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美国人的财富观

作者:苏 岩




  白天赚钱晚上捐
  
  过去的时光已然成为历史,然而卡耐基、福特和洛克菲勒等富豪将永远被子孙后代铭记在心。他们的名字不但代表着技术上的创新和金钱上的富有,而且与许多医院、大学和图书馆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美国,很少有富翁为了个人消费而毫无节制地花钱,大多数都致力于为慈善事业做贡献。《福布斯》杂志公布的“慈善榜”表明,最近10年来,美国富翁捐赠给各类慈善组织的金额己超过2000亿美元。
  美国有线新闻网的创始人泰德·特纳可称得上是美国新一代慈善大亨的领军人物,他1997年向联合国捐款10亿美元用于发展性的援助项目、这笔钱几乎占了特纳个人财产的三分之一。
  比尔·盖茨目前个人的财富已经达到大约500亿美元,蝉联世界首富12年。他平均每分钟挣6659美元,与此同时,比尔·盖茨还连续多年荣膺“最慷慨的人”称号,成为世界上捐款最多的人。
  虽然索罗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招致骂名,然而他慷慨解囊,把50%以上的资产都用于慈善事业。
  房地产商采尔·克拉温斯基不仅把全部家财捐给慈善机构,并且捐出了自己的一个肾脏。
  有人开玩笑说,美国富翁的哲学是“白天赚钱晚上捐”,这的确没有言过其实。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这种现象的确是很多其他国家的富翁难以相比的。
  
  “死而富有是一种耻辱”
  
  受“取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这种宗教文化理念的影响,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进入暮年后把一辈子积攒起来的财富捐赠给社会,被传为佳话。
  1859年,美国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全国开始出现一股开采石油的热潮。作为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创始人,当年的洛克菲勒凭着企业家特有的敏感,预见到这是一项既充满风险又有利可图的事业,值得一做。
  随着“石油帝国”的兴旺发达,不少企业纷纷倒闭和破产,倾家荡产者不计其数。在洛克菲勒大展宏图的年月里,对金钱财富的痴迷和追逐被他视为人生最大的乐事。然而自打退休之后,这位世界排行榜上数一数二的大富豪却一点也快乐不起来,因为他被许多人所唾弃。
  洛克菲勒最终明白了一个道理:金钱和快乐不能够画等号。他决定改变后半生的生活,把慈善事业作为自己的追求,以惠及子孙,让他们不再像自己那样被“千夫所指”。洛克菲勒将“死而富有是一种耻辱”这种类似禅语的句子,写在了自己的遗嘱里,可见他对人生的感悟是何等的透彻。
  
  “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
  
  在当今涌现出的美国新一代富豪中,微软创始人之一的比尔·盖茨是冉冉升起的一位大明星。曾经有人计算过,像他那么有钱可以这样花,买30多架航天飞机,或344架“波音747”,或15.6万辆劳斯莱斯的“本特利”大陆型豪华轿车,或者拍摄268部《铁达尼号》……
  可事实上,富可敌国的盖茨夫妇生活却相当俭朴。比尔·盖茨曾说过:“我要把我所赚到的每一笔钱都花得很有价值,决不浪费一分。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比尔·盖茨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他不坐飞机头等舱而坐经济舱,着衣也不讲究名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比尔·盖茨对打折的商品颇感兴趣,甚至不愿意为泊车多花几美元。在日常生活中,他也从不摆阔。婚后,比尔·盖茨和妻子梅琳达很少去高档餐馆就餐,有时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才光顾。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选择肯德基,或是一些咖啡馆。惟一称得上奢华的只有他们位于西雅图郊区价值5300万美元的住宅,宅内陈设相当简单,并不是常人想象的那么富丽堂皇。
  比尔·盖茨之所以格外地引人注目,不仅仅是因为他名列世界富豪榜首,还在于他回报社会的宝贵热情和责任感。他在一份声明中动情地说:“伴随巨大财富而来的是巨大责任,现在是把这些资源回报社会的时候了,而帮助困境中的人们是回报社会的最好方式。”这位世界首富表态道,他的全部财富将用于捐赠,而不是留给自己的3个孩子。
  (喻 盈摘自《华人时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