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8期


泗洲灯笼仔出自女儿手

作者:佚名




  
  编织灯笼仔,是泗洲的传统工艺,据说有几百年的历史。姑娘们手快如梭,心灵手巧,除了种田、带小孩、主持家务外,还要参加编织。手艺一代传一代,泗洲成为了有名的灯笼村。一般姑娘一小时可编织六、七个,快者多达十个。一个家庭每年可编织五、六千个、多者上万个。
  编织灯笼仔的材料,选用丹竹,篾细如丝,要放在铁桶里煮几个小时,然后取出晒干,这样才不易折断。灯笼仔像个小冬瓜,中间贴上一层透明的玻璃纸及古代人物的图案,上下画有花纹,底部用铁丝串起来穿过灯笼,既可点蜡烛,也可作提手之用。东莞、增城、博罗等地的居民有个风俗,中秋节时,当外祖母的都要买灯笼仔和糕点送给外孙,以示前路光明,步步高升。因此,灯笼仔成为中秋的应节必备佳品。各地客商鱼贯而至,纷纷采购。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改善,科技发展,各式各样纸叠的、塑料的、吹气的、带电珠的、会唱歌的、会走路的灯笼应运而生,款式新颖。现在灯笼仔的销路已大不如前,不过也还有一些市场,当地也还有七成妇女仍在继续编织灯笼仔,延续着泗洲灯笼村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