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7期


一个书画家的力量

作者:陈玉全




  我认识张福铭有两年多,不时欣赏到他的书画作品。或朴秀自然而刚健宏朗的书法长卷,或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梅花图、牡丹图。有的苍劲沉拙,有的简洁清逸,长长的诗词题记。释义落款与挥洒的花鸟相辅相成构成气势阔大的画面。有线条的飞动亦有墨色的流淌,尽展刚柔之巧妙。纯正醇厚,浓浓的情感跃然而出。在他的作品中,让我们看到了密集的成长关节,而这些老骥伏枥的关节内蕴的就是成长和向上的力量。
  2006年仲秋,笔者采访了张福铭。这位1950年出生的山东沂蒙之子,参军26年,经历过基层、机关、院校和多兵种的锻炼,从事多年杂志社美术编辑和摄影记者,现就职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书画艺术创作是他的业余兴趣和爱好。他风趣幽默,谦和热情,于刚毅爽直中透出儒雅和文气。
  出生于书画世家的张福铭,自幼喜爱书画,他一有时间就读帖,临帖、涂涂画画,用他的勤奋和汗水呵护这艺术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学然后知不足,根深然后才能叶茂。张福铭认识到.要让自己的书画艺术创作有个全面的提升必须对中国书画艺术有全面的了解。1988年毕业于首届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三年来,在欧阳中石教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各流派书体,并临习《张迁碑》、《多宝塔》、《兰亭序》等碑帖;他拜花鸟画家赵久长为师,学习中国画;曾就读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研修班,得到周彦生、方楚雄等导师的悉心指导;进修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得到欧阳中石先生和导师的指导,完善自我,更进一步;并就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高研班深造。张福铭说,老师教之以法.使之开窍,而艺术创作必须靠自己摸索出个人风格的路子。谈到传统,张福铭说,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千变万法,在继承与发展中高峰叠起。苏东坡有画论:“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之功也。”而真正在传统中汲取营养还必须下一番功夫。哪怕是前贤古人的一个小小的用笔技巧,要为己所用也要反复咀嚼,反复思考,并在大量的实践中走向精熟。张福铭凭着他的恒心和毅力,以唯精唯微的心挖掘传统沉淀下来的智慧,并开启他艺术创作的大门。有技法的博而贯一,有境界的开拓。正如苏东坡所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情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书法与绘画相结合,这传统的表现方式,赋予时代精神,成就了张福铭厚实有力的表现风格。
  古人毛亨论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书画艺术是诗的延伸,可寄情,可言志。而现实生活体验正是艺术创作的泉源。张福铭说,艺术家首先是生活中的人,要看顾家庭,更要做好工作。张福铭的书画艺术创作深得家人支持,他的夫人几十年来无怨无悔包揽一切家务。让张福铭记忆犹新的是读夜校时,当他半夜骑单车从十几里路外的学校回家时,他的夫人都在军营大门口等着他。张福铭的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地方、全军、全国的书画展览并获奖,同样贤妻良母也为他取得成绩而欣慰和高兴。他研究传统艺术,探讨民俗文化。张福铭说,充实的生活并非忙得团团转,更非挑战极限,而是有张有弛,合理安排,自然而为之。兴趣爱好有机地服务于工作。当然现实生活是纷杂的,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艺术创作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是艺术家创造的美。艺术家起点是高尚的,需要真诚的心,平常的心,包容的心,进取的心。书画艺术是高雅的,在新的时代应回报社会,服务大众。因而艺术家的胸怀是广阔、博大的。这正是中国传统中的“妙在笔画之外”。艺术家的人格、人品、道德修养以及对生活对万物的感悟才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真正魅力。艺术创作源自充实的生活,正如丰盈澄澈的泉源,自然流出清泉。
  我想这就是一个书画家的力量。他的创作之根深而广;他的创作养料来自于传统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他的创作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这种“洁静精微”的品格。映出笔下梅花的傲岸、牡丹的雄艳透出一股自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