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马英九:走出被起诉的阴霾

作者:费若本




  
  马英九曾有一个外号叫“马更正”。大大小小的事情,他永远会不厌其烦地打电话,亲自动手写下千言更正函,马英九一向是找到机会就要“更正”一下。
  2007年2月13日,马英九因“特别费”被起诉。对马英九而言,这是他一生最难以承受的“屈辱”。5月2日的国民党中常会上,正式获得国民党“总统”参选人资格的马英九,在正式取得“身份”起跑前,谈到被起诉那一刻,马英九用了“非常严重的冤枉”、“非常严重的伤害”、“非常在意,如果每次走出去,会被十目所视,十指所指”、“总会觉得外界会有些误解”……等字眼。
  可以想见,被指控是“贪污”,对于马英九是何等的挫折,他又是何等地想要向世人辩解和说明,何等急着要“更正”呢?
  但两个多月后,马英九变了。在一封马英九写给竞选办公室同仁的信中,他鼓励团队同仁,除了要“任劳任怨”之外,也要“任谤”。马英九说他已渐渐走出阴霾了。
  他是如何办到的?他怎样走过这段艰苦的心路历程?
  
  家人信心鼓舞是最大心理后盾
  
  从阴霾走出,从辩解到“任谤”,马英九的这段历程并不轻松,2月13日,面对着被“起诉”,马英九忙着应变、请辞、宣布参选、直忙到晚上才回到家中。
  回到家中的马英九心情是不平与愤怒的,他对检察官在起诉书中的许多用语,“诈术”、“连续犯”……认为是一生中“难以承受的屈辱,非常不能同意”。情绪一向内敛的马英九,就一个人在家静思着。住在他家对门,他的母亲秦厚修关切儿子,却不多言。
  马英九说:“我这个妈妈对自己的孩子很相信。”回到家后,秦厚修淡定地告诉爱子:“我们都支持你。”既没哭也没表现难过,马英九有了定心感。他的家人也都不会七嘴八舌,增添马英九情绪上的压力。家族聚餐时,大家都鼓励他:“清白是要靠你自己奋斗出来的。”家人的信任和鼓舞,是马英九最大的心理后盾。
  谈到家人,马英九不禁对他的父亲马鹤凌有感伤之情。他说:“如果我父亲在世的话,他会怎么想呢?他一定会非常非常生气,说不定气出病来也不一定。”马英九也想起了从小拉拔他的奶奶:“阿嬷在我小时候就常跟我说,我们常常做好事,就不会有事情。”家人的支持,是马英九走出阴霾的第一个动力。
  但马英九心中还是会掠过丝丝的感叹。春节期间,他在家里想了很多事,包含他从政以来,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工作了。他回忆,从1993年以来,他已经十几年没有带过妻子周美青和两个女儿出去度个能过夜的旅游,而今竟然换来被起诉的代价,“所以我就想,所为何来?”
  
  从古人事迹中升华自我心境
  
  古人事迹是帮助马英九度过这段心理煎熬的第二个动力。在被起诉到春节期间,很多马英九的朋友去他家里看他,马英九说:“从距离我们不太远的历史人物,可以寻找出一些智慧。”有一位朋友告诉马英九明末清初袁崇焕的故事,这位抗清大将,一生以“忠贞”自许,没想到最后却被皇太极设计,受到“汉奸”待遇的天下奇冤。还有一位宗教界领袖,托人告诉马英九有关耶稣与法利赛人的故事,鼓励马英九,就连耶稣也曾经为了“安息日”,被当时的“法匠”侮辱。
  本就熟读史书的马英九,从历史人物中得到了坚定的信心。在这段日子中,马英九还读了受到“腐刑”屈辱的太史公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让我们去回想许多历史人物,遭受屈辱的时候,他如何去自处,该怎样去处理这样的心境,要怎么去转变,怎样去升华自己。”
  这种心境中,清代名将左宗棠所提出的“任谤”,成了马英九的心灵支柱。马英九说:“左宗棠一定也是碰到了类似的状况,面对一些对他并不公平的批评,但是他又没有机会去澄清,或者去反击,他就必须要去承受。”而不是杵在那儿“怀忧丧志”。
  
  能够下乡行走获得最朴实的智慧
  
  下乡行走,是马英九的第三个、也是最让他鼓舞的动力。走在台湾屏东、台南乡下,虽然偶尔会碰到一些村民“呛声”,但大多数的人,却用他们最朴实的智慧鼓励马英九:“你太老实,是被人欺负啦,加油!”马英九忆起有一次到国姓乡,一位不会说国语的60多岁老太太,看到他就抱着他哭:“你一定不能退,要坚持下去。”让马英九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他一生自诩的“清白”,在民间还是有那么多人支持,他自我解释,这是因为他过去的所作所为,还是得到许多人的信任,“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因为这是我长期累积下来的形象。”
  在这么多的省思和鼓励之下,马英九走出了心灵阴影。有一天,他和一些大学时就交往的朋友吃饭时突然说:“我现在反而不怕抹黑了,以后我该说就说,该回应就回应,不值得回应,就不回应了。”
  马英九说,现在他想得更多的是,参选之路应是“大我与小我之间的选择”。特别费一案,虽是他参选路上需面对的战场,但不再是他心理上的障碍。马英九说他给自己的压力是:“我要赶快用功,把国家的愿景和策略拿出来”,“不能把民众的期待,只当成是自己政治的筹码;而是要让民众真正能相信,他们对我的相信、对我的支持,将来绝对不会落空”。
  
  (杜 艳摘自《海外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