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邓子恢、林伯渠换子记

作者:许人俊




  
  20世纪50年代,林伯渠和邓子恢互换儿子的故事,曾在中南海一度传为美谈。
  
  两家妻离子散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转移。
  时任中央财政部部长的林伯渠奉命随红军主力行动,妻子范乐春因刚分娩不久,被安排在苏区开展斗争。时任中央财政部副部长的邓子恢和项英、陈毅、瞿秋白等人,也都奉命留在了苏区。
  当时邓子恢的妻子黄秀香,也才分娩三天。因有很多工作刻不容缓,她毫不犹豫地将刚出生的儿子交给了自己的好友范乐春代为照管,随后便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范乐春接受了战友的重托,用一块花布将自己的孩子和黄秀香的孩子包裹结实,一个挂在胸前,一个背在身后。挥泪告别了即将远行的丈夫,随后骑马连夜从瑞金赶往百里之外的会昌。
  范乐春到了会昌以后,眼含泪水把两个男婴托付给了堂兄范美宏、郭发仔夫妇,并告诉他们:“这两个孩子一个姓林,刚出生14天,是我的儿子;另一个姓邓,刚出生3天,也是红军的儿子。”她恳请他们在兵荒马乱中,救孩子一命,想办法将他们抚养成人。然后就匆匆骑上战马,追赶红军部队去了。
  黄秀香在处理完自己手头的事后,也紧跟着红军小分队向赣南转移了。在行进途中,他们遭到了敌人伏击,红军小分队寡不敌众,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纷纷倒下。腿部受了重伤的黄秀香不幸落入敌手,并最终被敌人杀害。她就义时,年仅24岁。
  而林伯渠的妻子范乐春,也在转战中因过度劳累,染上肺结核而去世。
  
  将其中一个孩子送人抚养
  
  两位红军母亲相继去世后,她们留在中央苏区的儿子,命运同样坎坷。红军主力刚一撤离,国民党军便杀气腾腾地闯入了中央苏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清剿”行动,他们四处搜查红军伤病员,就连红军的孩子也不放过,扬言要对红军斩草除根。范乐春的堂兄范美宏只得连夜用箩筐挑着两个孩子,带领家人躲进了深山老林。直到搜查高潮退去,他们才战战兢兢地返回村里。
  范美宏家原有一个女儿,经济状况本来就很拮据,如今一下多出两个男婴,无疑是雪上加霜。恰在这时,邻居王二嫂家来了一位家住洛口镇的农家妇女。眼看两个孩子饿得可怜,她就主动表示愿意帮助喂养一个。为了让孩子能够活命,范美宏夫妇迫于无奈,只得将哭闹得最为厉害的一个孩子送给了对方抚养。谁知这位农妇也是个苦命人。不久,她的丈夫患了不治之症,撒手人寰。为生活所迫,她又改了嫁,同时又将孩子转送给了漳埠的一位农妇。再后来,漳埠的那个农妇也遭遇了不幸,又将孩子转送给了靖石的一户人家。就这样转来转去,这个男孩最终流落到洛口镇一户姓赖的人家。
  赖兆枝夫妇结婚多年,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尽管家境贫寒,但仍盼子心切。他们高高兴兴地将这个孩子抱回家,并为他取名叫赖亚平。然而,5岁那年的一天,赖亚平到山上去放牛,不慎跌断了腿,由于无钱医治,从此落下了残疾,成了跛脚。
  为使赖亚平将来能有一技之长以养家糊口,赖兆枝夫妇便在他11岁那年,将他送到了一个裁缝店学习手艺……
  邓子恢和黄秀香夫妇所生的儿子,则一直跟在范美宏和郭发仔夫妇身边,名叫范宜德。9年以后,范美宏不幸病故。随后,范美宏的亲生女儿也不幸夭折了。
  此后,家中就只剩下范宜德和郭发仔,经济状况更加困难。但郭发仔依然想方设法挣钱,支持儿子上学读书。范宜德也很懂事,考试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为了养家糊口,范宜德稍大一些后,郭发仔就托关系把他送进了一家伞厂当学徒,后来又转到烟厂当学徒。
  邓子恢在完成掩护红军主力突围的任务后,奉命和瞿秋白、何叔衡等一起带领一支红军小分队向福建方向转移,最后到达闽西革命根据地。当他获悉妻子黄秀香已经牺牲的消息后,极为悲痛。一年后,他与女战士陈兰结为夫妻。
  
