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缺少诗意的镜头

作者:蔡 旭




  在牙科候诊室
  
  为了排队不整齐的牙齿,不得不在医院排着整齐的队。一排排整齐的椅上,齐刷刷坐着一排排候诊的人,乖乖地等候护士阿姨的点名,就像等候“吃果果”的小朋友一样。
  不一样的是年龄,不一样的是心情。一样的只是一个字:痛。
  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即使愁眉苦脸,呲牙咧嘴,也不能像小朋友一样,哭出声来。
  啊,那些歪歪扭扭、崩缺溃烂的牙。那些弯弯曲曲、或明或暗的洞,带来多少烦恼与苦难,多少无眠之夜与无尽之灾。
  一位母亲在开导稍知悔意的顽童:谁叫你要吃那么多的糖?我的耳边,也放响了儿时母亲的声音。只是,后悔总是追不上变老的脚步。
  没有牙痛的人,也许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吧。不过,没有甜味的年代,也是不堪回味的童年。
  
  电视记者迟到了
  
  满场的欢乐都在等待。迎风歌唱的彩旗,尽情蹦跳的锣鼓,越喊越高兴的铜管乐队,和一排排一队队一片片激动的心情,都在等待。
  焦急的,盼望的,越来越不耐烦的眼光,此起彼落又不约而同地抬起的疲惫的手腕。
  手表没有迟到。发条与时针,没有迟到。就连平时经常姗姗来迟的在台上准备剪彩的人物,今天也不会迟到。台上那些恼怒的脸快要变形了,但响遏行云的开幕的号令并没有发出。
  原定的重要的时刻在嘀嘀嗒嗒中过去。众目睽睽中,终于迎来了几位扛着摄像设备的人,
  他们的手表也没有迟到。只是戴着准时手表的那些人迟到了。他们不怕迟到。他们知道,等待者有等待的理由。在引来指责的同时,他们也终于引来响亮的号令。场上,恍然大悟与难免牢骚的声音在交头接耳。
  小小的骚动与断断续续的怨声,不知在指向那些迟到的记者,还是在台上等待剪彩的人?
  
  挤上长途客车
  
  像火车一样,长途客车里也有上铺下铺。
  比火车的走道更窄。比火车的铺位更矮。
  嘈杂声,谈笑声,吆喝声,啼哭声,和大包小包的拖箱与旅行袋一起,把车厢挤得满满。
  烟味,汗味,又咸又辣的盒饭和南腔北调的方言的混合味,让空气混杂得有点呛人。
  车里,弯着腰走动。车子,跳着舞飞奔。
  满载着望穿的秋水与似箭的归心,客车就这样夜以继日,风雨兼程,穿山越水,走州过省。
  烟分着抽,酒轮着喝,小宝宝换着抱,笑段子满车飞。外出打工的人很容易找到共同语言,五湖四海在一路上展览着和谐。
  那天,挤上来戴眼镜的我,前往一座僻远的没有铁轨的城市。一车粗犷的声音包围着,让我融为一体。他们不介意。当然我也不介意。我知道,除了多几滴墨水,我同他们没什么两样。
  
  读傅小石画展
  
  一幅幅泼彩人物画、没骨人物画,一个个美丽的女性、高洁的灵魂,挂满了展馆的四壁。
  坐在轮椅上的他,平日就是把画纸挂在墙上,艰难地展开他的攀登。用他仅能活动的左手挥笔泼墨,抒发他人生的理想与理想的人生。
  不堪回首啊!当压了他二十二年的帽子一旦摘去,当构陷冤狱的因由在阳光下昭雪,他轰然瘫倒,半身不遂,说话能力也几乎失却了。
  他却在千难万劫中,开始轮椅上的跋涉,用左手从头再来。我知道他是傅抱石大师的长子。
  他没有躺在大师的影子里。他把父亲价值连城的画作、手稿与篆章等国宝,义捐给国家。
  面对父亲画作点一下或摇一下头就可得巨额酬劳,他也不愿去做。只愿用脆弱又顽强的生命,去攀上自己的巅峰。
  挂满展馆的精品,和满屋仰望的眼神,宣告着:大师的第二代,也会成第二代大师。
  在相伴一生的老伴的陪伴下,他正为读者与观众不倦地签名。我没有挤上去索取签名。我已无需求取签名。
  我已把他的大名,签在我激动不已的心里。
  
