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8期
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见成效
作者:何环珠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各种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指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承、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间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技能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非常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文化部及中央有关部门也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为全国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2005 年3 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之后,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马上作出批示,指出“我省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根据国办通知精神,我省应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申报和保护工作,推动文化大省建设。”省委副书记蔡东士、省委常委、原省委宣传部长朱小丹、副省长雷于蓝同志都作了重要批示,要求省文化厅牵头,落实好此项工作。
东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文化遗产工作,从人力、财力、物力方面尽量满足此项工作的要求。
去年10月,根据文化部和省文化厅要求,我市举办了两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对全市各镇街负责此项工作的专职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11月开始,全市铺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底;同时成立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建立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联席会议制度。经过数月努力,该项工作初见成效。
2007 年3 月8 日,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对各镇街申报的51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评审,40 个项目进入预备名录,后经省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有关专家审查,最终确定茶山公仔等36 个项目列入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预备名录。3 月26 日,在市文广新局召开了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审定会,来自市发展和改革局、经贸局等8 个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人审定通过了“茶山公仔”等36 项为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七夕贡案”等24 个项目被推荐申报省级名录。4 月13 日,东莞市人民政府下文批准并公布了“茶山公仔”、“过洋乐”等36 项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报省的24 项,有10 项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数量仅次于广州市,居全省第二。6 月14 日,广东省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公布中,我市有麒麟舞、龙舟制作技艺和乞巧节3 项名列其中。今年3 月,东莞市政府批准东莞群众艺术馆加挂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牌子,标志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拥有了专门的机构。目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3 位专职人员,负责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各镇街文化广电服务中心也均有专职人员从事此项工作。
东莞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在数千年的岁月中,东莞祖先们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东莞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原有的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变化,给我市的传统文化艺术、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专家的支持和全市人民的积极参与下,我们相信,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一定能够做出更大成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