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9期


新疆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特性及功能

作者:方 忆




  【摘要】少数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歌舞娱乐、宗教、饮食、服饰等民俗展示的舞台。它凝聚了本民族的精神和自豪感,表现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宗教观念、道德意识、价值理念等。文章通过民俗阐释,主要研究新疆世居少数民族节日的文化特性及功能。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特性;功能
  
  在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2个世居少数民族,他们分别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达斡尔族、满族、塔塔尔族和俄罗斯族。其中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七个少数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并且遍布全疆。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定民族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都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并要在一定时间内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特定事件。
  
  一、新疆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特性
  
  (一)节日符号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外在物质表现
  节日符号是组成节日文化的重要元素,如在汉族的春节中,鞭炮、对联、压岁钱、庙会等都是重要的节日符号,若没有这些符号,春节这一举国欢庆的重要节日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或者说根本没有“年味儿”。在新疆世居少数民族节日中,这一文化特性表现地更加明显,可以说,如果没有一些特定的节日符号,就不能算作是过节了。比如,蒙古族称新年春节为白节,除夕之夜,在家内佛柜供台上要用奶食、油食搭成塔形,插上特制的金银花。12个小铜盅中倒满清水,每天更换一次,并点有长明灯。在蒙古族的春节中,特定的节日符号便是金银花、倒满清水的12个小铜盅和长明灯。又比如,塔吉克族每年回历三月,要过“巴罗提节”,又叫“灯节”。活动内容以火把为主,各家用一种叫“卡乌日”的草,裹上棉花,外面又抹以酥油,做成一根根卡乌日火把。当日傍晚,全家聚集,依次呼名字,每人点燃一根火把,然后一起祈祷,并围着火把共进晚餐。到了夜晚,每家都用长杆扎成大火把,点燃后插在房顶,以召吉祥。在此,节日符号更加明显,那就是用卡乌日草制成的一根根火把,也只有在过“灯节”时,人们才会集体点燃这种火把。
  (二)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达和展示
  节日文化就象一首歌,不仅有词曲,还有伴奏。除了节日符号之外,新疆世居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展现和表达出来,或是歌舞,或是祭祀,或是体育比赛等等,形式各异,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表现形式是民族精神、自豪感和民俗风情的集中体现。如柯尔克孜族在过新年节日“诺劳孜”节时,家家宰羊,做“诺劳孜饭”。煮稠的“丰盛粥”,表示年年富足有余。期间要互相拜年,举行赛马、包括马上拉力、取物、打靶、叼羊等以及摔跤、拔河、荡秋千等体育活动,晚上要举行歌舞晚会,弹起三弦琴和“考姆兹”,唱起古老的“诺劳孜歌”欢度新年。又如,喀什、墨玉等地的维吾尔族在过“宰牲节”时,各户要宰羊备酒,用抓饭招待客人,饭后,在“独他尔”、“热瓦甫”的伴奏下,跳舞唱歌,度过欢乐的一天。在伊斯兰教历的八月十四日,维吾尔、乌兹别克、塔塔尔族民间要过“努鲁斯节”,届时人们都尽情打扮,聚集在郊外高地,互致祝贺,并共砌大锅灶,做饭菜聚餐,唱着努鲁斯歌:“春天来临,人间有了繁荣,大家欢聚尽情欢乐,把疲惫和忧伤遗忘干净”。以此来表达节日的欢乐之情。
  (三)节日文化中包含着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
  除了词曲和伴奏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演唱者了。人们在演唱一首歌曲时,往往带有丰富的思想感情,或是祝福,或是期望,或是纪念等等。在新疆世居少数民族的节日中,无论是新年节日、青年节日、纪念节日、习俗节日还是宗教节日,几乎都包含着人们的某种愿望与祈祷。如达斡尔族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要举行“敖包祭”的活动,祭祀时,要在敖包四周点香,并向它祭洒白酒和奶酪。萨满的助手巴格其要朗读祭文,萨满则围绕敖包跳吉祥舞,唱求神歌。所有参加者都向敖包磕头叩拜,祈求风调雨顺、家宅平安、牲畜健康。哈萨克族每年夏季要择日举行“阿肯弹唱会”,这一天人们会围坐在“阿肯”周围听唱,如痴如醉。传说,这是为了怀念一位阿尔泰草原上的年轻女歌手,她大胆逃脱了头人的威逼成亲,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在离开草原前,将手中的冬不拉扔下,化成无数张同样的乐器,飘落人间。阿肯弹唱赞美草原生活,表达了哈萨克族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的理想和对爱情的向往与祝福之情。
  
