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8期


天上鹊桥重飞度珠村乞巧又一年

作者:杨 静




  
  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天河区委、区政府主办的“2007•广州乞巧文化节”于2007年8月23在天河正佳广场落下帷幕。本届文化节历时6天,展出乞巧作品上万件,共迎客52万人次,创下历史之最,开展了包括开幕式、摆七娘(广州民间乞巧节又称“摆七娘”,本刊注)、拜七娘、乞巧文化传承成果展示会、乞巧文化研讨会、乞巧女儿形象大赛暨闭幕式、天河区十大和谐家庭评选活动、广州乞巧文化节乞巧精品展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活动。
  
  开幕式祭拜“七仙”
  
  8月18日上午9时,2007•广州乞巧文化节在天河珠村七夕文化广场隆重开幕,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晓玲,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汤应武、市文化局局长陶诚以及杨建城、徐汉添等天河区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当天还穿插进行了3个挂牌仪式,天河珠村分别被授予“乞巧文化传承基地”、“广州乞巧文化展览馆”、“广州市青少年乞巧文化传承基地”等牌匾。
  随着七声悠扬的古钟敲响,身穿长袍马褂的主持人宣布七夕祭典开始,本届文化节新推出的力作首次与公众亮相。
  典雅的古礼乐声中,84名红幡旗手、24名手持高香的巧姐、52位捧着瓜果、乞巧微型工艺品的巧女、一名德高望重的珠村父老和8名陪祭人依次上场。最后,数位身穿彩服的少女飘然而至,犹如仙女降临人间……,200多名祭祀表演者伫立场内定席如仪,场面宏大壮观。
  自古以来,乞巧是七夕节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每到此时,宫廷内外城乡之间都举行盛大的拜祭仪式:有的陈设瓜果,有的设案焚香,有的连臂踏歌、有的对月穿针等等,形式多样,欢声笑语,充满节日气氛。本届文化节“七夕祭典”仪式以珠村乡民代表、天河区中学生为祭祀表演主体,再现明清时期祭拜“七仙”的盛况,表达虔诚祈福之音、营造天地谐和之境,热烈祥和,寓意深远,充分体现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心灵手巧、勤劳智慧和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仪式按照古礼程序首先行“七仙祭礼”,包括致祭文、三叩首和三颂唱,随后是少女们表演祭仙舞。该舞以汉唐宫廷乐舞为动作元素,表现了仙女下凡,形若流水、悠然飘逸的幽雅境界。第三部分穿针乞巧是整个仪式最精彩处。珠村24位老、中、青三代巧姐再现旧时妇女们穿针比巧、金针度人的生动场面。这些巧姐们年龄最大的已超过80岁,小的20岁余岁。
  仪式最后由52名巧女将琳琅满目的瓜果、手工艺品依次供献给七仙,整个仪式壮严、肃穆。有着浓浓的传统节日气氛。
  
  开幕式后,嘉宾与从各地赶来的群众沿着七夕路参观了五台摆七娘,在祈愿树下抛祈愿球,并参观了广州乞巧文化展览馆。
  
  同走“七夕路”共赏“摆七娘”
  
  今年,珠村乞巧节好戏连台。
  为方便市民参观和参与,今年珠村将旧时的主干道,设置了“七夕路”旅游路线,把主会场—祈愿树—以良公祠—北帝庙—三间铺头—水浸社—潘氏宗祠—七社展馆—八社展馆几大景点成为一线连接起来,沿线可逐个参观珠村的五个七娘点,同时还可以了解到珠村的革命历史、风土人情。
  另外,在珠村村委的大力支持下,村民们的积极性很高,年初就开始投入筹备工作,村委在每个点投放了一万元的经费,保证了前期工作的顺利进行。珠吉街道办事处于去年成立了七夕•乞巧文化协会,前不久,又成功申报了广东省乞巧文化传承基地,他们将所有的乞巧艺人吸纳为协会组织成员,以基地为中心开展手工制作、技能培训、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大力扶持乞巧老艺人,培养中青代接班人, 发动中、小学生利用暑假积极参与,邀请民间手工艺专家对乞巧艺人统一进行业务交流、指导、培训,并组织去东莞、番禺等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获得创作灵感。本届文化节的乞巧微型工艺品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在表现形式、表现手法、主题创意、用料等方面既保留传统,又富于创新意识和时代气息。8月18日,珠村乞巧工艺品还代表广州市参加“广东省首届乞巧民间赛艺会”荣获金奖。
  今年珠村乞巧文化节发现和鼓励了一大批乞巧民间艺人,参与到摆七娘盛事中来。60多岁的潘丽钻(潘名江将军的孙女)拿出了一幅1968年珍藏至今的乞巧广绣作品“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明德堂乞巧文化展览馆展出;六十多岁的潘巧萍拿出1973年的广绣作品“双鸾图”在以良公祠参加“摆七娘”;潘枳偏利用一年时间绣出了三幅大型广绣“雄鸡报晓”“鸳鸯戏水”“共聚天伦”参加此届乞巧文化节;李光华师傅也把五十年代的七夕公仔服饰送到乞巧文化展览馆展出和收藏。还有一位80高龄老人马焕庆,今年独自在家摆出一台完整的大七娘。马阿婆曾经是珠村乞巧元老级人物,前几年不幸患上白内障。去年,为了能再摆上一台七娘,专门花了一万元治疗眼疾,重见光明的马阿婆终于又参与到乞巧节活动中来了。
  
