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认识的理喻

作者:佚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制订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头有一段专门针对“年轻一代”的文字,写道:“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看,它多属于民间传统文化或民俗文化。我国的民俗文化这条船,在神州大地上已驶过数千年了。在这如江似海的民俗长河中遗下无数的瑰宝明珠,成了中华子孙享用不尽的无尚珍贵的财富。自从三年前国家提出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以后,迅速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于是,举国上下立即掀起普查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对此,作为为祖国民族传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竭力而为的《神州民俗》,看到这种大好形势的到来,自然感到无限的欣慰!
  在我们中国的行政区划上,广东曾有过一个宝安县,历史已有1676年(东晋成和六年立县),1936年曾为广东第一行政督察区,1947年也为省直辖区。1979年深圳设市后,特别是成立深圳经济特区后,宝安成为深圳市的县级区,偏安一隅。宝安虽然“变大”了,成为副省级的市而名扬天下;宝安虽然“缩小”了.仅为原宝安县西部的一个区域,但是,时代没有亏待她,现代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红红火火地走在时代的前头;历史没有亏待她,大地和祖宗给他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可是“遍地黄金”。宝安现在才真正是“得宝者安,凡以康民”也。现在的宝安区,除工业、科技在沿海成为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以外,尤于她地处深圳最为美丽富饶的西部平原,盛产荔枝、柑桔、柿、桃、梅、李、西瓜、蔬菜以及蚝、鲤鱼、石斑、白鳝、曹白等海鲜。土特产有沙井蚝、麻虾、松岗油鸡等等,为人们所神往。
  在历史文化遗产中,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为深圳市市级以上保护名录的就有:松岗龙舟、石岩客家山歌、观澜舞麒麟、沙井蚝、陈仙姑的故事、潘氏万丰剧团、福永醒狮等烩炙人口的“非遗”项目。
  这些仅是宝安第一批挖掘出来的,并已被市级以上列为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后继续深入普查下去,我们相信肯定会有更加多不胜数的遗宝存珠出现在众人面前的!《神州民俗》选择宝安作为试点,集中地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出来是特有“用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不仅仅是列入名录存放在档案里就完了事,更要宣传它,让这些遗宝遗珠重见天日,让后人认识它,利用它,进而更好地抢救它,保护它。本刊自从开设“中华瑰宝”这个重头栏目以来,曾经不断地收到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们来电来信的肯定,并表达引起他们对“非遗”莫大兴趣的心情。
  本刊着重对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集中报道,不仅仅是为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更是为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和特别对“年轻一代”提出的要求这个大方向出发,而开设专栏加以宣传的。对此,有请广大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