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走进他者的视野

作者:张 艳




  【摘要】文章从文化人类学研究者的视角,将人类学的方法论贯穿始终,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做了透彻地介绍和分析。着重探讨了对文化的理解以及人类学对他者世界的认识。
  【关键词】他者的世界;整体观;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除体质人类学以外的一大分支学科。它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从实地调查入手,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过程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和功能,探讨和发现人类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人类和文化、环境、技术和经济生活、婚姻和亲属制度等很多方面。学苑出版社出版的《走进他者的世界》的作者麻国庆老师,就是从一个文化人类学研究者的视角,引领读者以自由轻松的步伐走进了文化人类学的他者世界,把社会与家庭、群体与个人、个人与婚姻的真实与质朴亲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并强调了其核心理念,即人类学的跨文化研究、文化相对论、主位研究法,可以避免我们对文化认识的偏见,从而把文化宽容与共生的理念推向全球。有人说,好书有如陈酒,越品越香。与一般的人类学教材相比,本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本书的寓教于乐,既让读者体会到了这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又激发起读者百看不厌的兴趣。
  
  一、文化的诠释与观察角度
  
  文化是不断地随着时空的流转而衍生变化的。像其他的人类学的专著一样,人类学关于文化的概念到底为何也是此书关注的问题。然而,作者并没有马上进入深奥的文化世界,而是先谈到观察文化的角度问题,正如他所说,“我不想马上就进入深奥的文化世界,只是想立足于一个观察点,来坦坦荡荡地放眼一下文化的纵与横,去实实在在地理解文化”。于是,站在一个观察点上,对于逝去的文化的解释,他提出了自己的批判性观点。他认为,考古学者在发掘遗址、观察遗物、解释遗物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对文化判断的主观倾向,因为考古学者和在遗址这一地域曾经居住、经营生活、制作遗物的人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处于不同立场的主人,在说明材料时,学者很容易以自身固有的价值进行判断,无批判地对他文化予以解释,导致了把思想涵盖文化的片面认识。从纵的方面剖析,作者认为文化主要是对与本土文化不同的异质文化的看法。因为作者有在日本、美国生活学习的经历,他的确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跨文化研究的深邃。对此,他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跨文化的研究强调进与出的概念,对待文化的认识也存在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问题。用中国人善谈的“井底之蛙”之“井”字,来分析文化,会有所启发。若我们站到“井”之中心来看待文化,只能看到其内缘;若我们跳出来站到任何一角上,就能眼观八方,看到的是一个整体。这个比喻深入浅出,开拓了我们理解文化的视野,也对我们理解作者对中外学者对文化的定义的梳理奠定了基础。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是这样定义文化的:“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作者认为这个定义是目前人类学界影响最大的文化定义。这一文化定义涉及了人类活动的众多方面,包括计划、规则、专门技能、生活策略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定义的内容显然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我们对文化的理解。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认为,文化不是可见的行为,而是人们用来解释经验和导致行为,并为行为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对于文化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在倾听了不同的声音后,为我们介绍了当代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教授对文化的界定。他在对西方人类学理论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特点,对文化做了一个详尽的分类,可以说是对文化的中国本土化解释。他认为,文化包括可观察的文化,有三个层次:物质文化、伦理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不可观察的文化主要指文化的文法。每一个文化都有它内在看不见的部分。我们熟悉中国文化的种种行为,主要是因为我们有同一个文化的文法,就像语言一样,这是下意识存在的,这样的文化是内在的、深层次的。[6]这个观点恰好契合了作者观察文化的立足点,不但要观其外缘,还要探其内缘,追求文化的本质和和内在的法则,从而更好地把握对文化的理解。
  
  二、进入“他者”世界的钥匙
  
  随着作者的文字,读者走进了你我他的社会,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人类学对“他者”的认识发展过程。作者从一开始就以一个学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引导读者,让其认识到,文化人类学是一个科学的、理性的、发展着的学科系统。书中提到,“他者”的世界曾是不同文化的世界,尤其是野蛮文化的世界。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的进程,“他者世界”的屏障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同其他社会一样被纳入到全球体系当中。然而在18世纪前,在诸多的旅行记中,对于“他者”的认识是被贴上了野蛮的标签的,如《马可波罗游记》,常常提到他们“过着野蛮的生活”、有着吃人、赤身裸体等习惯。那么,随着人类学学科的成熟和进步,今天的人类学者应该用什么样的观念、角度和态度去观察“他者”世界的文化呢?对此,作者提供给我们的是几把重要的理解他者的钥匙:
  第一,就是用人类学的整体观去研究文化,主张把文化看成一个整体,这是人类学不同于社会学的一个特征,社会学家主要集中在社会和社会制度上,而人类学家则是把人类的体质和行为,包括体质、社会、文化甚至心理等所有方面联系起来研究。人类学家认为每一个文化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文化现象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文化研究须作通盘的考虑。只有了解了一个民族文化中各种制度如何互相配合运作,方能了解整个文化系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第二,强调主位研究的运用。研究者能够站在被观察者的立场,全面地了解一个陌生的文化模式。由于和研究对象享有共同的文化,所以,作为研究者能够比较容易也比较透彻地理解当事人的思维习惯、行为意义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易于在与当地人的对话中进入被研究者的情感领域。我个人认为,作者在阐述主位研究的重要性时,也并未忽视对客位研究的关注。客位研究对理解他者时也有其独有的优势,即会产生社会学所谓的“陌生人效应”,从外部看文化,这往往更容易从被研究者身上获得更加隐秘、新奇的信息,因为研究对象对“局外人”往往比“局内人”更加宽容,更愿意表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所以,主、客位研究作为人类学者进入他者视野的两种研究角度,趋向不同,各有利弊,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运用,以主位的观点来理解文化,以客位的观点来分析文化事项,才可以从表层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中得出结论,总结出规律。
  第三,文化相对论是直接涉及文化价值判断的方法和理论,是人类学家的核心概念。它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我们不能用普遍、共同、绝对的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