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2005年:中国散文诗发展历程的一级台阶

作者:邹岳汉




  浏览2005年的作品,偶尔也翻阅一些从前出版的散文诗作品集,不禁有些讶异:像编入本书的《彩云朵朵》《岩层灯盏》《述说》《无题》《废墟之歌》《拼凑的记忆》一类作品,20年前会出现么?答案是否定的。即使坚持写作并取得新成就的老一辈作家,将其现时的作品与20年前的相对照,其间又有着多大的差异呵。
  20年前,散文诗能与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并驾齐驱地出版年度选么?答案也是否定的。当时不仅没有现在这么多作者和作品,更主要的是散文诗没有今天这样广阔的读者市场,没有今天的地位。
  可以说,从1985年至今的20年,是中国散文诗历史上发展最为迅速,创作,出版、理论研究最为活跃、最为繁荣的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期间发生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事件和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
  1985年底,邹岳汉在湖南益阳创办《散文诗》刊(至今年底20周年);1986年底,柯蓝在广州创办《散文诗报》;1992年初,海梦在成都创办《散文诗世界》……从此,散文诗这一新兴文体摆脱了自1918年前后引入中国以来在一般杂志、报纸副刊上的从属地位,破天荒地拥有了独立的发表园地。
  1987年,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散文诗理论专著,第一部当代散文诗作品选集,第一本中外散文诗名篇赏析出版;1988年,第一本面向全国的散文诗大奖赛获奖作品专辑出版;随后几年间,数以百计的散文诗作品集以单行本或丛书的形式出版;2001年,第一本中国散文诗年度选出版……这些,都在散文诗的创作、出版、理论研究各个领域带来巨大的推动效应。
  长期以来困扰着散文诗作家和文学理论界的“散文诗是不是一种独立文体”的问题不仅从理论上、更从实践上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随着散文诗作品的大量发表和结集出版,散文诗创作队伍由原来的“寥若晨星”的境况演变到今天“满天星斗”的壮观。
  散文诗作家创作思想,写作方式的变化,推动当代散文诗进入新的审美层次,形成继上世纪80年代初新时期散文诗创作第一个高峰后的又一波高峰,呈现多元的、丰富多彩的新格局。
  以上简要的回顾,不仅使我们站在具有历史意义的2005年这一级台阶上,看清来路,展望未来,也有助于我们在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更好地欣赏、理解当前的作品。
  这部年选折射出进入新世纪五年以及过去20年以来散文诗这一文体在我国取得的进步与成就:被称之为新兴的,边缘的文体趋于成熟,开始融入文学主流。
  现将我对几篇风格不同的作品的编后感摘录于后,作为读者阅读的参考。
  《彩云朵朵》,洋洋洒洒百余行,语言随意识的转换而跃动,自然流畅中意象翻新,又绝无标榜“后现代”矫饰之作的滞涩晦暗。“让眼神化作羞涩的星星,照耀你深深的夜空”,读到第一行,读者的心灵即被照亮了。作者曼畅,尚年轻。10年前本人曾在《散文诗》刊上编发过他的作品,乡土气息,短小,是其特色。搁笔一段后他重又燃起创作激情,却不走老路。孜孜以求,原是抵达艺术新境界的真谛吧。陈计会的《岩层灯盏》、郑小琼的《人物二题》都是写历史人物,都巧妙地绕开了具体的史实,然主旨、表现手法截然不同。陈作以刚劲简约的笔触勾画出人物的“骨头”——表现其气节、精神;郑作则着意将现实与历史掺和,谐侃中揭示出现实的无奈、不甘与抗争,这与作者两年前的获奖作品《打工,一个沧桑的词》风格上一脉相承。方文竹《十头水牛》等四章几乎使用了四种笔法。作者十余年前曾在一本散文诗理论著作中提出“建构语言这座迷宫”,他是努力实践着的,于稚朴中求回味,于平淡中见机巧。《十头水牛》有诗的韵律,而《雪》近乎散文式平铺,《市委大院门口张贴一张讣告》像帧速写(注意:“在命运的最深处,生者与死者都找到了/回家的路”这一句陡增了作品的分量)。末章《深夜的黑各则似潜意识的流泻。
  耿林莽:《一个梦及其它》,四章均与梦有关。诗,空灵缥缈,本是诗人的白日梦。《一个梦》竟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母亲的一生;结尾祈求母亲在自己的梦里住下来,匠心独运:“妈妈,别走。在我的梦里住下来吧。/我的梦,很暖。”读此,令眼角酸潮。《睡眠的佛》结尾处耐人寻味:“殿堂里烛火已尽,香烟灭去。佛依然在睡着,睡着。他什么都知道,或许,什么都不知道。”平缓的叙述中含着捉摸不定的禅意。这与“由感性向理性提升”的传统表现手法迥异,不断的探索,创新使其作品引领着当代散文诗的潮流。王尔碑《门外》,恬淡闲适若屠格涅夫的《村》,她另外两个短章却有《飞鸟集》般的警辟莹透:
  老人,你为何收藏我?收藏你的往事么?
