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徐悲鸿长女的风雨坎坷路

作者:李赞庭




  
  徐悲鸿长女徐静斐1996年患双髋关节骨头坏死,不能长时间站立,行走也比较困难。她虽然年近八旬,却耳聪目明,神清气爽,思维敏捷,毫无老态。
  
  逃出家门投身革命
  
  徐静斐1929年11月出生于南京,她是徐悲鸿和蒋碧微夫妇的长女。由于长期受张道藩的挑拨,蒋碧微把徐悲鸿赶出了家门,与张同居。徐悲鸿与蒋碧微于1945年12月31日正式离婚。
  根据法院判决,16岁的徐静斐留在了蒋碧微的身边。她从小就看不惯母亲的刻薄与奢侈,上中学就开始在学校住宿,只是星期天才回来一趟。但每次回家,都要莫名其妙地挨母亲骂。1946年,父亲到北京艺专任校长。徐静斐很想和父亲在一起生活。高中快毕业时,她一连报了三所北京的大学。母亲知道后,大发雷霆,把准考证给撕了,规定她只准报考上海和南京的大学。
  1948年秋,徐静斐考入了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外语系。入学不久就引起了学校地下党的注意,常被邀请参加“读书会”。“读书会”名义上是金女大学生会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通过读进步书籍,她逐渐懂得了革命道理,认清了国民党假民主、真内战的面目。在学校的墙报栏里,她指名道姓公开痛骂时任国民党中宣部长的张道藩。此事发生后,她和家庭彻底闹翻了。蒋碧微为了加强对她的管制,为她办理了休学手续,先把她“软禁”家中,后又把她带到上海严加管束。
  在上海,徐静斐给金女大地下党的曹婉写信,希望党组织能帮助她离开家去解放区。就在这时,蒋碧微从上海到南京整理东西准备逃往台湾。金女大地下党抓住机会,派人把她从上海接到南京。然后,曹婉把她送到中华门火车站,由地下党把她和另外9人从南京送到芜湖,再从芜湖转到巢湖解放区。从此,徐静斐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9年元月,身在北京的徐悲鸿忽然接到蒋碧微的一封信,说丽丽(即静斐)失踪了。接信后,徐悲鸿很着急,不知长女去了哪里。一个月后,父亲收到了女儿从解放区的来信,知道女儿参加了革命队伍。
  
  “你要学一门专业”
  
  徐静斐来到巢湖江淮五地委联络部后,被分到三野先遣纵队独立支队(前身为新四军),在团政治处当宣传干事。不久,为迎接南京解放,她又被二野“挖去”,随金陵南下支队南下,参加军管会接管南京。
  南京解放后,徐静斐任军管会文教委大专科科员,科长是大她12岁的黎洪模。1951年2月,两人喜结连理。
  1951年春节过后,徐静斐被调到芜湖市政府工作。当年7月,徐悲鸿突然患脑溢血住进医院。她接到电报时,正遇上全国开展“镇反”运动,上级规定,运动期间任何人不得离开原单位。组织上考虑到徐静斐的特殊情况,特批了她一个星期的探亲假。当徐静斐日夜兼程赶到北京父亲所住的医院时,眼前的情景让她惊住了:廖静文妈妈、弟妹和父亲的亲朋好友都坐在病房外的地上,不能进屋内探视。她失声痛哭,向医护人员苦苦哀求。也许是被徐静斐的诚心所感动,又是一个特批:“只准会见10分钟。”
  在病床上,徐悲鸿见到分别多年已经长大成人的长女,心里非常高兴。他用微弱的声音对女儿说:“你要学一门专业。”
  对徐静斐来说,这10分钟是那样的珍贵,那样的永恒。10分钟的父女相见,指导了徐静斐的一生,也改变了徐静斐的一生。然而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和父亲的永诀。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脑溢血复发,不幸去世。当时徐静斐正在医院生第二个孩子,丈夫黎洪模怕她受刺激,没有把这一消息及时告诉她。后来为了纪念父亲,她给刚刚出生的孩子取名志康(徐悲鸿又叫徐寿康)。
  第二年,全国有一次调干考大学的机会。徐静斐立即向组织上提出申请。芜湖市政府分管人事的科长见她已怀孕数月,不同意她报考。这些年来,徐静斐始终牢记父亲要她“学一门专业”的教导,如今机会来了,岂能轻易放过!她苦苦哀求。最后经组织反复研究,才同意她报考。
  已经怀孕8个月的徐静斐挺着大肚子出入考场,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由于她功底扎实,复习认真,结果以总分585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安徽农学院录取。消息传来时,她正在医院生第三个孩子。
  黎洪模在与徐静斐结婚之前,和前妻生有4个孩子,黎徐婚后又生有3个孩子。沉重的经济压力,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在这位弱女子身上。但两年后,她以班级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安徽农学院蚕桑专业毕业证书(大专)。由于成绩优异,她被留校任教。徐静斐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和扎实系统的理论功底,为她后来的教学和科研结出了丰硕成果。
  她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到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在蚕桑和水稻研究方面成了名副其实的专家。
  
  捐别墅设奖学金
  
  由于徐静斐的生母解放前夕到了台湾,生母的情人又是国民党的显赫人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运动”频繁的岁月里,这就注定了她挨整被批的命运。“美蒋特务”、“来路不明的女人”、“反动学术权威”、“白专道路”等等罪名不一而足,“文革”期间又增加了个“走资派的老婆”(丈夫黎洪模后来任安徽农学院副院长)。
  艰难的岁月过去了。1982年,中央统战部查知在南京市傅厚岗4号的一幢别墅系徐静斐生母蒋碧微女士1948年所建,按政策及有关规定,继承权归徐静斐所有。统战部的同志来到合肥,找到安徽省委主要领导及徐静斐说明情况。她当即表态,将房产无偿捐献给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设立徐悲鸿奖学金。
  徐悲鸿去世后,徐静斐仅保留一件父亲的绘画珍品。长期以来,她视这幅画为生命,爱不释手。1992年,她和家人忍痛割爱,将这幅画以50万元的价钱卖给马鞍山钢铁公司,所获款项成立了“徐悲鸿教育基金”,奖励在安徽省教育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美术工作者及徐悲鸿研究之用。
  1989年,徐静斐到了离休年龄。在校方的再三挽留下,直到她带的最后一名研究生毕业后才离休,这是1996年,她已经67岁了。算起来,她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整整40年。刚办完离休手续(1996年6月)便患了双髋关节骨头坏死,不能站立,更不能行走。
  徐静斐躺在病床上,萌发了新的念头:双腿虽然不能在大自然里纵横驰骋,但自己的大脑没毛病,双手也自如,何不继承父亲遗志,学习书画艺术!
  她在家中不大的空间里腾出一个十几平米的小房间作画室,取名“怀鸿室”。双腿不能站立,她让家人给加工了一张特殊的椅子,人坐得很高,让双腿自然下垂。就这样,她凭着坚强的毅力,开始练习书法,临摹父亲的绘画作品。正常情况下一天伏案8小时以上,最长达12小时。
  徐静斐又报名参加了省老年大学国画班。短短几个月时间,她的书画技艺和才能就在同学中脱颖而出。然而她并没有以此满足,在国画班整整坚持学习了6年。
  徐静斐谈到父亲时,除了自豪,更多的是崇拜。她说:我一生便是沿着父亲的足迹艰难地走过来的,虽然比起父亲还差得很远。我只能说我尽了最大的努力。
  
  (刘梅庄摘自《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