语和拉丁语。绝大多数英国人特别是农民和城镇商人、手艺人都讲英语,上层社会则用法语,教会使用的是拉丁语。到14世纪中叶,英语终于获得统治地位。这时的英语已与古英语完全不同。古英语为表示词与句中其他成份的关系而引起的繁复的词形变化开始消失,英语由综合性的语言渐渐变为分析性的语言,吸收了成千上万的法国词汇,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古英语的时代结束了,真正的英国语文即中古英语在14世纪后半叶正式形成。

  2、骑士传骑——浪漫的冒险故事

  诺曼人为英国文坛带来了新的时尚——骑士传奇的流行。骑士是封建等级制中最低一级的封建主。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他们在封建战争中为大封建主效力,获得土地和其他报酬。后来土地世袭,固定的骑士阶层形成了。11世纪90年代开始的十字军东侵提高了骑士的社会地位。骑士阶层逐渐形成了以忠君、护教、行侠和爱情崇尚为中心的骑士精神,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传骑士精神的骑士文学应运而生,盛行于十二三世纪的法国以至西欧。骑士文学可分为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在诺曼征服后的英国文学中,最流行的便是骑士传奇。在这种长约1000行至6000行的叙事诗里,诗人描写了骑士为了荣誉或宗教信仰,尤其是为爱情而冒险游侠的故事。能取得冒险的胜利,能赢得贵妇人的欢心,就是骑士最大的荣誉。传骑中通行的诗体也是法国古诗体的常见形式:每行八个音节或四个重读音节的两个联韵体。盎格鲁—撒克逊诗歌的头韵体逐渐让位给韵律复杂的模式。

  西欧主要国家的中世纪骑士传奇在题材上有三大系统,即古代系统、法兰西系统和不列颠系统。古代系统指以亚历山大的事迹和特洛伊战争为中心的一些韵文传骑。法兰西系统写的是查理大帝和他的骑士的事迹。不列颠系统是围绕古克尔特王亚瑟的传说发展起来的,其中主要写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也是三大系统中最主要的一个。亚瑟是6世纪不列颠岛上威尔士和康沃一带克尔特人的领袖,在抵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的战斗中功绩显著,逐渐地他成了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被征服的克尔特人在追念中神化这位民族英雄,把民族解放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以亚瑟和他的匡世济民的武士的事迹来激励自己。诺曼人占领诺曼地后,吸收并发展了邻近的布列塔尼的克尔特人中亚瑟的传说,在征服英国后,又把这些传说带回英国。1137年威尔士主教杰弗里在拉丁文的《不列颠君主史》里,奠定了亚瑟王故事的基础。不久以后教士瓦斯用诺曼法语意译杰弗里的《君主史》,为亚瑟王故事增添了骑士传奇的色彩,他还创造了“圆桌”的方式,解决了十二骑士座次排列、尊卑高下的问题。

  到13世纪,亚瑟的故事首次在英语写的诗歌中出现,英国僧侣莱雅蒙在他的韵文编年史《布鲁特》的最后1/3,记载亚瑟王的故事。这以后,亚瑟故事在法国盛行,在英国则直到14世纪才又出现,大部分是传奇的改写本。

  传说亚瑟是威尔士王的儿子,15岁继承王位。他靠魔术师梅林的帮助,拔出了压在大石缝里的定剑,征服了苏格兰、爱尔兰和冰岛。他娶了罗马贵族女儿、美丽的桂内维尔,在卡米洛的城堡里设下了可坐150名骑士的大圆桌,根据骑士们的冒险故事来决定他们入席的资格。圆桌上有一个席位空着,留等找到耶稣在最后晚餐上所用的圣杯的骑士。亚瑟在战场上屡建战功,远征罗马与罗马皇帝作战。当他得知代他理政的侄儿摩德瑞德企图篡夺王位和王后,立刻与骑土高文回国。他虽然战败了摩德瑞德,自己也受了致命伤,被仙女们送往仙界。王后桂内维尔出家为尼。

  骑士中最主要的是朗斯洛,他与王后秘密相爱,但又爱上了阿斯特洛封主的女儿艾莲。艾莲为他痴情伤心而死后,他与王后相互和解。后来他与王后的爱情被发现,他与王后逃跑,受到亚瑟王和骑士们的追截。朗斯洛交出王后退到布列塔尼。亚瑟王因面临篡位危险而回国后,朗斯洛也回英国去帮助亚瑟王,发现亚瑟已逝,王后出家,他便出家去看守亚瑟的陵墓。

