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5期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中山文化名城

作者:佚名




  2007年2月1日,中山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批准并公布中山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中府[2007]19号),批准中山咸水歌、鹤歌、白口莲山歌、醉龙舞、鹤舞、麒麟舞、黄圃飘色、崖口飘色、小榄菊花会等九个项目为中山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了新的台阶。
  中山市现辖24个镇区,境内总面积1859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为168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0万。根据20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展的民族民间艺术普查,中山市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咸水歌、高棠歌、大罾歌、姑妹歌、担伞调、东乡调、客家山歌、鹤歌、龙舟鼓、三乡民谣、木鱼书、粤曲、粤语民谣、地方民谣、醉龙舞、金龙、银龙、纱龙、云龙、板龙舞、狮子舞、鹤舞、风舞、甲鱼舞、麒麟舞、飘色、水色、木偶等,还有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杂耍、魔术、木雕工艺、建筑艺术、绘画、灰雕、石雕、中山装、沙溪凉茶、咀香园杏仁饼、红烧乳鸽等等。
  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2005年以来,中山市成立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办公室,对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在原有调研基础上,对重点镇区和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大了挖掘、整理、保护力度。2006年,中山市的中山咸水歌、小榄菊花会、沙溪凉茶三个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年,长洲醉龙舞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此基础上,2006年9月份以来,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中山市积极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等相关机构,并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重点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
  按国家的要求,去年年底,在全市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选择了原生态传承较好,保护措施较完善的4大类、9个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点普查,经过近几个月来的深入细致普查,通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际联席会议的认真研究,大家认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艺术特点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社会影响力较大、有很强的生命力,对研究中山地域的历史、民俗、民间艺术、文化传承等方面,均有很高的价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山市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先进市建设,打造中山文化名城的重要举措。因此,报请市政府审批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2月1日,中山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批准并公布中山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中府[2007]19号),批准中山咸水歌、鹤歌、白口莲山歌、醉龙舞、鹤舞、麒麟舞、黄圃飘色、崖口飘色、小榄菊花会九个项目为中山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4月,中山市将鹤歌、白口莲山歌、鹤舞、麒麟舞、黄圃飘色、南朗崖口飘色申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有五个项目列入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我们认为通过对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挖掘,对于进一步加强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强市、和谐中山、宜居城市、法治社会、文化名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