  找回两个孩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林伯渠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邓子恢担任华中军政委员会主席,兼第四野战军第二政委。1949年夏,邓子恢偶然得知自己的一位老部下在驻赣州某军任政委,就写了封信,请他帮忙寻找自己和林伯渠15年前留在江西乡下的孩子。
  老部下不负所托,很快就找到了这两个孩子。两个孩子很快就被送到武汉。邓子恢见到这两个孩子后,十分高兴,他抚摸着两个孩子的脑袋,看来看去,笑着问道:“你们两个,到底哪个姓邓,哪个姓林?”
  两个孩子起初都是一愣,不知该怎样回答。这时,送孩子来的人上前一步,指着孩子向邓子恢介绍说:“首长,这个叫赖亚平,应该是您的儿子,这个叫范宜德,应该是林老的儿子。”陪着来的范美宏的侄儿,也在一旁点头称是。
  随后,邓子恢便为赖亚平起了个新名字,叫邓苏生。紧接着又打电话给在北京的林伯渠:“你儿子找到了,此刻他就在我家里。”林老一听到这个消息,也是十分高兴,他让邓子恢尽早将儿子送来北京。
  陈兰是个细心人,她在仔细观察了一番后,总感觉邓苏生不怎么像邓子恢,范宜德的模样倒是与邓子恢有些相似。她建议化验一下血型,等弄清真相后再送。邓子恢却觉得自己已经有好几个儿子了,可林伯渠才只有一个男孩,他不想将腿脚有毛病的赖亚平送给林伯渠。所以,他就对陈兰说:“我看也别化验血型了,就把范宜德送给林老吧!再说,我们共产党人的孩子也不是什么私有财产,他们都是革命的后代。”
  
  孩子越来越大,父貌日显
  
  两个月后,范宜德被送进了北京中南海,林伯渠家中陡然增添了无限欢乐。林伯渠也给他起了个新名,叫林秉苏,意思是要他秉承苏区的优良传统。几天后,又送他进了育才小学读书。
  1952年底,邓子恢被调到北京工作。邓子恢来京后,先是担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不久又担任了政务院副总理,主抓全国农林口的工作。于是,他们全家也住进了中南海。
  林秉苏没有想到会在中南海见到邓苏生,两个患难兄弟经常在一起学习、玩耍,有着说不完的话。
  孩子越来越大,父貌日显。一天,朱德、彭德怀突然叫住林秉苏和邓苏生,乐呵呵地对他们说:“秉苏,你到底是谁家的崽啊?我们怎么看你长得有点像邓老啊?”“苏生,怎么你长得那么像范乐春啊?”还有一次,他们竟然拉着两个孩子当着邓子恢的面说:“你们两家准是搞错了!你看秉苏越长越像你,苏生倒越长越像范乐春了嘛!”
  面对众多疑惑,邓子恢总是反复解释:“不会错,不会错!”
  
  林伯渠与邓子恢换回儿子
  
  1953年秋天,邓子恢赴南方考察,路过瑞金时,他想起了当年范乐春堂嫂一家抚养红军孩子的恩情,就抽空写了一封信,还买了一块布料,托瑞金县委书记转交范乐春的堂嫂郭发仔,并向她转达问候之情。
  邓子恢的这一封信、一块布料、一句问候,给郭发仔带去了莫大的温暖。她没有想到,5年后,身为共产党“大官”的邓子恢,还一直挂念着她这个孤老婆子。顿时,她的内心受到了强烈震动,一种内疚感油然而生,久久得不到安宁。
  郭发仔后悔当时对前来调查的人没说实话。那年,范乐春留下的两个孩子都缺奶喂,大哭不止,一家人焦急万分,最后将哭叫得最为厉害的那个孩子送给了别人,而且去向长期不明。此后,他们就把留在身边的这个孩子当成是范家的血脉来抚养了。
  解放初期,为了能对得起范乐春离别时的叮嘱,郭发仔及其亲属面对调查人员的种种询问,始终隐瞒了真相,一口咬定范宜德就是范乐春的儿子。而此时此刻,她觉得应当说明真相,让孩子尽快回到亲生父亲的身边……
  1954年春节来临,中南海里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邓子恢和林伯渠两家人聚在一起,举行了一个温馨、感人的换子仪式。(摘自《党史博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