  帕尔齐法尔是圆桌骑士中最有道德最圣洁的,他与另外两位骑士寻找到了作为神恩的象征的圣杯。

  骑士传奇有大致的描写格式。内容上是由骑士历险的各种遭遇串联,恋爱事件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英勇的骑士、绝色的佳人,自然必不可少,但缺少个性的描写。虚构成份强,传奇中出没巨人、怪兽、古堡、森林中弥漫着魔法。但是骑士传奇对以后文学发生相当的影响。故事情节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以一二个骑士的冒险经历来组织故事,还开始注意人们的精神世界,描写了人的情感和内心活动。骑士与贵妇们之间的“典雅的爱情”与中世纪的圣母崇拜有关,但也有对禁欲主义的反抗。人们享受爱情和现世幸福的权利得到了肯定。骑士传奇对生活细节也有细致的描写。这种艺术特点使骑士传奇成为近代长篇小说的滥觞。

  现在的英国中古文学中最好的骑士传奇是《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

  2530行的《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记录了一位“圆桌骑士”高文的奇遇。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正在欢庆圣诞,一位高大魁梧的绿衣骑士闯入挑战,声言谁敢用斧头砍下他的头,明年此日就要到绿教堂接受他的同样回报。高文爵士挺身应战,砍下了绿衣骑士的头。绿衣骑士提头驰马而去。次年冬天,高文前去践约,他登山涉水、遇到蛇、狼、野人、熊等各种危险,于圣诞前夕投宿于绿教堂附近的古堡中。高文与热情的主人商定在他逗留期间每晚相互交换白日得到的物品。主人外出狩猎时,女主人便来诱惑高文。高文夜晚只能以吻与主人的猎物交换。第三天主妇赠给高文一条据说有刀枪不入魔力的绿腰带,夜晚交换时,高文隐匿了腰带。新年日高文冒着暴风雪去与绿衣骑士决斗。决斗后他才明白绿衣骑士就是古堡主人,整个计划是由亚瑟王的敌人女妖安排的,想使亚瑟及宫廷蒙羞。高文由于暗自接受了主人的腰带,受到了脖颈被擦伤的惩罚。

  这部传奇故事完整,有悬念,有跌宕,有叙事,有写景,具备了传奇的各种成份—宫廷生活、游历冒险、风流韵事、离奇想象。对狩猎场景和高文受诱惑的场景的描写,富有人情味。而高文游历途中季节变幻与景色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感受和深情:“他一早欢乐地骑马跨过山风,/进入一片幽深、荒凉满目的森林;/两边全是高山,下临杂树林丘,/生长那巨大的古橡,上百株挤成一堆/榛木、山楂盘绕纠结的在那边垂挂,/蓬松粗皱的苔藓布满四周……”。

  传奇故事的叙述形式甚至还影响到教会文字。无名氏作的 《世界的测量者》,叙述从开天辟地到世界末日的圣经故事,其中大卫杀巨人的故事明显地受到了传奇的影响,广受读者欢迎。

  二 乔叟时代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文化主要是日耳曼的,盎格鲁—诺曼时代的文化主要是法国的,而14世纪后半叶是成熟的英国文化的开始。乔叟是这个时期最伟大的作家,所以英国文学史常把这个时期为乔叟时代。

  1、朗格兰和《农夫彼尔斯之梦》

  14世纪下半叶的英国社会动荡不安。英法两国争夺领土、贸易地,互相敌对,终于引发了持续百年的英法战争(1337—1453年)。英国凭借军事优势,取得了战争第一阶段的胜利。战争提高了英国人的民族自觉和爱国精神,但也给人民带来灾难。当战局变化时,英国议会决定征收人头税来填补军费开支。人祸之上又加天灾。1348年起英国发生三次大规模的鼠疫,当时称为黑死病。英国人口缩减了 1/3,伦敦人口减少了一半,国王和议会却颂布法令强迫劳动、限定工资,以保证廉价的劳动力。本来就不堪贵族、教会剥削重负的农民忍无可忍,揭竿而起。1381年英国东南部各郡农民起义。他们在反教权的宗教改革家威克利夫及他的追随者“罗拉德派”的思想学说影响下,用宗教的论据来为自己的斗争辩护。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穷牧师约翰·保尔在他的富有号召力的布道词中大声发问:“当初亚当耕耘,夏娃编织,谁又是老爷绅士?”这场起义尽管很快就失败,但对英国农奴制的消灭起了重要作用。

