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8期


中华第一灯——东莞千角灯

作者:佚名




  
  东莞千角灯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赵氏族谱》记载,千角灯是东莞赵氏家人制作的,每十年制作一盏新灯,其纸扎工艺并无图纸,也无样本留传,只由师傅口传身授,制好后于正月悬于莞城赵氏宗祠内,供人瞻观。
  十年后其灯破旧,再重新制作。所制作的灯,一定有一千个角,每个角点燃一盏灯。原用油灯盏,后用煤油灯,解放后改用电灯。每年春节,人们观看千角灯,企求添丁,成了莞城风俗。原有宋代“高宗皇帝之女、孝宗皇帝之姐、光宗皇帝之姑”——赵玉女(1159—1245)手制的24条灯带。民国丁丑年(1937)东莞诗人杨鹤宾《东莞竹枝词》载曰:“一灯千角庆元宵,赵氏天潢衍宋朝。但愿灯花来报喜,三年抱两饮灯烧。”
  解放后,千角灯1953年在东莞县物资交流会、1957年在广州市文化公园、1963年在东莞县展览馆、1965年在东莞可园展出,由莞城“新插华”纸扎铺,(后由工艺厂)的工人师傅所制,展出时由赵氏家族借出“皇姑灯带”,观者如潮。可惜这24条宋朝皇室遗物,毁于文化大革命之中。
  2004年初,东莞市莞城区人民政府为了重显千角灯这一民间工艺瑰宝,邀请原莞城工艺厂87岁的张佛和84岁的尹全老艺人制作千角灯,两位老艺人在耄耋之年,领着两家人,经过八个多月的艰苦制作,终于制作出一个宽达3.5米,高达4.5米的千角灯。24条灯带由莞城画家共同绘制,当年9月14日在人民公园博物图书馆对外展出,不少香港同胞闻声而来。2005年千角灯在沈阳展出,获得中国民间工艺“山花奖”金奖第一名和“中华第一灯”光荣称号。
  
  链 接
  
  千角灯制作工艺
  
  
  一、千角灯简介
  千角灯的得名来源于东莞的本地方言,过去千角灯一直放在赵家祠堂中,只要赵家有人生了孩子,就会把灯拿出来点上。添人称添丁,而添角与添个发音相同,其意义是取千角千灯人丁兴旺,千花本同树,千角本同根的谐意。它通过血缘纽带把人们整合在一起,具体表现在天人合一这个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上,实现时间与空间、内在与外在、人际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达到天人和谐之境界。
  相传千角灯原为东莞赵家所独有,东莞赵氏曾为宋帝皇族,宋英宗生父濮王允让之后,南宋迁莞。千角灯做工非常考究,元初赵家开始扎制千角灯,每10年扎作一次,每次制作需耗时10月之久,只有东莞赵氏宗祠才悬挂。其纸扎工艺并无图纸,也无样本留传,只由师傅口传身授,制好后于正月悬于赵氏宗祠内供人瞻观,作为本家族添男丁开灯仪式之用。灯不断重做,但24条灯带是宋代皇族遗物,一向由皇裔赵家珍藏。千角灯的制作代代相传,直至1967年“文革”灯带被毁才停止。经过专家查阅有关资料,发现中国其他地方没有千角灯这种“千个角、千个灯”的独有工艺灯。并因为它历史悠久,体积巨大,工艺精湛,而被称为千古一灯。
  
  二、千角灯的结构
  千角灯附有灯带24条,上绘有花卉及人物图案。该灯为纸扎工艺,其要求是一定有一千个角,整个灯分为灯顶、灯柱、灯体、灯带、灯盏五部分。灯顶部分主要是用铁丝扎作八条立体彩龙的骨架和圆形的大宝顶。灯体部分则主要是有三角形和四方型的立体结构拼接而成。灯顶八大角上有八条立体呈腾飞状态的彩龙,八角中每个角有三条灯带垂下。灯带从上往下分为八格,每一格双面都绘有山水、花卉、人物等的图画。特别是千角灯的灯体结构,有200多个大小不等的浮凸立体等边三角形、四边形、长方形、梯形。
  扎作千角灯的骨架是最关键的部分,主要采用铁丝和竹蔑扎作成主体框架,并将已制作好的三角形和四方型的立方体以及灯座用棉丝按照一定结构和顺序绑在上面,要求力学和结构非常精确,若处理不好,整盏灯的重量支撑不均匀,就会变形和不稳定,甚至裂开。扎好骨架装好配件后,还要根据整体效果,修正各种配件的形状,力求各种配件受力平均。
  
  三、千角灯的灯带
  灯顶八大角每个角有三条灯带垂下。一共24条,12条大的,12条小的,每条灯带长度是一样的,大约3米左右。大的灯带宽30厘米左右,小的灯带宽20厘米左右。灯带从上往下分为八格,每一格双面都绘有山水、花卉、人物等的图画。
  灯带的材料是一种叫“织棉”的东西。经调查,“织棉” 其实是宋绵。宋绵最初是用来装裱宫廷书画的一种材料,色彩靓丽、鲜艳。传统的宋绵和现今用来做书画锦盒、旗袍等物品的面料一样,只是其工艺采用全手工编织,色彩以矿物质印染固色而成,色彩、韧性和拉力都比现在的宋绵好。现在装裱界也有用韩国棉代替宋绵。
  
  
  四、千角灯的灯盏
  据介绍,以前的千角灯使用油灯,一只千角灯有一千只油灯,每次熄灯、给油灯加油都由专人负责,稍有不慎,整盏千角灯就可能被烧毁。而且油灯容量有限,每加一次油,只可点三个多小时。而新的千角灯改油灯为电灯,并由电工根据千角灯特点专门设计变压小灯泡。但美中不足的是,一个硕大的灯体,搬运装卸不便。为了使千角灯能够赴沈阳参展,让其更大更美,更便于装拆保存,东莞市及莞城区的领导,在挖掘东莞的千年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尝试民间艺术的商业化运作,为其搭建展示的平台,大胆地将传统工艺的制作手法与高新科技相结合,在第一盏灯的基础上进行全新改良,在第二盏灯的制作上注入现代灯饰的崭新元素。灯光效果设计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EL冷光源新型技术,紧贴画面底部作为灯带照明光源,用750W节能灯作为主光源,用LED灯模仿油灯的效果,采用自动控制和电子集成技术模仿火苗的效果,最后使灯光效果实现了与古代的油灯相仿,既显得“古香古色,清疏淡雅”,又具有不发热、功耗低、省电和安全环保的特点,效果逼真;
  线路设计巧妙构思,将所有线路全部暗藏在灯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