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蔡达标:挑战麦当劳

作者:边 赫




  
  37岁的蔡达标,个性温和甚至有些腼腆,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麦当劳在中国最可怕的竞争对手之一。至少在华南各大城市,有麦当劳M标志的地方,就可以看到“真功夫”类似李小龙的剪影:“李小龙”身着黄衫,两手摆出一副进攻的架势。
  
  麦当劳情结
  
  23岁那年,蔡达标靠8万元起家(与朋友各出4万元)。
  他与麦当劳的渊源要追溯到读中学时。一天,他无意中翻看到一本书——《麦当劳的神话》。1991年,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开设第一家分店,蔡达标第一时间赶往深圳,他被当时人山人海的景象所震撼。
  1994年,蔡达标在广东东莞长安镇霄边村107国道旁开设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家快餐店“168”——店名在广州话中是“一路发”的谐音,主要顾客是南来北往的货柜车司机。
  在168店内,蔡达标的“麦当劳情结”开始萌发,尝试用“和麦当劳一样的桌椅”。除此之外,你无法从这家80平米左右的小店联想到麦当劳——卖的食品主要是蒸饭、蒸汤和甜品。
  1997年,《麦当劳的神话》再次影响到蔡达标,他决心要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像麦当劳那样的连锁快餐店”。他的第一步骤是把店名改为“双种子”。2004年又改为“真功夫”,总部搬到广州。
  14年中,众多中式快餐企业相继倒下,“真功夫”却以独有的模式存活下来。
  
  我很难被复制
  
  2002年7月,蔡达标带领董事会另外3名成员,自驾越野车从广州出发,沿着东边海岸线,—直北上沈阳,然后又沿着107国道把周边的大城市几乎走遍。蔡达标在车上准备了四辆自行车,“每到一个地方,我们四人就骑上单车,到当地每个快餐店里去品尝,了解别人的经营状况。”
  这次考察被誉为“真功夫”的“万里长征”。
  一个月走下来,给蔡达标印象最深的依旧是西式快餐。“它们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同一个标准。”而中餐实现工业化的难题在于:中餐烹饪过程无法量化控制。
  同行中问蔡达标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做到标准化”,他回答也很“标准”:“这些事必须自己摸索着做。”
  的确,“真功夫”独特的“蒸”的方式,也是蔡达标自己摸索出来的。
  传统的蒸品是在明火上架一大锅水,再架一层层蒸笼,操作效率低,品质也不稳定。蔡达标天马行空地想制造出一个有无数抽屉的柜子,电脑控制时间和温度,使用蒸汽蒸熟食品,客人点了哪样蒸品,一拉开抽屉就可取出。
  蒸汽机研发出来了,蒸汽源却迟迟无法解决。蔡达标苦无头绪,“难道在电脑蒸汽机底下烧火吗?这是不可能的嘛。”
  直到有一次,蔡达标参观一家毛衣厂,他好奇地询问工人,烫衣机的蒸汽源是从哪儿来的?答案是蒸汽发生机。他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蒸汽抽屉”终于找到了蒸汽源,“这太适合‘真功夫’了,我们开始跟厂家订货,厂家在台湾,对方很奇怪,一个做餐饮的企业怎么订这么多烫衣服的设备。使用这种设备是‘真功夫’的首创,后来也有一些食品企业模仿我们使用这种蒸汽发生机。”蔡达标说。
  “我们的同行在战略上还不够成熟。而‘真功夫’做到了把企业战略与标准化结合,这就是我们成功的原因。”
  蔡达标认为,经过14年实践,“真功夫”标准化的优势已不是一两个关键词能说清楚的,它已被注入并产生了新的内涵,因此“很难被复制”。
  
  我总是少数派
  
  蔡达标说,温和是他为人处世的准则,“我没有批评过员工,那是一种氛围上的把握。人和人之间相处要克制。”
  但蔡达标的内心是严格的。创业初期他并没有流露出这一本性,甚至连合作伙伴都没想到蔡达标会是这么严格的一个人,“做168的时候觉得无所谓,但后来企业大了,面临的决策多了,我的个性开始显露出来。慢慢大家就发现,我内心一些原则是不能碰的。”几个决策之后,蔡达标的权威树立了。可是,“在大决策上,我总是少数派,都是我一个人在不停地说服整个团队。”
  2004年,开始有风险投资陆续上门,但“真功夫”用了3年时间了解风投,2007年才接纳了风投公司的3亿元人民币。蔡达标解释说:“我们对风投一无所知,我必须要自己去学,去请教别人。”他表示,最终的决策是以价值观为标准。蔡达标向风投公司亮出两大底牌:第一,不能只追求短期利益,牺牲企业长远发展,我们首先必须是价值观接近的伙伴;第二,我们懂得并不多,如果想跟我们合作,你必须要告诉我们尽量多的信息。
  “真功夫”“不熟悉的事情就不会做出决策”。比如扩张海外的计划,前期工作进行了很久,到目前差不多在50个国家进行了商标的注册和保护,“但现在都还没做,等到该做的时候,一定是水到渠成的时候”。
  (摘自《科技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