  农民起义前后农村现实、时代情绪在头韵体的长诗《农夫彼尔斯之梦》中得到展现。这首诗有三种不同的稿本,称为甲、乙、丙本,其中写于1377年左右的乙本最为著名。一般都认为诗的作者是威廉·朗格兰。关于他的生平材料很少。他大概生于1332年,卒于1400年。他的父亲可能是农夫,而他自己是受过教育但没有圣职的教堂助理人员,生活贫苦。

  《农夫彼尔斯之梦》采用了中世纪文学通用的手法,以梦境开始。五月的一天早晨,诗人在马尔文山上入睡。他梦见一片平原,东边有真理城堡,西边尽头是灰暗的塔楼,里面居住着罪恶。平原上聚集着各种身份、阶层和职业的人;国王、骑士、僧侣、商人、手艺人、农夫、乞丐、小丑等等,他们是奔走于真理与罪恶之间的人类的代表。可爱的女士“圣徒夫人”劝诗人寻求真理以拯救灵魂。穿着华丽的“财富夫人”将与“欺骗”结婚,遭到了 “神学”的反对。他们便与“谗媚”、“撒谎”和“狡猾”一起去伦敦国王法庭投诉。国王恐吓要抓“欺骗”等人,他们四处逃散。“狡猾”被商人占有,“撒谎”在卖免罪符的小贩那里躲藏。只有“财富夫人”来到法庭。“良心”拒绝了国王要他与“财富夫人”结婚的建议。国王听从“理智”的劝告,放逐了“财富夫人”,委任“良心”和“理智”为顾问。

  诗人又开始做第二个梦。在人群聚集的平原上,“理智”在传道,七大罪恶(骄傲、奢侈、嫉妒、愤怒、贪婪、饕、懒惰)开始忏悔。成千的人想寻求真理但又找不到路,农夫彼尔斯出现了。他已为真理服务50年,来为人们指路,但他先要耕完自己的土地。一些香客前来帮助,但许多人躲开,有人提议让彼尔斯劳动,他们来祷告。彼尔斯以饥饿来吓唬他们。乞丐和劳动者抱怨工资低,暗示当时国家的强制劳动立法。“真理”带信给彼尔斯,发放免罪符。在与牧师关于免罪符的争论中,彼尔斯声言要放弃劳作改作祈祷苦行生涯。在第二场梦中,诗人在彼尔斯的谈话里展示农村的贫因景象和劳动者的深重灾难,表现同情穷人的民主思想,认为大家都劳动才能找到真理和正义的道路。

  诗人又梦到彼尔斯去找寻“良善”、“甚善”和“至善”,这部分出现了许多寓意形象。朗格兰的长诗利用了传统宗教故事形式,其中有很多道德说教、寓言手法,但充满了现实生活的真实图画。他显示了上层生活的腐败、贵族的懒惰、教会人士的贪婪堕落、商人的寄生恶习。作者满怀同情地描写了穷人的悲惨生活,也赞颂了劳动者的正直,认为彼尔斯这样的农夫最接近真理。

  2、乔叟和《坎特伯雷故事集》

  杰弗里·乔叟(1340—1400),是第一位伟大的英国诗人,常被称为“英国文学之父”。他对于近代英语、英诗韵律和英国现实主义文学都作出了卓绝的贡献。

  乔叟生于伦敦,父亲是生意兴隆的酒商。1357年,他在父亲的安排下做了宫廷侍僮。两年后从军到法国,被俘后不久获释,国王爱德华为他支付了240镑赎金中的16镑。1366年,乔叟与王后的侍女菲力帕结婚。1367年后的10年,他多次出使欧洲,去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佛罗伦萨,接触到时代的新思想。有传说他与意大利著名诗人彼特拉克见过面。1373年起,乔叟成了政界要人。他于1374年被任命为伦敦羊毛、皮革和酒类的税务督察。1385年,他提任肯特郡治安法官,第二年成为该郡下议院议员。但由于他所依附的保护人兰开斯特公爵影响的衰落,他失去了督察的职务,经济上陷入困境。到1389年,兰开斯特公爵得宠,乔叟又得到任命,负责修缮王室建筑,整日奔忙不休。1391年他改任骚默塞特郡地方皇家猎场的副管理员。他生命的最后10年是在平静中度过的。在兰开斯特家族失势的几年内,他失去了年金。在1399年新王亨利四世的加冕日,他写了《致空囊》的短诗献给新君,诉说自己贫穷,结果除了恢复旧有年金,又获得新的年金。可惜第二年诗人就与世长辞。他被葬于威斯敏斯特寺一角。后来其他的有名诗人或者葬于此,或者立碑在这里,人们把这里称为“诗人角”。乔叟一生经历丰富,早年受到宫廷生活薰陶,担任过多种公职,屡次出使国外,对整个社会生活有相当深刻的了解。

