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侗族大歌的现状与未来
作者:赵 捷
使该镇所属各侗族村寨逐步建立起大歌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2.侗族大歌和民族文化被引进课堂,建立侗族大歌人才培训基地。据了解,1998年黎平县岩洞民族小学在开展“汉、侗”双语文教学的同时就将侗族大歌教学引入课堂,学生(尤其是女童)的入学率和升学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和巩固。2002年10月,岩洞中学正式挂牌建立为侗族大歌人才培训基地。岩洞村幼儿园也把侗族大歌作为幼儿的启蒙音乐。此外,岩洞村还将侗族文化引进小学和中学课堂,据岩洞小学的老师介绍,“民族文化课”是学生们的必修课之一,每个星期有两节。笔者浏览了“民族文化课”的课本,其中对侗族历史、习俗、侗戏以及侗族民歌,侗族大歌的分类等都介绍详细。
3.重视、开展对民间歌师和民族音乐教师的培训和资格认证。2003年6月和2004年6月黎平县“侗族大歌保护基地”与县政府、县教委、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等有关部门联合对全县的音乐教师和侗族歌师、歌手进行培训后,发给音乐教师和歌师、歌手级别资格证书。并将这种培训形成一种制度长期坚持发展下去。2003年至今,黎平县先后完成了确认高龄民间艺人,开展传承人、民族文化村寨命名等工作。在岩洞村,笔者所走访的70岁老歌师吴金花是村里几个参加2006年第四届厦门“国际合唱节”并拿到金奖的侗族童声合唱团的成员的侗歌老师,她在2004年便以拿到了县里面所颁发的“歌师资格证”。
4.启动侗族大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2003年2月,由黎平县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与周边侗族兄弟县一道积极开展将这一罕见的音乐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工作。同时这也为中国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先鉴。
5.建立一套开展大歌宣传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部门都积极举办各种民族民间艺术节和民歌大赛:从 1999年以来,黎平、从江、榕江县以及凯里市连续不断推出的“中国黎平鼓楼艺术节”、“从江碰柑·侗族大歌节”、“榕江侗族萨玛节”等民族节日。在增加旅游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对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宣传和普及的作用。
三、对侗族大歌未来发展的建议
1.加强文化普查,将大量隐藏于民间的歌师、歌手、戏师以及民族文化的渊源等普查出来。建立侗族文化保护机制,使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走上法制化之路。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倡议从知识产权方面对侗族大歌进行立法保护,尤其是对侗族大歌的改编权、演唱权、传播权、经济利益分享权等几个方面,一定要把好关,懂得用法律为武器来为大歌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权利和空间。
2.走产业化开发的道路。积极展开对外演出输出工作,将侗族大歌的声望和经济效益同时提上去。同时密切配合扶贫工作,给予群众更多的实惠,在村寨发展现代化农业;对表现突出的歌师给予经济上的奖励,解决好侗族儿童的上学问题,同时在黔东南州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旅游学校等大专院校设置侗族大歌必修课程,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从事大歌的保护工作。
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和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作为侗族人民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侗族大歌早已溶入这个民族的血液。保护大歌绝不是简单地保护一项声乐技术,也不单单是侗族或是贵州人民的责任。这是保护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全中国人,全世界人的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上任何一种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都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冼光位.侗族通览[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2]杨秀昭,吴定国.侗族大歌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3]黎平县岩洞村岩洞中学“民族文化课”课本.2007.
[4]侗族大歌的抢救、保护、继承与发展.中国民族文化网,http://iel.cass.cn/news_show.asp·newsid=141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