  借我一双慧眼吧
  
  都说他有一双慧眼。
  一双鉴别真假的眼,一双识别伪劣的眼,一双不为疑云迷雾所惑,不容砂子尘埃所侵的眼。
  就像一把刀子,那样锐利,准确,一针见血,那样由外到内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直取本质。
  令消费者拍手称快,让假冒伪劣产品原形毕露,使制假者售假者望风而逃胆颤心惊!
  他是质量监督局的工程师,他是远近闻名的“打假专家”啊。
  都想借他的一双慧眼。
  那双潜心学习、刻苦钻研的眼,那双多年来在实践中越磨越亮实战中越炼越神的眼啊!
  如今,他却突然下岗了。
  一位激战前沿的哨兵,被解除武装了。一位冲锋陷阵的攻击手,被撤换退场了。
  不是因为他的眼睛有什么毛病。而是因为别的眼睛出了毛病。新来的局长,据说为了某些人的“投诉”,不得不让打假专家“下课”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也许,该借给那位局长一双明辨是非的眼。也许相反,根子在这位专家有一双洞察一切的眼。
  
  沙漠也能淹死人
  
  一位国家级专家,应组织部之邀,去参加人才战略研讨会。邀请就参加吧,反正在家无事。那个“不”字,并不是那么好说出口。
  他不用上班。上级划了一条年轻化的“杠”,就把他“杠”回家了。保障局却不给办手续,说是还得等三年才到退休年龄。
  六层的楼梯,“登登登”几下就走上去了。尚未老迈的腿脚,回报他的是脸不变色心不跳。
  高屋建瓴的文件,高瞻远瞩的规划,高层云集的规格,同宽敞的会议厅的灯火一起辉煌。
  铿锵有力的言辞,慷慨激昂的声调,激情澎湃的话语,同新出的音响设备的反响一样响亮。
  啊,会场上洋溢着珍重人才的氛围,官员们闪耀着求才若渴的目光。
  受到感染与鼓动的专家们畅所欲言,谈起了口号与实际,理论与实践,研讨与实施……
  一位老专家说得兴起,感叹本地是人才的沙漠。轮到这位还不算老的专家发言了,他只是说:“沙漠也能淹死人啊!”
  ——因为,他就是在沙漠里淹死的……
  
  专家躺在机场地板上
  
  一位专家,躺在外国机场走道的地板上,旁若无人地打响了他的呼噜。
  登机口大厅的门紧闭着,一排排座椅放出蓝色的光芒,一群群乘客却隔着玻璃望而兴叹。
  专家尽情地呼出他的舒畅。同伴用手势护卫着他的安详。他实在太疲乏了,即使在出国休假的前夜,还不肯放下他夜以继日的繁忙。
  他太需要喘息了,只有在稍纵即逝的片刻,才能够补偿他废寝忘食的梦幻。有失体面?有失风度?甚至有人在嘀咕“国格、人格”……
  不!现在,他只是一位乘客啊,只是一位没有公务的休假者与旅游者。忙中偷闲,累中稍歇,面对着开放的世界,展示了豁达的人生。
  在岗位上,他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有声有色地工作:
  不在岗位,他不摆架子。有滋有味地生活。
  能上能下,能拿能放,随遇而安,自得其乐。于他,纯属是自然自在;于人,是一种多大气魄。
  他肯定感受到那些目光的诧异。他全然不理会那些议论的无稽。
  一位专家,安然地躺在外国机场的地板上,在富于乐感的呼吸声中,不知不觉间展出了他的坦荡与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