  乔叟的创作大致上分为三个时期:1373年前为第一时期,主要是在法国文学影响下写作;第二时期(1373—1385)的写作主要受意大利文学影响;1385年以后,也就是在他生命的最后15年,乔叟摆脱了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要影响,写真正的英国题材的作品,创造了个人的风格。

  乔叟最早的作品《玫瑰传奇》,是同名法文诗的英译。这首诗在中古时期的法国和欧洲都产生广泛的影响。洛利斯所写的前半部基本上继承了骑士文学传统,而由墨恩续写的后半部反映了新兴的市民的思想感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寓意手法,讲诗人梦游天国,爱上了玫瑰,爱情帮助诗人,发动文雅、慷慨、直率、怜悯等克服嫉妒、危险、谣言等的阴拦,使诗人得到了玫瑰。这种梦幻文学体影响到以后《公爵夫人记》、《荣誉之宫》等诗作。作于1369年的《公爵夫人记》是乔叟早期创作最著名的长诗,是为悼念他的保护人兰开斯特公爵的原配夫人布朗施逝世而写的。诗人梦见自己参加了皇家猎队,在森林中遇见了一位黑骑士,骑士哀悼他的德貌兼备的爱人之死。诗人在一个梦幻故事里,将布朗施写得栩栩如生,把梦幻诗用于私人悼亡,为乔叟首创。

  第二期的创作主要是写于《坎特伯雷故事集》之前的三部长诗:《荣誉之宫》、《特洛伊勒斯和克丽西达》、《好妇人的故事》。《荣誉之宫》未完成,可能作于1380年左右。这段时间乔叟多次出使法、意,在继续模仿法国作品的同时,汲取了来自意大利的影响。作品里诗人梦见巨鹰把他攫走,叫久为爱神效力的他创“荣誉之宫”听更多的爱情故事。荣誉女神被求恩惠的人所围绕,任意施舍。诗人又到“谣言之宫”,这里人仙传播各种消息,有时真假混杂,而风神用喇叭把消息吹送出去。诗人在滑稽幽默故事里表现出讽刺意味:荣誉的获取往往取决于机会而不是功德;流言常是真假混杂,由此带来的名声也是不足为凭的。诗人与鹰的对话里有许多典型的乔叟式幽默。

  《特洛伊勒斯和克丽西达》约作于1372—1387年间,主要故事来源于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长诗《菲洛斯特拉托》。特洛伊王子特洛伊勒斯作战英勇,他爱上了祭司卡尔克斯的女儿克丽西达,他的密友、克丽西达的叔父潘达鲁斯从中撮合。卡尔克斯预知特洛伊将沦陷,便投往希腊,并劝服希腊人以特洛伊战俘去交换他的女儿。克丽西达临行时许诺10天后归来,但到希腊营中以后,却接受了英俊的戴奥米德的爱。在战场上,特洛伊勒斯在戴奥米德身上发现了他送给克丽西达的扣针。悲愤的特洛伊勒斯从此觅机与情敌交战,却死于希腊主将阿喀琉斯手下。诗作带有中世纪骑士传奇色彩。但乔叟笔下去除寓意人物、迷信因素,对封建社会后期一对恋人进行生动刻划,挖掘克丽西达的心理活动。《好妇人的故事》(1385—1386年)是乔叟最后一篇爱情梦幻诗。诗人在观赏完五月里美丽的雏菊以后入梦,梦见爱神责怪他的创作诬蔑了爱情,命他撰写忠于爱情的好妇人的故事。诗人用“英雄从韵体”写了9个为爱殉身的女人的悲剧,其中有源自薄伽丘的克里奥佩特拉,有罗马诗人维吉尔写过的狄多,主要的故事来源于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创作。

  乔叟的第三时期的主要作品也是他毕生的杰作是《坎特伯雷故事集》 (1387—1400年)。他直接取材于英国现实社会,风格写实。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以朝圣进香的线索联贯的。3世纪起有虔诚教徒到圣地朝圣,英国最著名圣地是坎特伯雷。朝圣活动逐渐发展为社会大众娱乐活动,从伦敦到坎特伯雷65哩,在三四天旅程里,香客们交谈玩笑。

