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5期


长盛不衰的中山成水歌

作者:佚名




  咸水歌是珠江三角洲居民世代传蝴一种民间歌谣。音调低翅婉转,演唱时,如泣如诉,曲调简单,易唱易记,因此广府居民包括水上居民(又称蛋民)非常喜欢,凡是说广州话(又称广府话)的居民群落,几乎都会唱“咸水歌”。据说咸水歌原为广东水上居民(蛋民)最先传唱起来的歌谣,传到岸上的居民以后才称为“广府民歌”。咸水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许多著名歌手还曾得到各级政府的嘉奖,个别突出的歌唱能手,如中山市坦洲镇的民歌手梁容胜、何福友还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中山咸水歌,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咸水歌,是一种流传于珠江三角洲大沙田地区的民歌。过去的珠三角,河涌纵横,空旷寂寥,蛋家人的水上生活十分艰苦和枯燥,于是,他们在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创作了咸水歌(即水上生活的人唱的民歌),以倾诉心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后来,咸水歌逐渐传到了岸上居民,内容逐渐扩展为天文地理、古人今事,男女爱情,以及婚丧嫁娶等,内容十分广泛。
  
  中山的咸水歌分为长句短句咸水歌、高堂歌、姑妹歌、大缯歌等多个种类。而咸水歌中,又有多种区别:如“叹家姐”、“叹情”、“对唱”等。以“叹家姐”为例,古时蛋民的女子出嫁前一天晚上,新娘和姐妹们就会聚集在一起,放声哭叹,以示不舍娘家之情。而“姑妹歌”,又是一种独特的歌唱形式,在农忙季节,在田头坦尾,蕉林菜地,艇上水边,摇橹撒网之际,以及中秋月明之夜,蛋家人都会以咸水歌来表达情感,因为这些场合唱出来的咸水歌,以每句句尾都有“姑妹”两字,故名“唱姑妹”或“姑妹歌”。
  自咸水歌诞生以来,不断在大沙田地区广泛流传,大沙田人民无论是在棹艇捕鱼、下田割禾、田基种菜、婚姻嫁娶、生老病死等场合,都有唱咸水歌的习惯,咸水歌的曲调虽然只有几种,但是,歌词却无比丰富,而这些内容丰富的歌词,全部都是靠歌手们以“爆肚”形式即兴创作,是沙田人民才华的表现。
  有金斗湾之称的坦洲,是咸水歌的重要地区。在20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咸水歌在坦洲已是家喻户晓。七十年代以来,坦洲多次举行过大型的万人水上歌会,大沙田地区的各路歌手纷纷争先登台“爆肚”演唱咸水歌显示才华,场面十分热闹。深受大沙田人民喜爱的民歌,也引起了音乐家们的关注,从广州来的音乐家许树坚和中山本地的民歌陈锦昌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深入到大沙田地区进行采风,搜集成水歌的各种资料。
  
  在中山坦洲在众多民歌手中,梁容胜、何福友、梁三妹、梁容妹、吴胜辉等,是其中的佼佼者。以一曲经典的《钓鱼仔》成名的民歌手梁容胜,是坦洲永一村人。他自小跟父亲学唱咸水歌,由于音域广阔和具有较强的“爆肚”才华,他所演唱的咸水歌声韵悠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五十年代初,梁容胜参加了中山县文工团,一度还成为广东省华南歌舞团的民歌独唱演员,还担任过广州音乐学院民问艺术(民歌)教授。1960年,他出席了全国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大会。1958年、1994年,两次以民歌灌录了唱片。在1979年的坦洲水上歌会上,他以一曲《插条银柱上蓝天》而令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另一位歌手何福友,在坦洲乃至整个珠江三角洲中,都因为他演唱咸水歌而远近闻名。1956年和1960年,何福友两度上北京,出席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代表会议和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工作、教员群英大会。他写过唱过的咸水歌过千首,他的个人代表作长句咸水歌《金斗湾》,由五十年代唱到九十年代,足足唱了近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还在广州音乐学院担任过民歌教授,教唱中山咸水歌。梁容胜、何福友等在北京演唱时,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如今,梁容胜和何福友两位著名的民歌手都已离开了人世,但他们留下的咸水歌,仍为人们反复传唱。
  中山坦洲,现在还有一群民间艺人传唱着祖辈留传下来的咸水歌。其中,梁三妹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梁三妹的父亲梁汉,是与梁容胜、伺福友同时代的民歌手。现年65岁的梁三妹是梁汉的大女儿,她从12岁就开始跟父亲梁汉学唱咸水歌, 16岁参加中山县文工团后,经常在中山和周边城市演唱咸水歌。从20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她曾多次与梁容胜、何福友、吴志辉等录制咸水歌唱碟。200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她录制民歌向世界华人广播;2004年,她的歌声被录入《中山民歌》MTV。在20世纪八十年代,梁三妹将她唱的咸水歌传给了林梨娇,如今,林梨娇成为了中山咸水歌的一个重要的歌手。到了21世纪,梁三妹又教会了自己的孙女唱咸水歌,她的孙女麦敏红如今也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小民歌手。而梁三妹的妹妹梁容妹,同样也是坦洲的_名较出名的民歌手,她们姐妹俩经常搭档唱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坦洲宝贝”。而吴志辉,也是经常跟梁三妹搭档演出的一位民歌手,在近年省市举行的大型旅游节中,这两位黄金搭档所演唱的原汁原味大沙田韵味的咸水歌,令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为咸水歌在大沙田有着深厚的根基,因此,即使在“文革”等动荡岁月中,成水歌也没有绝迹,改革开放后,大沙田的咸水歌更是得以迅速的复苏,除了民间的咸水歌手热心传承外,政府部门牵头举办了几次大型的歌会,引来成千上万的海内外观众,让咸水歌更加声名远播,近年,省市甚至是中央的媒体,也频频聚焦于坦洲大沙田,拍摄咸水歌这一中国民歌的独特歌种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而一批又一批的民间音乐家,深入到大沙田搜集整理咸水歌的素材,将咸水歌灌录成CD碟,使咸水歌更广为流传。在2006年的国庆节,坦洲的两位年轻女民歌手还被邀请到中央电视台,参加中国民族歌曲表演大赛的现场直播。2006年,中山咸水歌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现在的坦洲,多间小学,将咸水歌列为乡土教材而开设了民歌课程,在少年儿童一代中,已经有年轻的民歌手脱颖而出。在2007年元旦举行的中山市首届民歌民谣大赛中,坦洲一位小姑娘所演唱的《园丁颂》,就以宽阔的音域和独特的音韵而受到听众的好评。2005年,坦洲镇政府还投入资金建起了一个内容丰富的民歌历史陈列馆,向人们展示咸水歌丰富多彩的古今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