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李若:每一步印着中国人的自信

作者:明 迪




  
  来自北京的李若,今年41岁,1988年去美,自1991年2月加盟NBC电视台做新闻摄影记者以来,十三个年头已经过去了,洛杉矶地区每一次重大事件的历史画面都被他的摄影机捕捉到:从洛杉矶暴乱到北岭大地震,从辛普森案件到南加州森林大火,更不用提每年的奥斯卡颁奖和重要球赛。前往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前线是李若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以来最重要的两次经历,像他这样从头至尾亲历两战,在媒体从业人员中也是少有的。
  
  勇敢的中国人
  
  2001年11月去阿富汗前,李若曾被送到西芙吉尼亚和华盛顿特区受过一个多月的军事训练,在阿富汗战场上,所有新闻人员属于自由人,不受美国军方保护,而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新闻人员随美军出发,受军方保护,每天都戴钢盔、穿防弹衣,防毒面具24小时不离身,每天晚上和士兵一起住在军营里。相比较起来,历经五星期的阿富汗战争更具危险性。
  有一次李若和几名记者一起出去采访,在阿、印、巴边境遭到一伙人袭击绑架,李若灵机一动说自己是中国医生、另两位白人同事是澳大利亚医生、黑人同事是南非医生,都是联合国派去的;并说自己的父亲曾随中国工程兵参与了中巴公路的修建;对方信以为真才放了他们。当时华盛顿特派记者身上都带有美国驾照,差点被对方发现。如被发现,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为了保护自己,李若曾花40美金买了一枝散弹枪,每天出去采访时都背着。后来还买了一把手枪随身带着以防不测。这种每天出去面临着地雷、散兵、暗弹、绑架,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的日子,他至今回想起来仍有些后怕。2001年l2月圣诞节前李若返回美国,2002年1月在同一个驻地,《华尔街时报》特派记者丹尼·泊尔受“向导”诱骗被抓为人质,后被对方发现是犹太人而惨遭杀害。
  那些天的中文报纸上有整版的专题报道,李若被称为“勇敢的中国人”。李若对大家坦言:“其实我一点也不勇敢,通过两次赴前线感触至深,经历了战争,面对过死亡,更觉得生命可贵。”
  
  荣获艾美奖
  
  在阿富汗战区进行战地采访期间,每天的新闻都是由记者们出去自己发现,有什么值得报道、值得拍摄的由他们自己主动寻找和挖掘。阿富汗地区经历了二十三年的战争,六十万难民无家可归,其中一半是未成年的儿童,李若经常把镜头对准那些难民营里可怜无辜的孩子。刚开始他是为自己的儿女所拍,想让他们看看世界上真的还有与他们同龄但正在挨饿受冻的孩子,后来他把摄影带传回电台播放,效果很轰动,于是他做了一个系列节目,每次报道4-5分钟战争前线儿童的境况,令电视观众极为震撼。
  NBC电视台后来将李若近距离拍摄的这些珍贵镜头制作成一个短纪录片,题为《战火中的儿童》,送交到美国电视艾美奖评委会,直到有一天评委会通知他准备燕尾服时,他才知道自己入围艾美奖。获得艾美奖对他来说真是意外的惊喜,还有什么是比这更好的赞赏和鼓励呢?
  一年一度的电视艾美奖相当于电影的奥斯卡奖,作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人摄影师,周围的朋友都为他高兴。
  面对荣誉,李若想的更多的还是那些难民营里的儿童,那些无助的眼光无论多少年都挥之不去。他坦诚:“评委们大都居住在比弗利山庄,几乎每家都有昂贵的高级卡西米地毯,当他们看到这些进口手工地毯是由难民营里六、七岁的小女孩为了糊口而每天劳作十多个小时、用小手一点一点织成的,那种心灵震撼可想而知。”
  
  华人的自信和自尊
  
  当年,李若刚进NBC的第一天就遇到黑人金恩遭受白人警察殴打事件,他奉命前往采访,耐心地等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抢拍到一位黑人老太太作为目击证人描述殴打事件经过的镜头,此段作为独家新闻在电视台反复播放。
  不久后他又被派到圣塔莫尼卡高等法院拍摄老牌影星马龙·白兰度之子涉嫌杀人的案件,他用特写镜头拍下了马龙·白兰度在法庭上老泪纵横的画面,受到了同行们的称赞。
  十几年来,李若用自己每一天的工作成绩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印着他的自信。
  (江 甜摘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