  在开篇的“总序”里,诗人介绍了香客们结伴的经过和各位讲故事的人,成为全诗最精彩的部份。接下来的24个故事成为主体部分,此外,还有“分序”和一些故事的联缀部分。

  四月的一天,诗人来到伦敦南郊的塔巴德族店,准备第二天到坎特伯雷朝圣。到晚上先后来了29个朝圣客,大家同意旅店老板哈利·贝雷的提议,在结伴朝圣的路上轮流讲故事解闷。每人来回共讲4个故事,由旅店老板评判,讲得最好的人由大家凑份请客。照原安排讲 120个故事,但只完成24个,其中两个被书中其他人物打断,另外两个则是作者未写完。

  朝圣客三教九流,代表了社会上各种地位、职业、性格的人。他们中有武士、骑士侍从、小地主等上层人士;有修道院院长、修道僧、游乞教士、教会法庭差役、牧师、女尼、赦罪教士等级教会人员;有来自城市的商人、木匠、厨司、织工、染工;有来自农村的磨坊主、管家、农夫,还有医生、律师、牛津学者等。

  对教会的腐败、堕落的揭露,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小学常见的主题。在《坎特伯雷故事集》里,除了一个穷牧师是廉洁、助人的好人,其他的教会人员都是以讥刺的笔调描写的。教会法庭差役满脸吓人的疮疹,孩子们见了就怕。他专门送传票召人到宗教法庭应审;赦罪教士连诱带吓地敛取金钱,带了些宗教性货品到处招摇撞骗;修道士爱寻欢作乐、拈花惹草;监管寺院田产的僧人,爱打猎,讲穿着,好吃烤肥鸭;女修道院长举止斯文、多愁善感,身上的金扣针上刻着拉丁文:“爱征服一切”,一副贵妇名媛气派。

  其他阶层的人身上也不乏讽刺色彩。医生熟谙占星术,在疫疠中赚大钱;律师把法律文牍记得烂熟;磨坊主精于克扣粮食;管家中饱私囊;威风凛凛的商人实际上债务缠身;法学院的伙食采购员在帐目上唬住了30位博学的法律学者。

  在富裕起来的市民中增长着自尊意识。5个伦敦的手工来人随身带着厨司,他们的收入资产颇丰,妻子们喜欢别人喊她们“夫人”。贩卖呢料的巴斯妇在教区活动中总抢在前头。

  诗人以尊敬的态度描写了身经多次宗教战争、充满荣誉感和美德的骑士和家产丰厚、用钱慷慨的地主。在赞扬了善良的农村牧师后,又写了他的兄弟—一位虔敬、诚实、热爱劳动和邻人的农夫。

  这群各有特色的香客讲出来的故事自然也是多姿多彩的。24个故事的价值并非是相等的,但都与叙述人的职业和性格相符。骑士讲的是表兄弟两人爱上同一个少女并为她比武决斗的故事,反映了骑土的理想精神;他的儿子、骑士侍从讲了关于阿拉伯和印度国王向成吉思汗献宝的东方传奇;女修道院长讲的是信仰基督的孩子的故事;牧师的故事是散家、船长、商人都讲可笑的但相当粗俗的故事;修道院随从教士、伙食采购员讲动物故事也很自然,因此故事集里的体栽很丰富,几乎集中了中古文学的各种体裁:骑士传奇、教会圣徒传、劝善的布道王、动物寓言、寓言、传说、歌谣、故事诗,等等。

  故事的内容大部分是有关爱情婚姻方面的,尤其是巴斯妇、牛津学者与地主的三个故事,构成了一个“婚姻组”。他们的故事讨论中心便是婚姻中,丈夫是否应该处于支配地位。已经5次嫁人,还怀着第6次结婚念头的巴斯妇,认为只有妇人掌权的家中才有安宁幸福。她的故事讲到一个骑士被迫娶了丑妇为妻,因为他在洞房之夜表示一切听从妻言,丑妇立刻变成娇美的贤妻。学者的故事则强调妇女服从的美德。村女格利塞达嫁给侯爵后,一切唯命是从,被夺走女儿、儿子、甚至被休弃,都没有怨言,本想考验她的丈夫深为感动,从此夫妻幸福和美。地主的故事则强调夫妇相互信任、共度难关。骑士阿维拉格的妻子道丽根在丈夫外出期间,忠实于丈夫,抵御了外来诱惑,却不意一句不会应现的戏言授人以口实。丈夫归来后没有责怪妻子,却劝她兑现诺言。他们之间的信任感动了引诱者,自动放弃了非礼要求。在这组婚姻故事里,特别是能干、独立的巴斯妇形像塑造上,显示出乔叟对妇女地位的兴趣。磨坊主和商人的故事都讲到年轻的妻子背叛年老的丈夫,寻求婚外爱情。

