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8期


东莞木鱼书高登世界大雅之堂

作者:佚名




  
  李梅 86岁,赤滘人 。嫁入望联三坊。曾断断续续地读过私塾十年,从小与同村姑娘们唱木鱼书,如《金丝蝴蝶》、《二荷花史》、《背解红罗》、《金叶菊》、《日边红杏》、《十二寡妇征东》、《十二寡妇征西》等。
  木鱼书始于明代,又称摸鱼书歌,是唱本,属弹词,可读可唱。木鱼书,历来受到很高评价。1938年郑振铎就曾在《中国俗文学史》上提到:“广东最流行的是木鱼书。其中负盛名的有《花笺记》,有《二荷花史》。《花笺记》被称为第八才子书……”德国歌德、日本波多野太郎也曾高度赞扬《花笺记》、《二荷花史》等木鱼书。不少优秀木鱼书版本收藏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荷兰、法国、日本。这些国家更有不少学者群起研究、挖掘收藏木鱼书。
  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十二中记载:“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欢乐,……”“其歌之长调者,如唐人《连昌宫词》、《琵琶行》等,至数百言千言,以三弦合之。每空中弦以起止,盖太簇调也,名摸鱼歌。或妇女岁时聚会,则则瞽师唱之,如元人弹词曰某记。某记者,皆小说也。其事或有或无。
  大抵孝义贞节之事为多。竟日始毕一记,可劝可戒,令人感泣沾襟。
  其短调踏歌者,不用弦索,往往引物连类,委曲譬喻……”“东莞岁朝,……寻常瞽男女所唱多用某记,其辞至数千言,有雅有俗,有贞有淫,随主人听命唱之。”[民国]《东莞县志》引《南海志》曰:“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为乐。词不必全雅,平仄不必全叶,以俚言土音贴之。故常有歌试,以第高下。高者受上赏,号为歌伯。妇女闲时聚会,则使瞽师唱之,如元人弹词,曰某记。
  某记者,皆小说也。其事或有或无。
  大抵孝义贞节之事为多。”并按曰:
  “莞俗亦然。近歌试不复举行。然故老犹能道之。妇女闺中无事,亦喜读歌。有通行本如《花笺》、《二荷》之类。”至今,东莞七八十岁老人多会传唱。“歌试”在清末才停止流行。歌试由盲师主考,唱错一句子,盲师敲一下锣。被敲三下者为不合格出围。
  
  东莞谚语有云:“要想痴,唱《花笺》;要想傻,唱《二荷》;
  要想哭,《金叶菊》。”东莞木鱼书有500多种。其中最负盛名的《花笺记》、《二荷花史》等被英、日、法、美、俄等多个国家的图书馆收藏并研究。民间传唱的兴盛,带来出版的繁荣。据东莞市杨宝霖先生的考证,木鱼书最早刻印出版有:康熙五十二年(1713)东莞市寮步镇横坑村的静净斋(钟映雪斋号)刻印的《第八才子花笺》(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莞城明秀堂刻印的《万宿梁箫》(约1 8 0 0年意大利玛图玛购藏)、乾隆癸丑年(1793)东莞翰华堂刻印的《新订九才子二荷》(英国伦敦大学图书馆藏)。东莞刻印木鱼书的书坊有:乾隆年间的静净斋、翰华堂、进盛堂、明秀堂,随后有萃英楼、会源堂、富文堂、福文堂、翰华堂。其中萃英楼经营至建国初。
  建国前,东莞民间逢年过节、庙会、婚丧嫁娶、生诞宴会、入伙开张,凡有吉庆,主人都会请盲人弹唱,以为助兴。一个盲佬一把琴即可演奏,无需化装、布景。一些村庄,村民常常集资请盲人夜晚演唱,有的会连唱三个月,多是长篇。有时也白天上门应唱一些长篇故事中的精彩片段,称之为“择锦”。建国后名艺人有盲培、盲基、盲英等。在道滘镇养老院的盲炳(叶炳)从6岁开始学唱,生前仍能唱《西游记》、《三国》、《说唐》、《岳飞》、《杨家将》、《金丝蝴蝶》、《金叶菊》、《粉妆楼》、《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长篇,1986年前还应邀下村弹唱。九十年代,长安镇沙头村的盲明(陈明)唱字清楚,多应港澳华侨录音。寮步一带有一妇女,能清唱,也有录音出售。莞城、石龙、道滘等镇街,不少妇女自发组织传唱木鱼书。
  洪梅镇梅沙村梁尧杰今年85岁,在新千年的农历八月初一至中秋节,响应群众要求, 明月之下, 清唱《五色荷花》。每晚唱三个小时,听众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