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9期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岩松坪村婚俗记实

作者:项 红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土家人的婚俗在保留、改变了其传统婚俗的同时,也受到汉民族婚俗文化的影响。文章简要描述了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岩松坪村的特殊婚俗状况。
  【关键词】土家族;婚俗仪式;婚俗文化
  
  结婚是人出生、成年后的另一件大事。传统的土家族婚俗仪式非常复杂,从“求肯”开始,有前后二十多道程序,其中以哭嫁等最为出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土家人的婚俗在保留、改变了其传统婚俗的同时,也受到汉民族婚俗文化的影响。这种婚俗的变化在“椪柑基地”——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岩松坪村表现得尤为明显。
  我国民间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法,现代土家人的提婚叫做“求肯”。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岩松坪村村民李奎,今年24岁,是个土家族新郎。他介绍说,2004年正月初十,他和介绍人来到女方家(新娘也是本村人,亦为土家族)。由于和女方家相离很近,彼此认识,所以没有吃饭。当问起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日期时,李奎说是“随便定的一个日子,去看一下。”其实传统上,土家族办婚事的序幕是“求肯”。《巴土长阳》一书写道:“每年新春伊始,是媒人约定登门的时间,媒人按男方的授意来到女方家。……不逢春不求亲,其他季节是不准媒人上门求肯的。”因此新郎李奎选择求婚的日子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按照土家族逢春求亲的传统进行的。
  在回忆起订婚的过程时,新郎李奎说道:“2005年正月初八,他来到女方家。给女方亲戚每家送一份烟酒。吃完中午饭后,女方又来到我家认识一下。介绍人一直陪着,我送给女方一个金戒指。接着,我妈找了算命的人找了个好日子订婚期。提前半年整房子,提前一个月准备婚礼上用的东西。”传统土家人“求肯”成功,意味着婚事开始进入紧张的约定程序。接着男方要请阴阳先生格期,确定婚期后七月半前要举行报期过礼仪式。另外,土家人有关婚事的日子都要与8相联系,如8号、18号等吉利数字。
  2007年1月15日下午2点多,新郎李奎、“支客师”以及六合班来到新娘家。李奎从一个装满彩礼箱子里拿出送给新娘8件新衣服(外套)、两块新鲜猪肉、“三金”中的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已经在“过门”时送给女方)、1000个饼子。(饼子是用灰面做的,是当地的一种很流行的面食。)“支客师”是平时和李奎关系好、口才好的帮忙人,他一来到女方家就开始说客套话。六合班是吹打乐队,有两个吹唢呐、一个打钹、一个敲小锣、一个敲大锣。李奎来到女方家便发烟,女方家有人用脸盆倒水给他洗脸,新郎自己并没有洗脸,他说这是象征着洗去一路风尘。接着,一部分来客打一种叫做“翻金花”的扑克拍,另一部分来客吃流水席,直至通宵。流水席只有3张桌子,每桌坐10个人,每桌有12个炒菜,外加火锅一个。
  2007年1月16日中午12点,新郎开车接女方。女方带来所有陪嫁品,有家用电器(包括彩电、冰箱、洗衣机、组合音箱、VCD、电饭煲、压力锅等)、两个粉色大皮箱(过去土家族出嫁女都用两个大红木箱,现在木箱淘汰掉了,但习俗还在。)、十床以红色为主的被子以及两对花瓶、带喜字的香皂等生活日常用品。两个粉色大皮箱中一个箱子中装有新郎给她的7件衣服,她自己结婚时身上穿一件。另一个箱子里装有煮熟的鸡蛋12个、饼子50个、两付新郎新娘的鞋垫、瓜子、白砂糖两包和散装糖果等。新郎将新娘、以及新娘方夫妻双全的两个女方“送亲人”——新娘的嫂子和幺妈作为女方亲属的全权代表来到男方家。
