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相声大腕们的“可乐”情感

作者:国 语




   相声演员被人们称为笑的使者,有了他们,人们的生活充满了笑声。郭德纲、李金斗、姜昆、冯巩、牛群这些相声大腕不仅在舞台上是个好演员,生活中同样是个好丈夫、好父亲。
  
  郭德纲和王惠辛酸的浪漫
  
   同是天津人的郭德纲和王惠是在2000年认识的。王惠说:“我当时对他没什么印象。隔了几个月他才给我打了个电话,也什么都没表达。第二次见面就是2002年了,后来我留在北京,就慢慢和他走到了一起。”
   郭德纲刚开始创立德云社的时候,王惠陪他一块儿吃苦。那时候他们没有钱,王惠就把自己从天津开来的汽车卖了,把父亲送的钻戒和很多首饰都卖了,回家不敢和父亲说实话,只好说不小心丢了,老爷子总纳闷:“怎么闺女在北京总丢值钱的东西啊?”有一次,两人兜里一共还剩10元钱,王惠想来想去跑赵公口包了辆车开回天津家里,先拿了钱给司机,又跟父亲要了钱回北京,才解了燃眉之急。
   现在郭德纲火了,王惠也放下自己唱京韵大鼓的本行,退到二线,为他打理演出和票务等事务,还是他的保姆兼司机。谈到自己的夫人,郭德纲不无感慨地说:“当初王惠十几岁办个人专场演出时,我还什么都不是呢。”而王惠从一位享誉京津两地的鼓曲新秀到德云社的管家婆,并没有心理落差。
  
  李金斗与张蕴华几十年相敬如宾
  
   李金斗是北京人,父亲在他1岁时抛家去了美国,母亲在他7岁那年忧郁而死。因此,他从小与比他大4岁的哥哥相依为命。13岁那年,李金斗进入北京曲艺团学说相声,在这里他认识了自己的终身伴侣张蕴华。张蕴华比李金斗小1岁,满族人,家境优越,在曲艺团学唱单弦。两人一起学习,一起长大,结下了深厚的感情,1971年举行了婚礼,不久,就有了儿子李阔。
   生活中,他们夫妻俩几十年来相敬如宾,感情甚笃,是圈内有口皆碑的恩爱夫妻。直到儿子逐渐长大,张蕴华这才渐渐淡出演艺圈,把主要精力放在打理家务上。夫妇俩多次商量,再过几年,李金斗也逐渐淡出演艺圈,好好地享受晚年生活。
   2005年12月末,李金斗和妻子热热闹闹地为儿子李阔举办了婚礼。李金斗和张蕴华端着酒杯,来来往往地给宾客们敬酒,夫妻俩的那份默契和从容,羡煞旁人!
  
  冯巩与艾慧23年恩爱如初
  
   冯巩和艾慧结婚23年来恩爱如初,在影视圈内是有目共睹的。冯巩和艾慧是在天津市第26中学读书时相识的。冯巩读书时爱好广泛,打篮球、下象棋、唱京剧、拉京胡、讲故事、说笑话,样样精通。由于勤奋好学,他很快成了宣传队的文艺骨干,当时,聪明活泼的艾慧也是宣传队的一名成员,在平时的排练、演出中她与冯巩经常合作。由于艾慧年龄比较小,冯巩对她很照顾,他们就这样相爱了。
   冯巩与艾慧是1983年结婚的。当时,虽然没有婚纱,没有房子,但两人都感到很幸福。同年,冯巩因出色的文艺才华被选到铁路文工团,因户口无法进京,冯巩只好把爱巢筑在了天津,人到北京上班,一对恩爱夫妻成了牛郎织女。两年后,冯巩解决了自己的户口问题,接着便又东奔西跑,用了3年时间,把妻子调到了北京,被分配到中国唱片社工作。
   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后,冯巩又面临着没有房子的窘境,一家三口就住在了排练厅的一角。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冯巩的演出越来越多,一年难得在家住上两个月。艾慧一个人在家操持家务,白天骑一个多小时的单车上班,晚上还得赶回来哄孩子、洗衣服、做饭。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辛,艾慧却很理解冯巩。如今家庭虽然衣食无忧,但夫妻感情依然恩爱如初。艾慧的工作虽然很忙,但每当冯巩有外出演出任务,艾慧都想着将换洗的衣服和常备的感冒药提前放到行李包里。
   妻子为这个家付出的辛劳,冯巩心里有数。为了回报妻子的爱,冯巩经常为妻子买回她最喜爱的礼物,每次演出结束后,再晚也要向家里挂个电话,报个平安。近几年来,只要有时间,冯巩都坚持带妻子和宝贝儿子外出旅游。
  
  姜昆和李静民在北大荒收获爱情
  
   姜昆和李静民之间是一见钟情,他们一见钟情在三十年前去北大荒兵团的列车上。
   在列车上,姜昆主动站出来,组织宣传活动。在演出中,他发现了一个一直坐在一个角落里,既文静又秀气的小姑娘。她应姜昆之邀,两人唱了几个男女声二重唱。
   两个人合作得非常成功,受到旅客们的热烈欢迎。从此,两个人心中就有了对方。
   一曲定情的结果是相守至今快30年。对于近30年的感受,姜昆开玩笑说:“没完没了的哦。”其实他的真实感受是:“走到了今天,就觉得是合二为一的了,家中不能没有她,也不能没我。”
  
  牛群爱上师傅的女儿刘肃
  
   牛群称自己的爱情是“晚熟品种”,到二十多岁时连恋爱的滋味还未尝过。谈起怎么和牛嫂刘肃“对上眼”的,牛群无限感慨地说:“我长她8岁,认识她时,她还是个高中生,你可以想象要达到最终的‘裂变’,需要怎样的量的积累。”
   牛嫂刘肃的父亲刘学智是战友文工团的曲艺编剧,母亲是全总文工团的歌唱演员。当时的牛群由于缺乏正规的专业训练,需要“恶补”,就经常到刘家拜师求学。牛群比刘肃大8岁,那时的刘肃正上中学,每次见到家里来了客人,刘肃总是怯生生地向牛群打招呼:“牛叔叔好!”牛群也俨然一副长辈模样,随她的父母喊她“肃儿”。牛群人很老实,待人也真诚,挺招刘学智夫妇的喜欢。
   刘肃喜欢曲艺创作,在父母的点拨下,常弄些笔墨,有时也会拿张凳子坐在牛群身边,静静地听他谈相声,说表演。在潜移默化中,下意识地和牛群拉近了许多。
   牛群和刘肃自1982年走进婚姻殿堂后,就达成共识:家庭是大厦,事业是地基。要想家庭稳固,就得两人的事业都成功。
   牛群36岁时才得子,珍爱劲儿就甭说了。孩子尚未出世,牛群就张罗着给孩子起名,在全文工团的范围内来个有奖征名,声称无论是谁,只要给孩子起的名字一经采用,就奖给15块钱——那时的15块钱可是牛群半个月的工资。于是大家群策群力,什么牛鼻子、牛眼睛、牛角、牛皮、牛毛……真是花哨透了。最后还是孩子的姥爷说,就叫“牛童”吧,意思是骑在牛身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苏 兰摘自《家庭周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