  
  “乞巧工艺”走进小学课堂
  
  8月20日上午,在珠村小学举行了2007广州乞巧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的“乞巧文化传承成果展示会”。展示会上,小学老师引导孩子们系统、全面地了解本村乞巧节的传统习俗。
  学习制作乞巧工艺,聪明的小同学们的手工艺品相继亮相。有传统题材的《鹊桥相会》、瓜子花,也有充满现代元素的《动物乐园》、《童话世界》等作品。近百件珠花、绢花、七夕公仔等乞巧手工艺品展现在学校的乞巧工艺品艺术长廊上。
  珠村小学于1936年由民国海军中将潘文治将军创办。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对乞巧文化,人们经过耳濡目染有着天然的爱好。改革开放后的2004年,珠村小学就将乞巧文化融入了课堂,为学生开设了乞巧手工艺制作课程,并建立了乞巧作品展示长廊。2005年与珠吉街道办事处合作开展了乞巧文化传承课题研究,并开发了本校艺术教育校本教材《我们的乞巧》一书,于2006年正式在课堂中使用。此次展示会,是珠村小学这三年来进行“乞巧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硕果。
  本届乞巧文化节的开幕式上,珠村小学被授名为“广州市乞巧文化传承基地”。今后,它将在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指导下,展开老、中、青三代乞巧工艺的学习与交流,由专业教师和珠村民间乞巧艺人培训中小学生,培养青少年动手和创新能力,使乞巧文化代代相传。
  
  乞巧手工艺品亮相天河正佳广场
  
  8月21日至23日,在天河正佳广场举行了2007广州乞巧文化节乞巧作品展。由广州乞巧文化组委会推荐,刚从东莞载誉归来,荣获“广东省首届民间乞巧赛艺会”金奖以及“优秀组织奖”的珠村乞巧作品,也在此向市民亮相。
  
  展台上,摆放着此届乞巧文化节中精选出来的微型工艺品,多种多样琳琅满目,异彩缤纷。按照传统习俗,这些工艺品的摆放位置也有一定的讲究:传统工艺要放于展台的中间位置,依次是“拜仙禾”、五谷粘制的“斋塔”、三柱80公分见长的“芝麻梅花香”到珠村牌楼模型、鹊桥、七夕公仔,神圣的七娘盘和七娘衣醒目地高悬于最后。展台左右居后的位置摆放现代作品,用竹条搭建的农舍、用泡膜珠片粘制的瓜果、用腊水熔制的腊梅花等等,尽显巧姐们的心灵手巧和无限创意。
  广州乞巧文化节主会场设于天河区珠村,这个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古老村落,至2001年正式恢复乞巧节以来, 每年在5 个七娘点产生的乞巧微型工艺品已达到数万件。每到七夕前四五个月,珠村的巧姐们便开始张罗起来,三个一组、十个一群地在自家或在祠堂赶制自己的拿手绝活,临到七夕前几天,便在各点固定集中的地方摆放上桌。
  今年,为了充分展示乞巧作品的精美工艺,让市民百姓重新认知乞巧,扩大乞巧文化的影响力,广州乞巧节组委会大胆尝试,使乞巧作品从城郊村落移至繁华的商业地带,从乡村祠堂走进商场,让农耕文化的产物走进城市,让流逝的民俗重返当代的城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