  在爱情、婚姻主题以外,有许多故事揭露了教会、僧侣的伪善和欺骗。游乞僧讲到宗教法庭差役勒索钱财,被恶魔拉下地狱。法庭差役立刻讲了个故事作为报复:游乞僧在求乞行骗过程中,受到一老人的捉弄,大为狼狈。两个讲故事人的彼此攻击,也表现出教会内部不同分支之间的冲突。教堂执事的仆从讲了教堂执事如何以炼金术行骗的故事。赦罪僧讲了一个严肃的道德教训故事:三个浪子为争夺一堆金子彼此暗算,终于同归于尽。在发出贪婪乃万恶之源的说教后,赦罪僧立刻劝人们购买免罪符和圣徒遗骸 (实际上是猪骨冒充的)进行公开讹诈,前面的说教故事不过是这个贪婪之徒的广告词。在女修道院院长关于信奉基督教的孩子被犹太人暗杀的故事里,诗人谴责了宗教迫害的行为。

  故事集中的绝大多数故事借鉴其他材料,但都进行再造,表现出强烈的写实精神。乔叟一生接触广泛,对伦敦社会从宫廷贵族到资产阶级、普通百姓都有深入了解,观察人性的能力特别敏锐。他以前和他自己前期的作品都是梦幻文学或骑士文学,虚构性很强。而《坎特伯雷故事集》继承了城市文学描写现实的传统,始终立足于现实生活,进行冷静细腻的描绘。在写实性描写中常露出作者温和的讥刺。他的幽默主要体现在总序中,在故事中又得以加强。

  乔叟在结构故事的技巧上也是超群的。他不仅让每个富有个性的叙述人讲有自己特色的故事,而且故事的串联也饶有趣味,有时若干故事构成一个系统,如“婚姻故事组”;有时故事构成一对对的关系。如磨坊主讲了老木匠的妻子与人私通的故事,木匠出身的管家立刻讲了个两个大学生诱惑磨坊主妻、女的故事来反唇相讥,律师又讲了关于善良的康斯坦司的劝善故事来对抗上两个故事的粗俗性。在一种叙述文体以后可能又会有这种文体的戏拟形式。诗人讲了个典型的骑士侍奇故事,托马斯爵士去寻找梦中的仙后,途中遇到三头巨怪,故事才讲到这儿,旅店老板就嫌它陈腐乏味,毫不客气地打断了。

  乔叟在语言上的成就是他对英国文学的特殊贡献。《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使用的语言是伦敦通用的东区中部的方言,稍微搀入了一点肯特方言成份,奠定了以后英国文字以伦敦方言为标准语言的基础。乔叟的诗富有音乐性,运用了多种诗体。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如此轻松、富有魅力地运用英雄双韵体,这种十音节双行全、抑扬格五音步的诗歌形式,成为英国诗歌中最常用的体裁。

  15世纪出现了许多模仿乔叟的作家,在英国和苏格兰都形成了“乔叟派”。乔叟对于英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发展方向,文学语言和诗体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 十五世纪

  1、民间文学之花——民谣

  与14世纪下半叶文学的成就相比,15世纪的文学创作相当贫瘠。但这个时期民间文学创作处于繁盛期,民谣和民间戏剧都相当发达。

  民谣,即民间歌谣,是种短小的叙事诗,早的可追溯到13世纪,但在15世纪特别兴盛,收集和出版要更迟。早期出版的最著名的民谣集是18世纪下半叶波西主教的集子。

  关于民谣的起源,争义很多,大致上有集体创作说和个人创作说。中古民谣不同于原始发泄情感的歌谣,是叙说故事的,需要一定的叙事技巧。一般意见认为可能是平民诗人根据现成材料整理编制,再经若干年的流传以后大致定型,因此民谣的具体创作年代难以确定。

  民谣有歌咏的性质,有音乐的配和,有的还与民间舞蹈有关(民谣一词ballad即来自法文词baller,意为“跳舞”)。民谣是一些简短的叙事诗,情节单纯、富戏剧性,通常由一串简单的场景或者长故事的片断组成,不作平铺直叙,很少细腻的描写和道德说教。在形式上采用“民谣体”,即四行诗节,二四押韵,一三行各四音步,二四行各三音步,以叠句和重复来增强音乐效果。

