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期


纳音是什么

作者:周少阳




  说纳音,就不得不说干支和花甲子。
  干支,就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两两相配,总共可以配成六十个干支组,用来表示年、月、日、时的顺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而花甲子,或称“花甲”,或称“甲子”,其实都是一回事——六十组干支轮一周就叫一个花甲或者一个甲子。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的岁数过了六十岁,人们通常就会称他“年过花甲”。
  
  花甲子据说起源于黄帝的时代,由大挠氏所创立。大挠创立甲子的事情,《史记》没有记载,但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里却提到,“黄帝受神筴,命大挠造甲子”。《三命通会》也说,“昔者黄帝将甲子分轻重而配成六十,号曰花甲子。”至于花甲子和纳音出现的先后,《渊海子平》一书就说,“夫甲子者,始成于大挠氏,而纳音成之于鬼谷子”。按照这个说法,大挠氏是黄帝时代的,而鬼谷子据说是战国时代的,那么就是先有花甲子,后有纳音。
  其实,从纳音的作用来看,纳音也应该出现在花甲子之后。由于十天干的每一干和十二地支的每一支都有各自的五行属性(天干:甲乙属木、丙丁属火;地支: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等),于是当某个天干和某个地支配成一组的时候——例如:天干“甲”和地支“子”配成“甲子”——这个“甲子”的五行属性又是什么呢?问题就出现了。因此,纳音的功能就是给六十个干支组定义出了它们的五行属性,例如:甲子、乙丑五行属性是金;丙寅、丁卯五行属性是火。这样一来,每个干支组就都有了自己的五行属性。同时,备干支组在拥有自己的五行属性之外,还拥有了自己的“象”,例如:甲子、乙丑是海中金;丙寅、丁卯是炉中火(详见表格)。
  至于为什么甲子乙丑五行属性是金,丙寅丁卯五行属性就是火呢?这种五行属性的定义方法是否正确呢?笔者见识有限,但是李峰前辈在注解《渊海子平》(海南出版社出版)时对此进行过阐述,以下引用:
  “有一种解释,纳音来源是以天干地支之数来计算的。即甲巳子午九数,乙庚丑未八数……方法是把两个天干之数和两个地支之数相加,用总数除以五,余数为一者是水命,为二者是火命……如甲子、乙丑,甲子数九,相加是十八;乙丑数八,相加是十六;十六加十八是三十四,再除以五,余数为四,四为金,就是金命。”
  (笔者补充解释:为什么余数一是水命,二是火命,三是木命,四是金命,五是土命?这和河图数有关。按河图数,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
  当然,李峰前辈在阐述的同时也强调,“这个数仅能证明是金,为什么又是海中金、沙中金、剑锋金等分别?却又没有解释”。
  除此之外,纳音,顾名思义应该和“音”有关。据万明英在《三命通会》里说,“六十甲子纳音,本六十律”。徐乐吾在《子平粹言》里提及纳音时也解释说,“纳音者,宫商角徵羽五音,与气化相感应也”。但是如何“本”,如何“感应”,两位大家却又语焉不详,让人如坠云里雾里。
  不过,综合上述,对于纳音可以得出的一个大概印象就是,纳音是为干支组定义五行属_生而产生的。只是其来源是哪里?取象又是怎么来的?这些难以明白的问题实在太多,所以只好借用李峰前辈的一句话,“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持己见,争论不休”。
  
  花甲子天干五行和纳音表
  (1947年丁亥—2007年丁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