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8期
似水悠悠的咸水歌
作者:佚名
咸水歌,又称疍歌、后船歌等。
在海洋咸水中打鱼的小舟如疍,人称渔民为疍民,所唱之歌,称之为“咸水歌”。疍民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省区。东莞是岭南疍民分布的主要县市之一,明代中堂镇蕉利村的疍民莫登庸,1527年在越南建立莫氏王朝,历时七世,66年。
关于疍民风俗与咸水歌较早见于明末清初岭南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疍家艇》中载:“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这所指的“蛮歌”就是“咸水歌”。“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结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
东莞沙田镇至今仍在传唱的咸水歌有四百多首。据民俗学家刘大白1926年考证,《广东新语》记载中三首明代疍歌,是二、三、四月采茶歌,其二月采茶歌曰:“二月采茶正合时,双手携篮上茶山。左手挽篮右手摘,摘叶留枝等后生。……”与沙田至今传唱的《十二月采茶歌》中的三段,只有个别字的差异,可推断《十二月采茶歌》是从明代一直传唱至今。如一月采茶曰:“正月采茶未有茶,茶园树上正开花。花嫩细时唔舍摘,同群姊妹各回家”。
咸水歌有“歌堂歌”即“坐堂歌”,一般在婚礼酒席中或者宴会喜庆场合演唱;有大板歌为工余的娱乐;每首歌四句,每句七字。句中的末尾常加入“姑呀妹”、“阿哥哩”
等作拖腔点缀。大板歌的应用最为广泛,也是变化最多的。随着演唱着的心情、演唱环境,演唱的内容,咸水歌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人,也有着不同演唱风格,在基本的曲调上,疍家渔民可以随意的加入拉音、震音、叹音、哼音、谐音等等。演唱的好坏,与其喉音、节奏的把握、对于拉音,震音等细节的控制等有关。
能歌者,其歌声婉转悠远,极其动人。
除情歌外,咸水歌还有以生产、生活、婚嫁、哭丧、四季等为内容的。如《苦情歌》:“三个泥砖砌个灶罗,无底风炉好难挨啊哩!米缸无升隔夜米罗,灶罅无条隔夜柴哩!”
《哭嫁歌》:“人地嫁女有个红皮槓罗,为乜我地嫁女一个烂鸡笼啊哩!
人地嫁女有花轿坐罗,我地嫁女过船篷啊哩!”《老人歌》:“有个家爷有个宝罗,大事小事有得踌躇啊哩。
有你在生大锅煮哩家爷,无你在生就捱番薯啊哩。”
咸水歌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为后人对东莞历史、渔民生产、民间风俗、生活习惯、思想信仰、人生哲理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文史资料,沙田镇政府收集了许多疍家服饰、咸水歌谱,筹办博物馆,鼓励各乡村的咸水歌开展各种活动和演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