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台湾首富靠结婚钱起家

作者:李 莉




  
  1974年,台湾某航运公司年轻雇员郭台铭遇到了一个创业机会:一个朋友告诉他,自己认识的外商公司有一笔塑料零件订单,想找公司承接生产。家境贫寒的郭台铭想,有现成的订单,顺势办一个这样的厂肯定赚钱。
  此刻,郭台铭手里有20万元台币,这是母亲给他结婚的钱。几个朋友凑足资本30万元,雄心勃勃地在台北县登记成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招聘15名员工,挤在租来的70平方米厂房里工作。
  不料公司刚一成立,就遭遇了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经济随之萧条,30万元资金很快亏得精光。1975年,合伙的朋友决定撤退,但郭台铭不服气“用结婚钱办起来的公司”就此倒闭,又向岳父借了一笔钱,独自把工厂顶了下来。
  早年创业,郭台铭每天早上6点多出门,夜里一两点才回家,因为怕打扰家人,于是和妻儿分房睡。
  有一天,郭台铭不解地问太太,为什么小孩子每天晚上啼哭得这么厉害?郭太太终于忍不住地说:“因为你已经三个月没拿钱回来了!”为了节省奶粉钱,太太只好给孩子喂米汤,结果孩子一到晚上就哇哇大哭,因为米汤吃不饱。
  内有家计煎熬,外有创业的风险及压力,工厂一开门,就有小混混来收保护费,不然就是生产线上的员工打架。“最可恶的是,早上有人来推销消防器材,如果不付钱购买,下午就会有官员来做消防检查。”
  这也是鸿海最艰苦的一段时间。郭台铭回忆,当时许多长途电话还得到父母家去打,以节省电话费。郭台铭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过年,发完员工年终奖金之后,口袋里只剩2000元。于是全家回父母家过年,1000元买年夜饭菜,1000元留到初二回岳父母家发红包。
  此后郭台铭将盈利累积,逐渐积累了大量资本,并开始在台湾之外寻找机会。
  1993年,郭台铭在深圳龙华做投资考察,将深圳厂房扩大到1400亩,员工增加至4万名,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计算机组装基地。同时在江苏昆山投资建厂,员工4万人。
  郭台铭爱喝酒,或者说爱喝汾酒,自己和集团“喝酒必汾”。在深圳,每进一个酒店都先问有没有老白汾,一声“没有”扭头就走。“因为我,深圳各大酒店都摆上了老白汾。”这成为郭台铭十分开心的一件事。
  有趣的是,郭台铭虽然对自己及鸿海不事张扬,却总爱张扬“山西”二字,“总裁我是山西人,未来世界是3C(山西的谐音)(3C就是电脑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消费性数码电子Consumer-electronics)。”
  2004年1月15日,北纬15o、离赤道只有120公里的墨西哥赤瓦瓦州,原摩托罗拉的一间工厂升起了鸿海的厂旗。
  来自中国台湾的鸿海集团,以1800万美元正式买下这个万里之遥的500人工厂,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亲自出席了交接仪式。作为台湾第一家完成欧、美、亚三大洲并购布局的公司掌门人,2005年3月12日,美国《福布斯》杂志的最新全球富豪排名,55岁的郭台铭以32亿美元身家,名列第183名,跃升为台湾首富。
  同时,郭台铭在对内部500名干部的例行训话中,却依然严辞峻语,如履薄冰:“我们眼前的新世纪,将是一个危机与转机明显并存、‘成功崛起’与‘失败灭亡’更加高速转换的年代,我们没有喘息的机会。”
  (摘自《扬子晚报》2008.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