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谈当前流行音乐之“无根”现象

作者:陈孝余 刘 健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标志,文化是鉴别民族与民族间交流之标尺与工具,因此一族必需有一族之文化。文化的内涵深广,而音乐无疑是一族文化的象征性标志。当前中国流行音乐之无根性日益凸现。文章从文化的角度对目前中国流行音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流行音乐;无根;音乐文化;音乐现象随着经济激速地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提升,国民的精神家园贫瘠不堪:无信仰、金钱至上,生活没有艺术的滋润而精神疲惫。中国年轻一代在浮华的社会气氛与时代转型的盲然中“快乐”生活。“新来”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无人来关心与指导,而教育却显得很乏力。年轻人的言行所受的来自流行音乐思想影响远远超过了政治思想课对他们的教导。流行音乐以简易、通俗的优势迅速成为年轻人“最亲近的朋友”而成为他们影响最深的思想指引者。
  
  一、流行音乐“无根”现象
  
  周所周之,目前中国流行音乐十分兴旺,流行音乐市场空间繁荣。媒体鼓吹娱乐时代的到来,流行音乐成为名利双收的巨大行业。然而繁盛背后潜藏着音乐“无根”性——浮萍音乐、一种废墟文化这一问题。这种“无根”性表现为流行音乐整体上浮萍般轻浮的气质,以及音乐本体上以歌词为思想的音乐内容上与以曲调为表征的音乐形式上的对民族音乐与文化的丢弃,而越加“西化”的音乐文化特质。
  流行音乐“无根”性表现为:(1)女歌者运用 “嗲声”唱法,在 “华丽”的音响声中“呻吟”。男歌手则使用“纯情”声调,在“丰富”的节奏里诉说着爱情“谎言”。歌声淹没在伴奏音响,而留给听者的感觉是音响比歌唱得好。(2)内容是千篇一律的“爱情”(爱情是音乐永恒的主题,但不应为唯一的主题),说的是青年人对爱情“童话”的纯真幻想,对“性”的无度开放与欣然接纳。“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不该嗅到她的美,擦掉一切陪你睡,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你赐给的自卑,你要的爱太完美,我永远都学不会”,这是最近非常流行的一首网络歌曲的部分歌词,不用我解释大家也能够看透其意。它在宣扬一种怎么样的思想。难道作者就是想告诉我们的青年人在对方“把别人拥入怀抱”之时还要“擦掉一切陪你睡”吗?(3)歌词词不达意,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此外,语言上,目前我们在歌词上最大的特点是英语的使用。中国流行歌曲似乎得了一种怪病:不加英语不唱歌。似乎不用英语自己的作品就不上档次,不够时尚。歌词中英语之所用给人的感觉是会写个整句就用整句,实在不能用也尽其全力在汉字间塞进一个英文片语。而英语的使用与语义的表达以及语调的押韵之类全不考虑,只是为用之而用之。
  
  二、“无根”性音乐现象探缘
  
  首先,中华民族之本性似乎真的容易“遗忘”,而亦真的容易“接纳”。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性征似乎也表现为此。翻开中国文化历史的书卷,所谓之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多少是我们民族自己的。其性征在音乐上的表现亦恒古有之。隋唐之七部乐、九部乐中除《燕乐》与《清乐》外不论是《天竺乐》也好,还是《高丽乐》也罢,都是他族和他国乐舞,外来乐舞似乎占得很多。再从现在留存的代表性民族乐器来看,二胡为外族之器,琵琶更是外国之物。因此,我们民族音乐中都大量包含着外族、外国音乐(笔者以为中华民族一词实为泛泛之指、模糊之言)。
  其次,近代自1919年“五四”以来,中国在思想、文化等所有领域开始了全面的“西化”运动。而西方思想文化之灌入实则暗合了我们民族的“欣然”接纳本性。时至今日,我们文化上的“西化”异常严重,而我们却“乐此不疲”。“迎合”的性格与世局的导向不谋而合,共同完成着东方文明西方化的当下趋势。时至今日,国门的大开,西方文化洪水般涌入。而我们所作的是不加甄别地统统接纳了和接纳着。
  
  三、“无根”音乐文化的思考
  
  中国流行音乐习自港台,而港台源自欧美。因此欧美的确是我们流行音乐的起初。而西方文化全球化是现实状况(如日本,东方文化的势域,现在的流行音乐欧美化十分严重),但我们不能因此为榜样与方向标。再则我们是东方文明的大本营,东方文化的发源地。诚然在当下东西方文明的较量中,我们明显处于下风,西方现代文明的确优于我们。但我们的文化并不劣等,祖先留给我们的思想、信仰、音乐、艺术并不劣于西方。两者都一样的优秀和璀璨。两者彼此共存而不可彼此缺失。因此,我们现在文化上一味的接纳和效仿西方必然会在我们发展进程中自我迷失。最终我们变为了黄皮肤的白人,说中国话的美国人。这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四、结语
  
  娱乐不能是愚昧般地快乐。作为人类文明,中国文化具备西方文化不具有的审美特征与气质。中国的音乐具有欧美音乐所没有的美学内涵和艺术价值,因此立足自方为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根本之道。
  【作者简介】陈孝余(1977—),男,安徽蚌埠人,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刘健(1981—),女,山东淄博人,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