  在题材上民谣可分为:1、民间传说,多记的是鬼怪神异、林间神仙与人的交往,如《歌手托马斯》。《两只乌鸦》记述了鸟言兽语;《厄舍井的妇人》中,三个淹死了的儿子的鬼魂每晚来看望母亲,鸡叫就消逝,在一个看似迷信的传说里表现出纯朴的母亲深切的丧儿之痛。2、家族悲剧,写的是家族成员间的悲剧, 《两姊妹》中姊妹间嫉妒仇杀;《爱德华》中儿子在母亲指使下杀父。3、爱情故事,大多也是悲剧结局。《瓦特斯少年》中痴心的女子,怀着对爱人坚定的爱,接受了近乎残酷的考验,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不幸命运;《美丽的巴巴拉·阿兰》中的青年男女双双殉情。4、历史故事和英雄业绩,如著名的《彻维山追猎》、《俄忒本战役》,描写了英国与苏格兰之间的战争。5、滑稽歌谣,充满了民间幽默、轻松的乐趣。怕老婆的丈夫常成为被取笑的对象。《一个农夫的妻》里的悍妇恶妻连魔鬼都逊色几分; 《起来去闩门》中的懒夫妻宁可受冻不愿起来闩门,约定谁先开言谁去。后来两个绅士进门胡闹逼得丈夫开了口,妻子快活得唱起来:“好人儿,你讲了第一句话,起来去闩门。”最受欢迎的民谣是有关罗宾汉的。罗宾汉聚集一批自耕农,结成林中兄弟,锄强扶弱,劫富济贫。他们仇恨州官,只抢劫骑士和僧侣。罗宾汉的伙伴们有绰号“小约翰”的大个子,有快活的僧人杜克、钟情于罗宾汉的玛利燕。15世纪的《罗宾汉英雄事迹小唱》曾试图统一许多关于罗宾汉的歌谣。15世纪,英国农民生活贫困,1450年爆发了凯德领导下的农民大暴动,抗议重税、劳役政策,反对贵族压迫。罗宾汉的歌谣反映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情绪和生活理想。

  民谣内容丰富、风格自然,对后来的文学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18世纪后半叶兴起了“歌谣复兴”,成为浪漫运动的先驱力量之一。

  2、从圣坛到流动舞台

  戏剧也起源于民间,在原始初期庆祝节日的跳舞表演、对唱中,已经包含着戏剧的萌芽。

  罗马人在英国时,建有庞大的圆形剧场,但随着他们的离去戏剧活动也结束。英国基督教会最初是排斥古典戏剧的,因为它们是异教的、重现世的。但是几年后,约在9世纪教会礼拜中,有交互轮唱的弥撒歌唱,其中有人物——如守坟墓的天使和寻找耶稣的信徒——之间的对白,后来又加上动作。 “仪式剧”逐渐发展,由拉丁文演变为英文,情节内容也渐渐地有了经外内容。演出场所除原来的圣坛也在教堂内搭起了舞台,这样就被坏了教堂的肃穆气氛。1200年,教皇英诺森三世下令禁止在教堂内演出。戏剧表演移到了教堂门外,更有利于演员的表演发挥和观众情绪的发泄,小贩等各色人物也出入这公众活动中。到13世纪末,教会把戏剧逐出教堂领地,戏剧与教堂活动分离了。

  各民民众的宗教团体主持起戏剧演出,后来又由手工业行会组织。在宗教节日游行以后,市镇广场上便开始演宗教主题的“奇迹剧”。法国往往把以圣经内容为主的戏称为“神秘剧”,把根据使徒行传改编的剧称为“奇迹剧”,在英国则把所有宗教主题的戏剧都叫作“奇迹剧”。

  “奇迹剧”是在马匹拖曳的流动剧台上演出的。剧台的上层四面敞开,用作舞台,下层遮以帷慢,作为后台使用。演出时没有布景,道具很少也很简陋。但各行业为演出服装颇费心思,还备有假发、面具。行会经常根据各行业特点来分配戏剧演出,比如“诺亚方舟”的表演由木匠或造船匠担任, “最后晚餐”由烤面包匠或酿酒匠表演。每一行会演一出戏,市民可以站在一个地方看很多出戏。待全市行会在酒店院里或其他场合演出时,观众可看全本大套的“套剧”,自开天辟地演到末日审判,演出会持续三四天。14—15世纪英国举行这种戏剧活动的城市有125个。

