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对嵊州竹编建立生态保护区的思考

作者:玄颖双

【摘要】嵊州竹编曾是浙江嵊州地区主要的特色产业,但在上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衰落,其主要现象是竹编需求量日益减少,竹编艺人难以为继,竹编技艺后继乏人。嵊州竹编发展已到了瓶颈。因而,目前对嵊州竹编建立生态保护区的措施对于它的继续发展无疑是及时和必要的。
  【关键词】嵊州竹编;生态保护;传承
  嵊州竹编曾是浙江嵊州地区主要的特色产业,但在上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衰落,其主要现象是竹编需求量日益减少,竹编艺人难以为继,竹编技艺后继乏人。因而,嵊州竹编的挽救工作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为此笔者对竹编的现状作了全面的调查并对保护工作做了详细的计划。
  
  一、嵊州竹编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
  
  嵊州,地处浙江省绍兴市南部,该地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群山众谷,翠竹成林。勤劳、智慧的嵊州人民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孕育出了一枝举世瞩目的民间艺术之花——嵊州竹编。嵊州竹编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东晋的著名诗人许询,曾就嵊州一团扇竹编,而欣然题诗:良工眇芳林,构思触物骋。蔑短秋翼蝉,因助望舒景。诗中“良工”、“妙思”、“蔑短”、“秋翼蝉”等词足以证明,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晋朝,嵊州竹编在构思和技艺上已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准。宋元以后,嵊州竹编行业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事竹编行业的艺人逐渐增多,竹制品也从以往的日常生活用品向实用和欣赏兼备的竹编日用工艺品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推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嵊州竹编创作进入了鼎盛时期,竹编艺人们不仅挖掘、传承、改革传统的竹编技艺,丰富新的竹编技法和花样,更是在竹编造型、实用性、欣赏性等方面向新工艺上探索。竹编工艺品“山鹰”曾作为邓小平的访美礼物、“沧海还珠”曾作为浙江省礼赠澳门回归的贺品,“行马”也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高度赞扬。
  然而,20 世纪末,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变异、人才的流失及其缺乏保护措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竹编在经过历史的辉煌之后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冲击。其生产规模、技术革新、产品贸易、市场销售等等都存在萎缩的趋势。针对此种情况,当地政府加大力度对嵊州竹编进行保护,如将嵊州老竹编厂址改造成工艺美术村(嵊州艺术村),为嵊州传统手工艺提供一个对外交流、销售的平台,为艺术研究和创作提供一个场所。然而,笔者调查发现,尽管竹编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嵊州竹编萎缩的情况少有所改善,但是竹编的发展情况还是很不乐观:竹编需求量低、竹编艺人难以为继、竹编后继乏人等恶性情况依然在加剧。目前,嵊州地区作坊样的私营企业都因资金、工人、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而濒临停产。更棘手的问题是竹编老艺人都已年迈高而有心无力,而嵊州竹编编织技艺的传承却后继乏人。如果情况照此恶化下去,不用5 年的时间,嵊州竹编1000 多种的编织方法将断代消失。从整个调查的结果来看,笔者认为,嵊州竹编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因而,目前对嵊州竹编建立生态保护区的措施对于它的继续发展无疑是及时和必要的。
  
  二、嵊州竹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空间
  
  (一)存在的问题
  1.产品创作单一。上世纪90 时代末,嵊州竹编产业在市场环境中走入了黄昏。导致这种结果的致命原因在于产品的“创新”问题。20 世纪五六年代的产品还出现在21世纪这个有着多元文化、多样审美需求的文化环境的市场下,一成不变的做法无疑会使艺术品走入市场销售的死胡同。
  上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成为全球的主流意识,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审美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多样化”,这要求产品的设计者在设计理念和审美意识上也需相应的发生变化。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嵊州艺人对竹编“精品”的定义,还是停留在80年创作的成功的产品上,仅仅追求产品的“精细”、“逼真”。对90年代末的市场需求、顾客的审美倾向缺乏正确认识,90年代后除了“求真、求实”外,“简约、时尚”、“古朴、典雅”、“田园、自然”等的多样的审美意识开始流行于我们的生活中。嵊州艺人一直坚守着“经验”,在创作上并没有根据时代特点和多样审美需求创造出符合不同人群需要的多种风格的竹编产品,符合部分人审美需要的单一风格的竹编工艺品造成了市场销售渠道越来越狭隘,缺乏紧跟市场需求的时代敏感性,在产品形式和技法上没有新突破、新思想。这无疑是竹编走向没落的巨大因素。
  2.市场经济冲击。一件艺术品做成后,势必要与市场发生关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嵊州竹编精品创作产量的增多,嵊州竹编工艺品市场销售出现了历史高峰。每年的市场销售量大幅度的增长,年成交量曾突破千万元。据记载:1982年春的广交会上,嵊州生产的烫金插筋漂白小花瓶,一次成交三十六万只,价值人民币一百十七万元,创造了以往广交会竹编工艺品单一产品一次性成交额的最高记录。然而好景不长,到上世纪90年代末,嵊州竹编市场销售量大幅度的减少,竹编行业也处于发展的生死关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嵊州竹编市场销售从繁荣转向衰落的原因,主要是遭遇了价格挑战:一方面,90年代末,各种材质的工艺品大量涌入市场,顾客对工艺品的选择范围扩大,相应对竹编工艺品的需求量日益减少,竹编价格也难以维续。另一方面,工艺美术品的激烈竞争,导致国内外对竹编的需求从以往“精细型”的工艺品向“粗放型”的实用品转变。一向以“精细”著称的嵊州竹编在整个销售中除需求量减少外,在价格上与邻边地区相对粗糙产品相比没有显示出特别的优势,相比之下嵊州产品因为精细所需的制作成本费更高,从而造成嵊州竹编产业利润大幅度的减少,产品市场销售更是举步维艰。嵊州竹编终于在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下默默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3.技艺传承断层。近年来,经济效益下滑使得竹编需求量日益减少,竹编后继乏人。数据显示,目前整个嵊州地区还能把竹编做起来的总共也就100多人,且年龄偏大,兴趣也大不如以前。某竹编工厂里的职工大部分年龄都在四、五十岁以上。年轻工人的数量很少。据嵊州某竹编厂的负责人介绍:由于年轻工人的断层,目前即使有很大的竹编业务,也都因为没有足够的竹编制作人员,无法完成定单,而不得不放弃。对于竹编行业后继乏人的原因,当地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因为:竹编技艺传承历来都是以血缘关系、家族系统为脉进行的。长辈传给晚辈、父亲传给子女、家族传给嫡系,也有师傅传给徒弟,乡亲传给乡亲的。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现今这些传承关系基本上已经抛弃,其中连最基本、最普遍的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模式也因无人拜师学艺而即将消失。竹编制作如刨蔑、拉丝等本身就是一套很复杂的程序,再加上还要设计、制模等,初学者如不经长时间的系统训练,不用说是那些高难度的复杂编制技法,就连最基本的刨蔑等都难以学会。据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