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灵感与灵性
作者:龙彼德
第一段写“恐惧”的回归,那是“从童年就失去了的东西”。因为婴儿一旦离开母体,便直接受到冷暖、饥饱、憎爱、战争等的影响,对这个不安定的世界产生一种心理或情绪,诗人给它命名为“恐惧”。随着童年的开始,由于母亲的照顾,这种恐惧逐渐减弱乃至消失。不料它去而复回,“一天早上搁在它的旧位置上,完好无损,简直比它消失那会儿还要新”,诗人的敏感在这里起了极大的作用。
第二段写“恐惧”的表现,那是包括吃穿住行全方位的,也是难以忍受的。如针扎,似棺盖,担心粉碎,害怕谋杀(吞煤炭),反常大叫,欲说还休,无可名状。以上这些表现,都得力于诗人的敏感,也激发读者的联想,如:“恐惧一封拆开的信的信口会是谁都不敢瞧的什么禁物”,使我们想到在美国发生的化学药剂与邮件传播:“恐惧我脑子里任何一个数字开始长大,直到我体内再也容纳不下它”,使我们想到好莱坞的科幻片,以电脑代替人脑。机器人统治现代人;“恐惧我会大叫起来,人们会一齐跑到我的门口,最后把门砸开”,使我们想到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名画《呼号》(1893),既是“世纪末”时代人的忧虑与不安,也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预感。
第三段写“恐惧”的艰难,那是对人类的关切,对灾难的警醒。有恐惧,才有防御。失去恐惧,就失去了抵抗力,而没有抵抗力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这与年龄的增长不一定成正比,一旦遗忘过去的恐惧,“上了岁数也无济于事”。所谓“成于忧患,败于安乐”,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诗人敏感得出的结论。
写于一百五十年前的这章散文诗,似乎是为我们这个世纪写的。“九·一一”袭击事件已经过去了六、七年,大大小小的恐怖事件仍不断发生,恐惧仍然是世界人民的一种态度与表情,这就是里尔克的灵性,超越时空的预见,纵贯历史的诫律。
这篇作品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敏感与灵性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