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8期


浅议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

作者:陈 瑜




  【摘要】 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古籍流失情况严重,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文章从政府支持,增强少数民族自我保护意识、运用科学手段三方面入手,就如何保护少数民族古籍提出建议。
  【主题词】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古籍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反映少数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古籍是指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古代书册、典籍和文献资料。其内容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经济、文字、艺术、医学、法律、哲学、农技、宗教、历法、军事、政治、碑铭、拓片、文书、档案、方志、谱牒、民俗以及乡规民约和口碑文献等等。少数民族古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有文字类;二是无文字类。有文字类的民族古籍包括:各种少数民族文字及少数民族古文字记载的历史文书和文献典籍;用汉文记载的有关少数民族内容的碑刻铭文。无文字类的民族古籍主要是指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口头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各种资料。主要是口碑古籍,指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以口耳相传留下的具有文学和历史价值的各种史料,大多反映本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民族性格,主要有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等。
  
  一、广东省少数民族古籍的现状
  
  广东省有5 个世居少数民族,分别是瑶族、壮族、畲族、回族和满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东省少数民族群众创造和积累了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古籍。广东省少数民族古籍主要可分为四类:一是书籍类,二是碑刻、铭刻类,三是文书类,四是讲唱类。早在上世纪80 年代,广东省就成立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领导机构,内设广东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由广东省民族研究所负责具体工作),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民族古籍收集整理工作。特别是回族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共收集到书籍类17 条(包括族谱);碑刻、铭刻类96 条,文书类12 条,讲唱类5 条。20 多年来,广东省在少数民族古籍收集整理成绩斐然,出版了20 多本关于少数民族古籍收集整理的书籍,如《排瑶历史文化》、《广州伊斯兰古迹》、《乳源瑶族古籍汇编》等。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不少民族古籍正处于濒危状态,面临着自然或人为的湮没、流失窘况。如连南瑶族自治县的排瑶只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排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只能通过歌瑶,民谣故事和节庆活动世代相传。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连南排瑶的独特文化也和其它少数民族文化一样慢慢被同化且逐渐消失。如不及时对剩余少数民族古籍进行抢救,将会永远失去那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导致广东省少数民族古籍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保护意识淡薄,人为性的流失严重。广东省民族地区位于粤北老、少、山、边、穷地区的区位劣势,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文教事业发展滞后,少数民族群众素质不高,对本民族的文化缺乏认识,也不懂得何为古籍,更不说其价值。特别是口碑古籍,如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等,由于其保存方式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导致很多口碑古籍流失严重。另外古籍文献存放对温度和湿度要求较高,需要恒温恒湿,太潮湿容易生霉和虫蛀,太干燥又易变碎。由于其保存环境的特殊性,也使得部分古籍资料由于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而逐渐损坏或损毁。二是强势文化——汉文化的猛击冲击。随着现代化、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中,相对人口众多的汉族而言,少数民族可视为弱势群体,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得其民族文化面临了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少数民族传统的语言、文字等,随着适用范围的缩窄和运用的减少而逐步流失。三是自身价值观念的改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弱化。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使得部分少数民族逐渐产生了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弱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新一代,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产生了对其他文化,主要是汉文化的认同强化,即认为其他文化比本民族文化优越。
  
  二、保护少数民族古籍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古籍具有珍贵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而这些特性决定着其受保护的必然性。保护少数民族古籍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有利于古籍事业的延续和发展
  《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的通知中强调:“少数民族古籍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保护少数民族古籍是做好民族古籍工作的前提,是少数民族古籍事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保证。
  
  (二)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的原形
  由于经济、科技、文化等的不断发展,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保护少数民族古籍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那些被流行趋势冲毁的、被强势文化淹没的民族文化的原形。如“盘王守愿永乐平安(盘王歌)”,过山瑶方言叙事诗,流行于广东连山三水地区。颂唱广东连山过山瑶的历史来源及其子孙发展的传统歌谣。分别唱述始祖盘王开辟天地、过山瑶迁徒历程、连山过山瑶历史来源、节日喜庆还愿活动、过山瑶生产生活及分支发展等。对研究连山过山瑶社会历史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广东连山过山瑶师爷用书,分许元益愿、又许招兵愿、又许歌堂愿、又抄盘姓赵人许愿目录、许花心愿目录、小赵人许愿目录、又许二十四歌词良愿语等7部分。对研究广东连山过山瑶宗教信仰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先人把涵载着历史文化的古代书册、典籍和文献资料留给了后人。少数民族古籍真实地记录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涵载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在瑶族中,长期流传、珍藏着一种记述本民族的起源、姓氏由来、祖先迁徙及有关过山傍耕种等内容的汉文文献——“评皇券牒”(俗称过山榜)。“评皇券牒”反映了不同地区瑶族共同的远古历史和各地瑶族的前夕过程和遭遇,记录了瑶族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与生存而斗争的历史。长期以来,瑶族人民在捍卫民族生存,反对官家豪富压迫、剥削的斗争中,都把“评皇券牒”作为争取民族平等、维护民族权利的凭证。它对于加强今天瑶族人民内部团结和联系,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少数民族古籍文化遗产,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四)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少数民族古籍真实记录着各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情况,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较为真实可信的历史资料。如瑶族“评皇券牒”这种长期为瑶族民间珍藏的汉文文献就有特别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为瑶族史的研究提供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