  一叶一蝴蝶?
  一叶一朋友?
  一叶一人生?
  ——《落叶》
  鲜圣写散文诗多年了,近作日臻成熟。《国画》一组五章,写五位画家的五幅画作,于笔墨恣肆里读出生命的力度,于丹青敷设中透视画家的风采。《八骏图》犹妙,32只蹄子直接从画面上奔腾而出,“前蹄粘着花香,后蹄溅着风雨”,以至敲得“大地复活”,令人为之感奋。杨犁民,读者可能从本书2001卷上见到过他的名字。这里选人的《大海的每一次转身》是他突破性的一组新作,直观的景象,情感的抒发与理性的思考都融汇在纯粹散文式的叙述里,像盐的晶体溶于水而成海水般浑然一体。作品第一章选取海的某一个细部,整体上表现出海的浩瀚、伟魄。作者曾说,他写这组作品时尚未见到过大海。可见作家依赖生活经验,更依赖激发想象。
  蔡丽双是近年成长起来的很有才华的香港女诗人。她写了大量的新诗,古体诗、儿童诗。可她最钟爱的还是散文诗。她承继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在营造意境的基础上发掘思想的深度:“岁月把青春带走,越冬的种子,春天让它无痛发芽,灿烂开花”(《岁月无痕》),这里“无痛”的奇崛与“灿烂”的平实相对映,而又音韵锵然,让人称绝。
  以上提及数篇,无意归纳几种模式,旨在提示艺术的创造性、多样性及本书的兼容性、丰富性。例如,同样是锦句式短章,小米、高咏志、朱立坤三人的作品各异其趣:同样是写乡村,张道发的细腻,雁南飞的抒情,马亭华的粗扩;同样是明朗晓畅的传统风格,《在和平的土地上》与《乡村短笛》在语言运用上各有特色。洪烛、喻子涵,扎西尼玛三人的作品都见深度,然各有各的审美取向,在众多的抒情作品中,叙事成分较多的《凝视着的眼眸》《简单的故事》有着令人感动的细节。
  每一件艺术品都是一片形状各异的叶子。
  都是一只不同斑纹的蝴蝶。
  独自存在,独自闪光。不可替代。
  遗憾的是篇幅所限,经二次筛选仍超篇幅,不得不再予删减。
  本年度有两件事值得一提。7月,由福建省文联、《台港文学选刊》、《香港文学报》、《香港文艺报》联合举办的“柯顺杯‘人与自然’散文诗征文”在福州颁奖并举办文艺营;9月,《散文诗》出版《全国首届校园文学大奖赛获奖作品专辑》(含散文诗)。本书选人了获奖者渭北、徐豪、周根红、赵云彩、赵蜀玉等人的作品。
  这套《中国年度散文诗》已出版6卷,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并引起作家,专家们的重视。看来出版10卷的目标可能实现。仍寄希望于广大读者、作者,于2006年10月底前向主编者推荐(自荐)并寄出当年发表,出版的散文诗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