  二、新疆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功能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凝结着新疆各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发挥着重要功能。
  (一)展示功能。节日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典型地展示本民族特定风俗习惯的空间。由于民族节日荟萃了民族传统和习俗的精华,通过节日活动可以集中看到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饮食、歌舞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等,使人们对少数民族生活有更多的了解。以哈萨克族的纳吾鲁孜节为例。“纳吾鲁孜节”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为了欢度节日,家家户户在节前都清扫屋内外,修整棚圈,准备过节食品。节日的食品主要有“纳吾鲁孜饭”,还有储存的冬肉等。节日这一天,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地走家串村,互相拜年。拜年时,宾主互相拥抱,祝贺新年,一起吃“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祝愿乡亲们在新的一年里,老幼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哈萨克人有尊老敬老的美德。在过节的这一天,要把羊头奉献给老人,老人在接受羊头时,要口念祝词,祝愿家人平安,牲畜满圈,奶食丰盛。节日期间人们欢聚一起,还要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如弹唱,对唱,摔跤等,做绕口令、猜谜语,圆梦等游戏。孩子们则玩踢毽、放风筝、捉迷藏等。这是一幅生动的节日民俗风情画,从这幅画中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哈萨克族。
  (二)教育功能。节日是学习民族传统的课堂。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传统的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正在被逐渐淡忘,特别对于年轻人来讲更是如此,他们通过参加多彩的节日活动,对本民族传统的英雄,崇敬的祖先,适时生产的重要性,以及世代流传的传统文化等,会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参加节日活动,使青年人获得了对本民族传统伦理、悠久历史、应对礼节、人生意义等多方面的教育,学习到平时生活中所吸收不到的内容。
  (三)舒缓功能。节日是人们休养生息、庆贺丰收、欢乐愉快的时刻。岁首年尾,大忙前后,生产空隙往往是过节的日期,它能够增强人们生活的幸福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在新疆世居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中,一般要打扫环境,改善饮食,纵情歌舞。各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有自己喜爱的活动内容,使得长期处于辛勤劳动的农、牧、猎民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节日就像一颗五彩的明珠,为平凡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乐趣,使人们通过节日活动,更加精神饱满地参加生产劳动。
  (四)沟通功能。新疆少数民族群众散居各地村寨,因生产繁忙和交通不便等原因,平时很少联系,一般只有通过节日才能互相走访团聚。节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节日不仅可以增进亲友之间的感情,增进民族内部的凝聚力。而且随着民族间交往的增加和互相影响,有的民族节日已成为附近几个民族或一个地区共同欢度的节日。过节期间也有其他民族的群众前来参加,大家互致祝贺,共同欢庆节日,这大大加强了民族间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对促进民族团结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005年6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就联合下发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国的六大传统节日也已于去年年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一批我国各民族的经典节日也列入了其中。应该说,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方面的重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传承和凝结,其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在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方面起着重要的精神纽带的作用。从小处来说,传统节日文化也反映了一种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是现实生活的集中体现和真实写照。新疆地处祖国的最西北,有着独特而悠久的地域传统文化。通过大力弘扬新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传承其中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华,能够更好地发掘和弘扬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精粹和内涵,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
  
  【参考文献】
  [1]胡起望,项美珍.中国少数民族节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钟敬文.民俗学论集[M].北京:上海文艺出版,1998.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4]楼望皓.中国新疆民俗[M].新疆:新疆学术摄影出版社,2003.
  [5]文明办〔2005〕11号.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2005-06-17.
  
  【作者简介】方忆(1979—),女,上海人,石河子大学新疆屯垦与文化研究院实习研究员,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