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孝泉庙会

作者:王 俊




  川西大地犹如一张巨大的画布,四季分明地涂抹着不同的色彩。春季是油菜花绚丽的金黄,夏天是玉米稻谷铺阵的翠绿。秋天,成熟的稻谷与落叶树呈现出七彩斑斓。冬季呢,皑皑自雪与褐色大地相融,它们在孕育新的生命。
  孝泉镇藏身于“天府之国”丰富的色彩里。在辽阔的成都平原,孝泉镇像川西坝子的人民一样,富饶、美丽、闲散、知足。
  孝泉镇是东汉大孝子姜诗的故里,因“一门三孝”、“涌泉跃鲤”而得名。姜家“孝感天下”,汉明帝、宋宁宗、明成祖、清乾隆纷纷下诏或吟诗赞评。孝泉镇现存有姜公祠、天下第一孝牌坊、元代龙护舍利砖塔等众多历史遗迹,每年农历正月的上九会,更是川西坝子重要的民俗活动。
  民谣云:“上九上九,活到九九。”农历正月初九,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孝泉镇的“上九会”就在这天举行。
  清晨,声声爆竹催醒了薄雾中的孝泉古镇。家家户户檐下挂的大红灯笼和门槛上张贴的春联,烘托出浓郁的春的气息。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的硝烟味,古镇上的人脸上有着掩饰不住的喜悦。姑娘、小孩,嘻哈着从老街走过,他们脸上有两团浅浅的红晕,比溥雾中的红太阳更诱人。
  雾还未散尽,古镇已热闹起来。德孝城内的大坝里响起了锣鼓,被单戏开演了,戏台子前迅速围上一圈观众,一些裹了小脚的老太太也挤了过来。被单戏唱的是《一门三孝》,唱戏的人一人能唱数人腔调,惹得观众连连喝彩。戏架子旁的道琴开唱了,茶楼外的评书摊开讲了,不远处的川戏也开演了。一时间,德孝城诺大的坝子拥满了人,锣鼓声、喝彩声、嘻笑声更是闹翻了天。
  这时,几个壮汉推着鸡公车从城外走来,鸡公车上,坐着穿花衣的俏女人,院坝里的人们嬉笑着为鸡公车队让开一条道来。“鸡公车,圆又圆,推着媳妇赶孝泉。”欢笑声中,古老民谣犹在耳畔。
  古镇有横三竖七的数条街道,未到日上三竿,街道上早已接踵摩肩。十里八乡的人们都聚到孝泉来了。舞龙耍狮的沿街表演,精湛的表演赢得满街唱彩,路途之中,不断有人家点燃爆竹为龙狮队助兴。乡村的大爷太婆们,也涂抹上胭脂,着上花衣,摇起旱船,扭起秧歌,敲响腰鼓。
   老街上,铁器帮、木竹帮、五金帮、药材帮、铜器帮、饮食帮、字画帮、花草帮纷纷扯开摊子。捏面人的、浇糖画的、卖干杂小吃的也扯开一条街来,大小摊子都展示着自家最精当的货品。各大摊主能唱的就唱,能吆喝的就吆喝,用溢美之词夸赞着自己的货品。女人们相约来此挑选什物。庙会上货品齐全,锅盆碗箸、日用百货、衣帽鞋袜应有尽有。这些货品虽然不够精致,但也结实耐用,而且价格便宜。
  小孩子在戏台间穿梭,在各种小玩意摊前留恋,他们手上或是麻辣串、烧烤,或是棉花糖、糖画儿,兜里还装着瓜子、花生什么的,有着吃不尽的零食。一些馋嘴的小孩儿,嘴角总粘着几粒芝麻或砂糖末。男人们看完戏就约两三朋友去喝春酒,喝得脸色酡红两眼微醺,嘴上却大声武气地笑谈着一年的算计。
  夕阳西下,青石板铺的老街染上淡淡的橘黄,三两个瘦长影子在街上晃过,调皮的影子时而爬到墙上,有时又爬到别人身上,和别的影子亲密地交织在一起。远居乡村的人们结伴回村,镇上的人家也回家打开电视。只有老街茶社里的老人,还闲散地坐在竹椅上扯着家常。他们吧嗒着旱烟,时而啜一口淡得无味的花茶。
  茶社外,土坯夯的墙面已裂开罅隙,木板门窗斑驳陆离,屋顶上那些翻新的青瓦与在时间里沉淀许久的灰黑色的瓦片,构成了没有规则却耐人寻味的图纹。此时,这些图案正在渐渐模糊。
  川西平原升腾起淡淡的烟雾,烟霭中的孝泉回归于宁静。夜幕降临了,锣鼓声隐隐约约地从德孝城传来,戏场里的川戏又开演了。街巷里传出木门吱呀声,随后,几点灯火向德孝城的戏场游移。
  这一切,这么近,却又那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