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一个已传承600年的氏族剧团

作者:佚名




  万丰位于深圳市宝安区。万丰粤剧是宝安沙井村潘氏一脉兴起与传承的,自最初对粤曲的喜好,至后发展成为粤剧的一个根据地。迄今近六百年历史。一个村一个姓氏。能坚持这么多年的传承,是不多见的。
  自元代的潘氏四世祖潘礼敬开始,之后有明代的潘楫、清代的潘耀扬、清末的潘有声、近代的潘荣耀等等。
  潘楫著有《律吕图说序》一书,评价说:“有真见,可以破千古不决之疑,可以索千古不传之绪”,潘耀扬,为清代边疆重臣,官至两广提督。晚年致仕归里,在万家朗村“将军第”(今万丰村仁爱路)之侧。修建了一幢“八音楼”,四时召戏班前来演戏,为万家朗构筑了浓郁的粤曲氛围,渐而养成了万丰人对粤曲之雅好。
  万丰村民间有迎神赛会演戏的习俗,每遇祭祀、喜庆、宗族活动,都与演戏相结合,请戏班成为当地的家常便饭。民间艺人与戏剧爱好者,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因此,万丰村的粤剧艺术能经久不衰而流传下来。
  直到现在,万丰拥有两次荣获国家金奖的村办专业粤剧团,组织了群众粤乐社,还重修“八音楼”,积极开展群众性粤剧活动,2004年由广东省命名为广东省民间艺术(粤剧)之乡。
  万丰粤剧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深圳潘氏万丰粤剧是由深圳市沙井街道万丰村潘氏一脉兴起并传承了足足600年的民间艺术团体。这对一个村和一个姓氏而言,能坚持这么多年而不歇,是十分罕见的。
  从元代的潘氏四世祖潘礼敬开始,万十潘氏对粤乐、粤曲、粤剧,就有着浓厚的兴趣;至明代的潘楫,潘氏家族的兴趣,已发展为“学问”了,潘楫著有《律吕图说序》一书,被评价为:“有真见,可以破千古不决之疑,可以索千古不传之绪”;至清代的潘耀扬,在万丰村万家朗“将军第”(今万丰村仁爱路)之侧,修建了一幢“八音楼”,四时召戏班前来演戏,为万丰人构筑了浓郁的粤曲、粤乐氛围,渐而养成了万丰潘氏后人对粤曲的爱好。
  粤剧逐渐形成以后,万丰人对粤剧更足情有独钟,几乎个个爱看,人人会唱,万卡村潘氏的粤剧高于如云般涌现,连“剃头贺”(理发的贺师傅)都是粤剧好手,至今万丰村还留传着他多次救场(演出中演员出现事故的时候临时顶替角色)的故事。在民国年间,终于出现集大成者潘有声名角,其人七岁登台,十三岁就可与广东粤剧名家新马师曾对打擂台。
  解放后,粤剧在万丰村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出现声名卓著的演员有潘荣耀、潘强恩、潘叶金等。改革开放后,潘氏村民正式成立“万丰粤剧团”,名声四播。
  1998年9月27日,应文化部的邀请,潘氏“万丰粤剧团”自己创编的粤剧《大潮》,进京向中央领导、和首都人民汇报演出,为祖国改革开放20周年献礼,受到中央首长李瑞环、李铁映、罗干、王光英、吴阶平等同志的亲切接见并给予高度评价。李瑞环同志还亲自向潘氏粤剧团颁发“讴歌改革开放”奖牌,并与全体演员合影留念。
  1999年元旦,潘氏万丰粤剧团参加广东省粤剧演艺大赛,演出《放裴》、《断桥》等粤剧折子戏,获得大奖。
  粤剧小品《一件羊皮褂》获2001年11届国家文化部“群星奖”金奖;
  大型粤剧《风雨茅洲桥》获第十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
  小粤剧《移民情》获深圳市鹏城金秋艺术节银奖;
  2004年潘氏万丰村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间艺术(粤剧)之乡”。
  潘氏家族,自元代潘氏四世祖潘礼敬起,直至明代潘楫、清代的潘耀扬、民国时期的潘有声、解放后的潘荣耀等,历朝历代都有名伶辈出。
  潘礼敬,号乐静,生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自幼颖悟过人,好学上进,胸藏万卷,尤通音律。每每酒酣兴发,常击节高歌。“倚声度曲,有绕梁之音,听者欢然”(见清咸丰四年《故处士乐静公墓志铭》)。
  潘礼敬的第五代孙、九世祖潘楫,是个专门研究音乐之人。潘楫,号钟冈,约生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他倾毕生心血研究音乐,著有《律吕图说》,有“铎振珠涯”之声誉。时中奉大夫承宣布政使游应乾对此书深有好评,并作《律吕图说序》,评价说:“有真见,可以破千古不决之疑,可以索千古不传之绪”。
  潘耀扬,为清代边疆重臣,官至两广提督,咸丰年间,授三品游击将军。晚年致仕归里,修建了一幢“八音楼”,四时召戏班前来演戏,以观赏曲艺、听粤曲娱乐身心,为万丰村构筑了浓郁的粤曲氛围,渐而养成了万丰潘氏家族对粤曲、粤乐、及后来的粤剧的传统性爱好。
  在2 0世纪40年代,又出现了一位著名的粤剧演员——潘有声。潘有声是万丰三村潘太福之第三子,生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原名潘有成,是万丰潘氏二十二代传人。因家贫,出生后送给本村潘永辉抚养,旋即随养父移居香港。童年时代就显示出其演艺天才,读了两年书便去学艺,并改名为潘有声。潘有声9岁时便以“神童”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10多岁与黄金爱搭档,在香港的“普庆”、“高升”两大戏院的舞台上扮演女童,受到观众的关注。
  1949年潘有声随团到广州演出,艺惊四座,名声鹊起。他曾在多部粤剧中担任主角,并拍成电影,风行世界各地,并随团远涉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演出,誉满梨坛,驰名中外。
  新中国成立以后,潘氏粤剧团无论在各个不同的政治气氛下,都能坚持演出活动,无论“样板戏”(如《红灯记》、《沙家滨》),现代剧(如《移民泪》、《大潮》、《风雨茅洲桥》等)都能出色地演出。现在潘氏粤剧团更是如春风得意,除了常年深入村村镇镇演出外,还常常远赴京华省会参加汇演调演、表演比赛无不受到粤剧观众的热烈欢迎与好评。潘氏万丰剧团的出色成债,被誉为“深圳第二粤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