  随着鞭炮声的响起,几十米之外的花车来了。六合班这时也开始吹打起来,打水给新娘洗脸、倒茶的人,新娘每人打给一个红包,接着结婚仪式正式开始。一进入大门,就看到一张A3的红纸横着贴在墙上壁画的右端。红纸上写着:1.结婚典礼开始;2.主婚人入席(主婚人是以前该村的书记);3.介绍人入席;4.证婚人入席(男方父母,女方父母不来);5.送亲人入席;6.来宾代表入席;7.新郎、新娘就位;8.宣读结婚证书;9.新郎、新娘交换证书;10.新郎、新娘交换礼品;11.主婚人讲话;12.介绍人讲话;13.证婚人讲话;14.送亲人讲话;15.来宾代表讲话;16.新郎、新娘致答词;17.新郎、新娘互敬一礼;18.新郎、新娘携手入洞房;19.礼成、奏乐鸣炮。按照上面的过程进行完之后,客人在屋外摆好的3个桌子、屋内摆好的两张桌子上吃流水席。每个桌子上有一个牛肚火锅以及清炒四季豆、豆腐、炒腊肉等12道菜。两个“送亲人”会在酒桌上给送菜人一个红包。等菜上齐了,新娘上桌,新娘还会再给送菜人红包。参加婚礼的来客吃饭是不用请的,而是抢座位吃酒席,当地人称之为“吃流水席”。而另一部分来客就到新房二楼开始玩“翻金花”。每当有新客人来贺喜,六合班就吹打起来。一名坐在桌旁吹唢呐的老人说这是表示“欢迎”的意思。而来客上礼金时,男方会将一条手巾、一包糖送给来客作为回礼;不上礼金的来客,男方就递烟、送茶水。
  大约2点的时候,新郎、新娘就“回门”,回到娘家。带好烟酒给新娘的爸妈,并在女方家吃一顿饭。到下午5点左右,女方家派新娘最亲的人——新娘的哥哥送新娘、新郎。晚上6点半,屋内桌子清走,两个烤火盆端进来。六名四、五十岁的来客在一楼大厅内开始跳“花鼓子”。男子站在左边,女子站在右边,两两男女组成一队,每人手拿一个手巾(手巾就是男方回礼的手巾。)所唱歌词主要是谈情说爱的内容,不乏一些荤段子,“花鼓子”要跳至通宵。这时,新娘和两个“来客”在洞房内,红色的新床单上摆着两个红枕头,床头码着长条的六床新被,上面放着两床没开包的太空被,有客人来了就送糖、烟、端热茶水。7点多,新郎的姐姐来给新娘“送饭”。一个木托盘里有四菜一饭,新娘因为已经在娘家吃过饭,因此象征性地吃两口,然后将红包送给嫂子。
  到晚上9点半,由一位年长者喊道:“要闭席了,再也不开饭了!”晚上10点,新娘送鞋子、两个鸡蛋、两个饼子给新郎父母、舅舅、侄女等新郎最亲的人。收到鞋子的人还要送红包给新娘。闭席后已经晚上11点半,来的女客开始“陪上客”——送新娘的嫂子和幺妈。两个大桌子上围坐了17个女子,上客坐在面朝门口的位置。桌上摆有三排糖果,每行有10盘,盘子里摆有麻果、核桃、包谷糖、花生粘、糯米糖等,还有一瓶“鲜橙多”和新娘带来的包谷酒。有两个女客用筷子给桌上的人夹糖吃,这时候,坐在对角线的50多岁的妇女开始轮流唱“姊妹歌”给“上客”听。如果大家不吃糖的话,两个夹糖的女客还要说:“又不吃又不喝,哪有精神来唱歌。”唱到晚上12点,开始安排两个送亲人休息,这个过程叫做“安铺”。晚上12点半,为了给通宵留着的来客祛寒,男方会煮姜茶给客人喝。因为留下的来客越多,那么主人就越高兴、越热闹。
  第二天一早8点,新娘换了另一件新郎买的白色外套,为了感谢帮忙人,她给每个帮忙人、来客送茶糖喝。8点50敲三下锣,表示开饭了。早上8点55分“上台”开始,六合班吹打起来,这是对新娘送给六合班每人两个饼子、瓜子、糖等的回谢。9点吹打结束后,新郎又将4盘糖果放在吹打的桌子上。9点10分,六合班又吹打起来回谢男方。从婚礼前一天,连续3天每天早上如此。同时流水席也开席了。每当客人离开的时候,六合班又开始吹打表示“送客”。 直到中午12点,婚宴才正式结束。
  三天婚礼结束后,新娘还要连续送三天每天早上向男方父母每人敬上一杯茶、2个鸡蛋。另外,据当地一个五十多岁的婆婆回忆说,两三个月前,他们这里有一户人家还有“公公闹儿媳妇”的现象。就是儿媳妇往公公脸上抹灰,这也叫“扒黑”,是模仿公公和儿媳妇乱伦,但是这种情形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通过调查笔者感受到,现代土家族年轻人基本上已经不太了解土家族传统婚俗,但对于汉民族的“结婚仪式”乐于接受。虽然大部分中年人知道土家族传统婚俗,但所述不全面,并且大部分不知道其仪式背后的文化内涵。此外,由于田野调查时间仓促,笔者并未看到提婚、订婚和新娘回门的场面,甚表遗憾。另外,由于婚礼场面较大,因此对土家族的婚礼现状的描述难免有遗漏之处,望谅。
  
  【作者简介】项红(1982—),女(回族),辽宁抚顺人,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