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寻找此岸诗情

作者:鲁 原




  前几年当人们感慨诗歌边缘化,没有好诗出现的时候,我写过一篇短文《没有诗意》。意思是说,在一个社会商业化、文化通俗化的语境下,人们关注的是享乐,彼岸理想消退了,这样的时代哪里会有诗!是的,诗在想象的空间里,诗在审美的空间里,没有了彼岸追求的激情是很难有杰出诗篇、杰出诗人出现的。
  拿到2005年第5期《散文诗》刊,赫然醒目跳进我眼帘的是独步的《平民社会》。这此岸的平民生活,然而它是诗。在这个崇尚消费的时代里,作者没有向灯红酒绿寻找诗意,没有向汽车别墅寻找诗意,而是在消费时尚所遗弃、所鄙弃的东西里找到了诗。迅速长高的城市、瞬间上下的电梯,也许给人以新鲜感、喜悦感,但它也容易使人变成在天上飘忽的彩色气球。作者在这样的大都会里找到了“自己的真实——我只是一只蚂蚁,我在城市路旁的树上及排水管道里不知疲倦地爬行,搬运着春天和生活。”这是对现代人清醒的定位,它看似是一个乡巴佬的感觉,却很具现代意识。许多现代派作品,就写出高度发展的物质拥挤下,自身的焦灼感、分裂感、异化感。
  有了这个清醒、冷静的定位,作者从那些最习以为常的事物、最被人鄙视的人物身上发现了闪光的东西,发现了诗。旧家具被淘汰时在墙壁上留下的那一抹恋痕、连小商贩都不屑要的一枚分币,它们承载着以往多少艰难的日子,包容了人生多少温暖的记忆。这是自身经历的观照,也是生存状态的书写。它不用华丽的衣着掩盖昔日的伤疤,而是让艰窘的时光开出温馨的人情之花。对人自身生存状态的人道主义的关注,是文学不朽的生命。在这样一个人道主义的视角下,那些城市里最下层的人都焕发出人性的光彩。拾荒者从一个易拉罐上获得兴奋,而不管它怎样印上一个花瓣似的红唇;一张废报纸足以包起他的幸福,而不管它如何写满了一个贪官的经历。他就是这样顽强地生存着。卖艺者蹲守在繁华的市街,青年人挽臂走进迪厅,无人理会他凄婉的谣曲,然而他依旧拉着,“将两根弦磨成亮丽的泉水,松香味的月亮一定会在你的每一个夜晚升起”。民歌早已被流行音乐淹没,然而窗外的号子还在工地上响起,这是一群用肩膀扛起生活的人,用号子表达粗砺情感的人,号子里有生存现状,有诗。作者对这些下层人群的描写,使我想起几年前我们作家班一位学员写给拾荒妇女的诗:她在别人的遗弃中寻找希望,拾荒者如此,诗人也是如此,此岸世界有不少东西可以被诗性的光芒擦亮,显出他的诗意。
  此岸世界不是没有诗,关键在于有没有诗的情怀。都市生活有着灯红酒绿、热闹繁华的一面,和人们对它的追逐。这是某些人所谓的现代感,而海德格尔称这是时代的贫乏、诗性的消失。“在一个贫乏的时代里,诗人何为?”诗人就是要拨开现实的遮蔽,澄明生活的真理,显现诗性的光辉。诗人是那种先觉者,他拨开俗世的浮尘,引人追求一种更合乎人类生存本质的生活。《平民社会》去除了世俗眼光的遮蔽,展现了另一面的诗。它再次告诉我们,此岸世界不是没有诗,而是没有发现。从发现这点上说,诗在心中。作者以他深宏的人道情怀观照最普通、最下层人们的生活,在被遗弃的地方发现了诗。它证明了人性关怀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为此岸诗意打开了一扇宽阔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