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新疆民俗旅游与现代审美心理需求

作者:卡丽比努尔·买买提




  【摘要】民族民俗文化和审美心理作为内在因素,决定于整个旅游文化有所不同的形式结构和风格传统。维吾尔族民俗的形成、发展历史和本民族传统审美心理决定了当前维吾尔族旅游民俗的独特性和永恒性。文章从民族民俗文化与审美心理综合渗透研究的方法,探讨了新疆民俗旅游发展趋向与保护措施。
  【关键词】民俗旅游;审美心理;新疆维吾尔族
  
  民俗旅游是当今风靡全球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性旅游,他欣赏的对象是民俗风情。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民俗旅游形式,是民俗风情的集中反映,它犹如一座“自然民俗博物馆”,把各类民俗事象组织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内,共游人观赏、体验和探讨。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满足游人求新、求奇、求乐的心理。总之,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业。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俗审美文化。因此,它首先是精神和审美心理都得到满足之感的一种文化活动,换句话说,民俗旅游是精神文化终结目标、其发展趋向。许多古老的精神文明蕴藏于旅游民俗中,潜移默化地给人美的教育,培养人的美德。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帮助他们认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可以培养人们健康、正真的伦理道德观念,增强人们对生活的勇气。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一种精神形态乐园的渴望悄然兴起。当都市似的拥挤与喧器无法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实现重归乐园的梦想时,人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荒野乡村、林间小道,仰或在空间与文化距离上都更为遥远的异国他乡。现代社会旅游的诞生于发展史现代人审美心理需求最直接的反映,人们渴望从中获得精神的解放与心灵的抚慰。因而当代旅游审美价值首先应当是迥异域城市化生活的追求自然的人格理想及审美境界的实现。几乎所有游人都怀着一个放松身心获得精神自由的目的。因此,不仅仅是旅游民俗,而整个旅游事业的核心是当地民族审美心理特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俗,很透明地挖掘当地民众和游人的内心世界,才能我们的当今民俗旅游事业会日益旺盛。总之,我们认为,认真地探索人们民俗心理和审美心理应当作为首选的课题,如果对于旅游民俗的接受心理有所透视,那么,推动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将具有直接的深远意义。
  民族民俗文化和审美心理作为内在因素,决定于整个物质文化有所不同的形式结构和风格传统。比如:居住民俗是属于物质民俗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为了满足人类居住的需求而产生的,但在其发展过程又逐渐超出了实用性的功能需要,它用形象和空间表达了一定的思想内容,是一门综合性的造型艺术。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建筑业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作证,是一定时期社会和精神文化的缩影。建筑大师们曾这样诠释建筑: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思维的纯创造,条理的精神,意图的统一。”
  “灵感的凝结,历史的注脚,文化在地平线上的侧影。”[1]
  2003年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建立了代表新疆、代表少维吾尔族文化的“国际大巴扎”。(巴扎—在维语表示市场,贸易中心等意思)。首先这个巴扎的建筑风格继承了维吾尔族传统建筑文化;建筑色彩象征于本民族所崇拜的赤土;位于建筑上部分的高塔是苍天崇拜的象征;建筑装潢花色是本民族特有的工艺。其次,大巴扎的位置说明了此项目的成功之处。也就是说国际大巴扎位于维吾尔族比较集中的地带,游人在这儿能看到新疆活生生的文化特色和当前生活水平的发展步伐。因此,大巴扎建立以来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并为各种民族商品和旅游商品提供了最佳销售场合。所以,世界连锁性的法国超市“家乐福”(Carrefor)建在了大巴扎中心。进一步增加了该地区的经济收入。这说明我们光明灿烂的旅游事业前途,是在于开发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这就是旅游民俗文化的协调性。换言之,人类的文化沉淀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构成了对风景美的相对性贡献。“风景美包括自然风景美和人文风景美以及优美的神话和民间故事。由这些不同形式的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的风景景观美。我国风景美的特点概括地讲,就是具有美感的典型的自然景观为基础,渗透着认为景观美的地域空间综合体。”[2]
  在今天,属于精神文化的活态民俗(指具有极强的表演性、娱乐性、艺术性以及群体性民俗活动)已不只是单一的自我娱人的文化事象,而应在此基础开掘其旅游、经济价值,这无疑给民俗审美文化为现代生活拓展了广阔空间。从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民间文化与民俗风情旅游已成为旅游大军的劲旅。从“求新、求异、求奇、求知”等旅游心理角度来看,游客多向往古朴自然、色采斑斓,极富异国情调的民俗风情。维吾尔族活态民俗诸地戏、歌舞、达瓦孜(高空杂技)、赛马、麦西来甫(民间聚会)等各种精神民俗事象,均能以其独到的艺术特色和民族特色进行形象的再现和表演,引起和满足国内外人士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产生无穷乐趣。比如:位于新疆伊梨的赛里木湖是自然风景区,也是民俗旅游村。湖边和山岭里的那些白色毡房,让人陶醉。在此地,每年夏天举行大规模的赛马,在赛马活动中还有各种民间歌舞和相声节目。我还没忘记,小时候,每逢佳节,达瓦孜团(有时候还会来私人组织的大瓦孜)从南疆到伊梨来表演,人们不分老幼都来观看达瓦孜。有些人甚至看好几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活态民俗的可移性功能,是我们旅游业的灵魂和永恒的吸引力。虽然达瓦孜是可移性和群众性较强的一种民间活动,而今天,它却成了只能在电视上能看到的一种具有新闻性节目了。对此,我们认为,今天我们因当更好地利用民族活态文化的移动性,在各地可以举办像达瓦子一样民间活动,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总的来说,“千百年,这些习俗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和不断变化,它从生活的侧面反映了人民的心理、德性和品格,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强烈的地方和民族色彩。许多场面本身,就是一幅美好的民俗风情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一、当代新疆民族旅游民俗心理
  
  维吾尔族旅游民俗虽然是一种新的现代化生活模式,但它也有自身的传统。但当代旅游实际上是从古代世俗的游山玩水、游览、游历等多种旅行形式继承下来的,尤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如:10世纪的游人穆赫穆德.喀什噶里当曾经外出各地近似进行10年的士仕宦的旅游,这就是掌握较高文化知识的读书人,学而优成仕之后,之后,秉承“读完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他之所以旅行考察,是因为本民族当时已有这种传统旅游民俗。此外,佛教传入西域后,又产生了旅游习俗,即朝山拜庙,先后兴建了许多佛家道场。如:库车千佛洞、吐鲁番千佛洞等佛教景点。由此,在自然景观中又产生了许多宫观洞府等人文景观。
  根据维吾尔族民俗的形成、发展历史和本民族的审美心理特点,当前维吾尔族旅游民俗心理大体上表现在这几点:
  其一,游览观赏心理。这是自古以来,自由旅游事象以来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民族民俗审美活动的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