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8期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点思考

作者:郑朝琳




  【摘要】文章以河南中州大鼓兴盛原因为例探讨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经验、方法及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州大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条例指南》规定:“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作品,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杰出艺术价值的非文字形式表现的传统民间文学艺术、突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认同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艺术、表演艺术、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传统手工技能等。河南省新乡县郎公庙镇赵堤村的“中州大鼓”是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中州大鼓”最早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有四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相对于一些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发展衰弱,濒危失传的困境,中州大鼓却带着它独有的中原文化魅力敲响了全国,走出了一条红火的发展大道。多年来,中州大鼓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演出数千场,被有关专家和领导誉为“中州第一绝”、“民间艺术的奇葩”等。作为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间艺术,中州大鼓在现今社会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州大鼓的发展兴盛经验,也为其它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出了一些走出困境的光明之路。
  
  一、中州大鼓的历史进程
  
  鼓是人类音乐活动中最早的乐器,它在古代人民的军事、祭祀、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中等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乡在历史上,很早以前就有黄帝造鼓的传说,新乡更有“鼓海”的称号,清代的《新乡县志•风俗》中记载:“上元剪彩为灯……鸣缸叠鼓”,“正月二十八、九日,城内火神庙,城外大王庙,皆扮演抬阁,远近乡村响器会多装演故事进程。”中州大鼓始于明代万历年间,赵堤村的天仙庙碑记载了这样的事:万历年间,为了抗匪拒寇,村民捐资置鼓数面,用来鼓舞士气。可见,中州大鼓的最初发挥了它在军事方面的作用。随后,清代咸丰时期,村民张万冕增置工具,并组织了天地会、天爷会、火神会3个鼓队,中州大鼓鼓队初具规模。民国初年,中州大鼓又有所发展,村民张再富等改变编传统乐曲,增添了虎头龙旗、灯笼等设备,并把鼓舞艺术用于祭祀和节日欢庆等活动中。中州大鼓在1978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红火的发展,村民张官来、赵培智、李士林等民间艺人在继承中州大鼓传统特色的同时,源于传统,高于传统,对音乐、舞蹈、道具等进行了全面的革新,把中州大鼓的传统艺术和时代精神以及现代审美情却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正是由于这些革新,再加上政府文化部门的扶持,中州大鼓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渐渐地火了起来。
  革新后的中州大鼓受到了欢迎,获得了多种奖励。1988年荣获河南省首届艺术节最高奖;1992年荣获第二届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的“优秀表演奖”和“精神文明奖”;1994年拍摄“中州大咚鼓”专题片,发往世界几百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参加河南电视台拍摄抗日战争50胜利50周年电视片;1996年参加河南省八运会开幕式,并参加同年春节晚会;1998年获河南省百日千场文化艺术节一等奖;2001年7月参加荣获“山花奖、长城杯”中花鼓舞大赛第一名;2005年,被确定为河南省与国外文化交流的光荣使者;2006年,作为全国一村一品的先进典型代表特邀参加CCTV-7“三农记忆”年终盘点晚会,广受好评。
  
  二、中州大鼓兴盛原因
  
  自昆曲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以来,我国出现了关注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面对市场经济对民间文化的冲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学术团体等齐心协力,开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立法等工作。作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项目之一,中州大鼓的团体组织除了秉承先人传统文化遗产,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与扶持之外, 他们更是积极探索,以中州大鼓所传承的中原文化为中心,在艺术上创新,在市场中树立品牌效益,最终铸造了中州大鼓的辉煌兴盛局面。
  
  (一)艺术上的求变: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的结合
  如今的中州大鼓在继承了传统的古音古色的同时,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如今的乐器齐全,包括大鼓、锣、饶、配音礤、舞礤、小撞撞 等;服装颜色鲜艳,分别以中国传统的代表喜庆的颜色红、绿、黄为主要颜色;鼓舞音乐和表演形式也日益多样化,时而 “雷雨大作”,时而“窃窃私语”,时而让人情绪高昂,时而让人内心平静,表演起来,形神俱备;鼓队规模也逐渐增大,男演员居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州大鼓队伍。除了在外在形式方面的革新之外,中州大鼓的社会功能也日益多样化。古代鼓舞艺术传统的社会功能多局限于战争、节日庆典和祭祀等活动之中,如今的中州大鼓也在用于民俗生活和商业活动中,鼓舞艺术的社会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虽然在多方面进行了革新,社会功能也多样化、实用化,但是中州大鼓所传承的文化内涵却没有改变。几百年来,中州大鼓所体现出来的中原人民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传统人文精神没有改变,表现出的中原文化厚重浑厚的特色没有改变。中州大鼓敲出了几千年来黄河文化的内涵,敲出了当代人民热情奔放的精神风貌。
  
  (二)市场中的开发:商业化运作
  面对市场经济,中州大鼓的艺术团体组织转变市场观念,主动适应市场,勇于探索,重视品牌效益,建立中州大鼓的品牌,使之真正成为民间和市场的宠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走出乡村,积极演出,使普通百姓熟悉鼓舞艺术,喜爱鼓舞艺术,领略鼓舞艺术的魅力;在市场中,针对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如对小客户,灵活掌握收费标准,以扩展名气为主要目的;针对大型客户,以团队盈利、资金积累为主要目的;针对国外客户,则以诠释民族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目的;在内部管理上,团体组织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实行对人员的管理,树立“客户第一”的观念,把观众当作真正的客户,队员要服从集体纪律,着装要整齐划一,精神要昂扬向上,表演时要专心致志,认真投入,牢固树立集体意识观念。注重提高队员的文化素质,举办培训班,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能力和文化水平;注重宣传,他们还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信息媒体或工具积极进行宣传,多渠道、广途径地提高中州大鼓的知名度,例如,开设了中州大鼓的彩铃。在开展宣传活动时,针对近年来中国涌起的“文化热”,他们从鼓文化方面进行宣传,强调中州大鼓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使人们在享受视觉、听觉盛宴的同时,领略到中原文化的厚重魅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在塑造品牌效益的同时,与中州大鼓相关的产品也得到了有效地开发。赵堤村不仅开发中州大鼓的艺术之外,还开发了与之相关的产品,如鼓队服装等。这些举措,不仅使传统文化技艺得到保护与发展,而且也为村民就业和致富提供了好的契机。正如中央电视台董倩所说:“来自新乡县赵堤村这支农民打鼓队,用最古老的乐器,一年敲来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