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冀北民间信仰杂糅性特点概述

作者:孟 亮




  【摘要】民间信仰除了功利性、世俗性等特点,还具有杂糅性的特点。文章通过对田野点的调查来描述和分析民间信仰杂糅性这一特点。
  【关键词】民间信仰;杂糅性;神灵
  民间信仰在民间根深蒂固,有着悠久历史,“影响着我国社会特别是乡村下层社会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在河北北部的承德地区,民间信仰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杂糅性,即信奉对象杂糅、信奉神灵的神格杂糅、信奉方式杂糅。对此,笔者于2007年夏对承德Y村进行了一系列调查。Y村位于承德西部,东距承德市区60公里,南距北京180公里,有160户,600余人。
  
  一、信仰神灵的杂糅性
  
  在村民的心目中,人只有“信”与“不信”的区分。至于信的是什么人们就很模糊了,只是“信神神就在”而已,各路神灵统统拜拜,且亦无须区分,所以佛道之神与仙家之类民间神灵供奉在一起的现象非常普遍。笔者根据所见将其所信仰的神灵分成了三种:
  1.传统的宗教神灵:佛教的主要是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两尊;道教的就有很多:太上老君、玉皇大帝、财神、太岁、火神以及土地爷等等。村里人信封的道教神祗明显多于佛教神祗。
  2 . 民间信奉的仙家: 主要胡仙( 狐狸) 、长仙(蛇)、黄仙(黄鼠狼)、柳仙(刺猬),此外还有白仙(兔)、袁仙(龟)、雕仙(鹰)……不一而足。当地人说仙家有七十二位,这一点笔者从“香头”孟XX家神案上所供的牌位数上得到了确认。
  3.历史及传说人物:主要有关公、穆桂英、佘太君、杨七郎、樊梨花、孙悟空以及领袖毛泽东。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毛泽东就是天上的星星,来到人间才能当“皇帝”,死后也是神仙。至于杨家将在该地区如此兴盛的原因,当地人说是该地区就是当年穆桂英大战洪州的地方,所以杨家将至今英灵不散。
  
  二、神灵神格的杂糅性
  
  村民对各种神灵仙家,不论善恶高低一律崇拜有佳。他们既崇拜高大威猛的关公,也祭祀保一方的土地爷;既供奉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也拜性情难以琢磨的仙家。
  村里人觉得观音菩萨、关公等“心胸宽广”,即使是由安置不好(供奉不周)或无意冲撞也不会和俗人一般见识。但是各路仙家就不同了,他们不像观音菩萨等宗教神灵是“纯善”的,他们集善恶于一体,既能给人带来好处也能给人带来灾难:比如长仙,能给人带来财运,保佑出门一路顺风,但报复心极强,如果安置不好或是有所冲撞,往往会使人破财或招致大灾祸。村里人从来不敢在长仙牌位前或长仙庙里说脏话或“蛇”字,更不敢打蛇,认为这会招致长仙的报复。村民们都认为刘XX出门腿被撞折是因为在长仙庙里说了脏话。再如黄仙,虽能“保家”,却喜欢附在人身上,故村民们认为其是“骚仙”。人如果被缠上了,就会头痛目眩、精神萎靡,此时若在屋外寻找,在周围(往往是柴火堆、粮食垛)就会找到一只黄鼠狼。这时村民往往 “先礼后兵”:先对黄鼠狼说些好听的,如果它不走,村民就会拿菜刀或铁锨“恐嚇”一下。但没人真的敢将其打死。
  就是对于同一个神灵,村民也赋予不同的神性,关公即是如此。该村及附近村落多为满族,最初供奉关公作为战神,后来成了村落以及家庭的保护神;做生意的因其诚信忠义,将其作为财神供奉;每年五月十三,该村及附近村落还要抬着关公像求雨,此时关公又成了雨水之神。
  
  三、信仰方式的杂糅性
  
  (一)供奉塑像牌位
  观音菩萨、太上老君等宗教神灵的塑像在市场上比较容易买到,村里人经过“开光”后在僻静的房间(比如储藏室)设置供桌供奉起来,每日早晚上香。而仙家的塑像在市场上一般没有出售,村里人往往用牌位代替。牌位往往由村民自制:用木头削一个顶上呈三角形、下面呈长方形的木片,大约20厘米长,8厘米宽。用红纸贴在木牌上,再在红纸上写下所奉仙家名讳;或者在木牌上涂上红漆,等漆干后写下仙家名讳。将牌位也供奉在僻静处,但是只需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上香即可。
  
  (二)上香
  本处比较有名气的庙宇有两处:一处是距村3华里的观音寺,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寺中主祀观音菩萨和关公。现在虽然塑像已全被砸毁,主体建筑也破坏严重,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去上香,尤其每年四月初八的时候,据说香炉里的香“从黑天着到白天”。另一处是据村10华里的小庙,建庙时间已无可考,因供奉长仙故称“长仙庙”。该庙香火最盛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据说这天为长仙生日。
  村民去哪个庙上香是看具体情况:农历三月初三长仙生日、要出门做生意一般在长仙庙上香,四月初八、求子去观音寺上香。但看病、保平安之类的在哪个庙上香都可以。村民觉得有事求助于神灵仅仅在家上香还不够诚意,要去庙里拜拜。还有些人是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或者是共产党员,平时宣称自己什么都不信,平时在村里比较有威望。到了日子很早起来偷偷地去上香。去上香时,村民除 了拿香之外,还要带饽饽。五个一摞,一般带一摞,三摞或五摞,不带双数。此外,还要拿些纸做的元宝。
  
  (三)“看香儿”
  村民们认为,塑像牌位只是神灵们受香火的地方,人们要想与其沟通,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一些人充当着这种媒介,能够“顶仙”,当地人称为“香头”,又称“明白人”。有事时去这里看叫做“看香儿”。附近比较有名的香头有:
  李XX 女 40多岁。据说能够请“雕仙”下界,收费比较便宜,不超过10元。村民比较愿意去她那里看。
  李XX 女 47岁。号称能“顶孙悟空下界”“请樊梨花下凡”,但收费较高:去的时候最少要预备三根猪肋骨,看完之后“香火钱”另算。所以村民不大愿意去这里看。孟XX 女 60岁。能请来许多仙家,笔者在她家所见的牌位有72个。村民们觉得她是最灵的,而且香火钱要得少,最多20元,所以去她这里人的最多。
  据笔者调查,附近大大小小的香头有六十多个,而且个个生意兴隆。因为村民们真的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不单单会对着塑像牌位烧香,他们也要积极地与神明对话,寻找答案。但不是所有人都是按照“看香儿”的结果去做,村民所谓“信神神就在,不信神不怪”,不听仙家的它们也不会责怪的。村民们虽然相信神灵的存在,但不愿意听从命运的摆布,毕竟事在人为。
  
  四、信仰杂糅性的成因
  
  (一)历史传统的影响诞生于中国本土的法、墨、儒、道这四大家思想,除法家外其他三家都主张祭祀天地,侍奉神灵。尤其是汉代之后,统治者往往都是遵循儒家思想来“神道设教”,而儒家思想自汉以后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这种思想影响到长期处于底层的农民,反映到信仰上就是各路神仙都拜拜,反正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此外,该地区历史上存在过红枪会、荣华会、八卦道、一贯道等各种会道门组织,这些会道门组织虽然被铲除了,但是对人们思想上的影响依然是有的:笔者在调查中经常能听到人们讲这些会道门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