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7期


如何构建“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张兆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按照“十一五”规划的构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道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如道路、水电、村容治理等方面。但是在“乡风文明”软件建设上却略显不足,一些地方政府没有认识其重要性,轻于应付。本文就如何构建“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阐述,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构建“乡风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道德基础。把“乡风文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目标,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构建乡风文明就是要把现代文明渗透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各个角落,与优秀的传统文明相结合,实现农村社会风尚的根本好转。“乡风文明”是一系统工程,它的构建在于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全方位政策设定,解决“三农”问题要跳出“三农”看三农。“乡风文明”正是按照“十一五”规划构想从文化这一高度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从而有助于农村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乡风文明包括农民生活方式文明,一要移风易俗,改变农民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种种陈规陋习,确立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和生活习惯。二要提倡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的社会交往、职业活动、私人生活等等方面都能遵循正常的道德规范,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三是社会风尚文明,遵章守纪、尊老爱幼、扶贫济困、互帮互助,邻里之间能和睦相处,平等友爱,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总之要使农民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农村形成一种民主、文明、和谐的风气,这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前,广大农村在乡风文明上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村文化现状与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相适应。随着改革开放,农民收入与日俱增,而农民的文化娱乐设施却显得老化、单调,有不少地方出现了看电影难,看戏难的问题,农村通有线电视的比重小。农民精神空虚,因此在广大农村农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赌博之风盛行,封建迷信也有漫延之势。二是乡镇基层政府的文化机构形同虚设,没有发挥文化建设的功能。政府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甚微,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农村精神文明对农村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
  
  二、农村文化建设是“乡风文明”实现的前提
  
  乡风文明核心是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新农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实现广大农民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稳固的生活保障,更应该使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健康快乐的文化生活。而农村文化建设的直接目标就是推动乡风文明,关键是要构建符合当代农民实际需要的公共文化体系。
  首先政府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展农村社群文化组织。满足农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性、文化性、群体性需要的非营利性的组织,如农村文艺团体、老年人协会、农民文艺队等。与此同时,为适应农民实际需求,还应将一些实际农技图书、卫生医疗送下乡,帮助农民、服务生产。第二,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广大农村,八亿农民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大批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农民世代耕耘的土地上,山头间,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在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尊重和鼓励农村本土文化的牛长和繁荣,保护和发掘农村现有优良的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建设者心尽地责任。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中,对村落中的祠堂、庙宇从及其它象征性的文化资源进行修善保护,让农民充分感受到有文化归属感,从而吸引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于低俗的文化要坚决地抛弃。坚持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将先进的文化引入广人农村,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文化。
  
  三、注重新型农民的培育
  
  构建“乡风文明”,离不开新型农民的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现代的农村和农业的基础在于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知识,又有专业的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农民。农民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农民的素质决定文明的水平和质量。新型农民不仅是“育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而是具有自主意识、合作意识,追求社会或社区群体利益的农民,新型农民应具有较多的思想德道素质,熟悉国家有关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法规、政策,同时克服自身的小农意识、宗族意识的弱点。实现农民生活方式文明,改变农民与现代社会不相应的种种陈规陋习,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
  旧家在新型农民的培育上应下大力气。一是认真贯彻农业部制定的《2003~2010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实行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快培养一大批能从事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二是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从根小上提高农民的素质,现在国家已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政府已在财政上向农村倾斜。农民基本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力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根本上的解决。三是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的现状,大力鼓励一批青年劳动者在农村创业。这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劳动力呈老龄化、妇女化,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的青壮年劳动力则大部分流向沿海发达城市务工,使许多地方新农村建设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型农民的培育是双面性的,一方面使出去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留在农村的青年劳动者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增强他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
  
  四、充分发挥党政的主要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强调农民的主体作用但并不排斥政府的丰导作用。农民主体作用有效的发挥,取决于党和政府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党和政府特别基层党政机构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中应进行准确定位,切实改变管理职能,提高自身服务的水平。在管理民主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农民秀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乡风文明”的构建在很大层度上是农村精神文明的重新构建。在这一点上,基层党组织应着眼于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存在突出问题的解决,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员思想道德素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力于农村新型乡风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广大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确保农村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政府应转变职能,在“乡风文明”的建设中发挥作用。完善基层文化工作职能,整合现有文化资源,设立专门的、文化建设机构,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事业。在财政上向基层文化事业倾斜,大力推进科技下乡,文化下乡和卫生下乡,服务“三农”。同时要创新机制,充分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发挥各方力量在农村建立图书室,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购置体育设施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推动乡镇文化建设。乡镇是农村和城市的联结点,乡镇文化对广大农村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从乡镇入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五、结语
  
  通过认识构建“乡风文明”的必要性,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完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政府主导作用等措施,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真正实现乡风文明。这样,不但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三农”问题的真正解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