  现存较完整的“套剧”有5组。用住在康威尔的克尔特人方言写作的康威尔组,有50个短剧,大约作于14世纪,从世界起源演到基督复活。其余几组用古英语写成,“约克组”约成于1350——1440年间,现存48出戏。 “彻斯特组”(约1475——1500年间》的25出戏,有比约克组较多的幽默成份。“威克菲组”32出戏,滑稽成分颇多。其中的《牧人戏之二》,实质上是英国戏剧文学中的第一出趣剧。英国北部威克菲的牧人们在晋谒新生耶稣途中埋怨天气寒冷、赋税沉重、贵族地主的压迫,“四面八方全是愁苦”。狡猾的农民马可偷了他们的羊,牧人们找到马可家里,惩戒偷羊贼。这以后大家才唱起圣歌,礼赡马槽中新生的耶稣。世俗的成份日益渗入宗教戏剧,在也是属于威克菲组的“诺亚和洪水》里,诺亚与他凶悍的老婆争吵的滑稽场面,可见民间创作的明显影响。“考文奇”组有42出戏,其中有象征性寓意人物出现,如“死亡”等,成为以后“道德剧”常用的手法。

  道德剧也是宗教的产物,来自“说教”,起源于14世纪后半叶,盛行于15世纪。道德剧标志着世俗戏剧的开端,它把中古人民喜欢的寓言加以戏剧化,不再沿用圣经里的人物,而是将抽象概念拟人化,如仁慈、恶行、良心、知识、善行等,进行劝善。现有最早的道德剧是15世纪初的《人生的虚妄》。而《凡人》被认为是道德剧中最杰出的作品。上帝不满人类沉溺于七大罪恶,派“死亡”去捉拿“凡人”。“凡人”企求“友谊”、“知识”、“亲属”等与他同往,它们都拒绝了,“财富”回答凡人:“如果你爱我稍为温和一点,/分我一部分给贫苦的民众,/你就不会弄得这样苦痛,……”。只有“善行”同行。神学家最后进行万物皆空、唯有善行与人同在的教谕。

  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还出现了插剧,即滑稽短剧。剧中人物是市民、农人、牧师,充满吵闹和戏谑。插剧比道德剧有更强的民间文学色彩,对风俗喜剧发展有明显影响。

  3、亚瑟传奇的“天鹅之歌”

  15世纪英国散文作品成就最高的是托玛斯·马罗礼爵士的《亚瑟王之死》。这部作品成了“天鹅之歌”,是亚瑟王传奇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也是亚瑟传奇的一个总结。

  直到十九世纪末学者才研究、证实了作者的身份。马罗礼是受过教育的瓦利克郡的贵族,曾参加过英法百年战争,1445年任过国会议员。在封建主集团的内战中,他站在兰开斯托家族一边。1451后的20年,他屡屡下狱,可能在囚禁生活中写了《亚瑟王之死》。

  《亚瑟王传奇》完成于1469—1470年间,1485年刊行,是12—15世纪亚瑟传奇的总结性作品。作者对大量作品、传说进行爬梳处理,用21卷联贯起亚瑟王故事的不同线索。前5卷,主要写亚瑟王,他的父亲,魔术师梅林,他与桂内维尔的婚姻、圆桌骑士的形成、与罗马皇帝的战争及以后的战绩。6到8卷,每一卷都有关一位杰出的骑士及他的冒险。9到10卷,写了一些骑士的比武和冒险。第11到17卷,写骑士寻找圣杯的经历。18到19卷,集中写了朗斯洛与王后的爱情。最后两卷,讲述了摩德瑞德的背叛、亚瑟王与他的交战和死亡、王后与郎斯洛的最后结局。马罗礼舍去了传说中奇幻神秘的情节,写成了以亚瑟王为中心人物的、合情理又引人入胜的故事。人物描写生动,叙事简明又富有诗意。

  16世纪时的清教学者、作家阿斯堪指责此书的内容是公然的杀戳与不道德的爱情。战争与恋爱本是中古传奇的两大题材。以现代眼光去看骑士制,可以从骑士间无意义的残杀见出骑土制的野蛮和残酷。但是作者在封建社会危机的状况下以理想化的态度去描写骑士社会,为贵族的精英人物唱首挽歌。他谴责臣属对君主的不忠诚,但对婚外恋情却不予责备、甚至加以赞美,这是骑士传统的反映,也有反禁欲主义的精神。特利斯坦和绮瑟误服了爱情药,就再也不能抵挡爱情的力量,作者努力为他们的爱情辩解。

  《亚瑟王传奇》是英国散文从中古英语后期发展到现代英语的重要里程碑。它所提供的亚瑟传奇的素材和清楚易懂、简洁流畅的散文风格,广泛、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的英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