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浅论民俗博物馆功能设置的构想

作者:姚一平




  【摘要】民俗博物馆是收集、保存、展示和研究民俗资源的重要场所,它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民俗文化知识理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推动移风易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俗博物馆;功能设置;民俗文化
  
  随着全国民俗文化热潮的到来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民俗学运动打破了多年的沉寂,终于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的关注,各地创建民俗博物馆的行动,有如星星之火蓦然呈现了燎原之势,把民俗学运动提到了议事日程。在公办的、私营的各类专业博物馆的纷纷兴建之下,更使民俗博物馆应运而生。诚然,由于各地的经济状况和人才资源等条件不尽相同,某些地区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和开展工作,也必然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韶关是广东的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与广州、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远远达不到创建文化大省的要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现在的韶关博物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设计、规划、选址、征地、动工到竣工,再到最后装修和2001年投入使用,足足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新馆建成以后,诸如展厅设施的完善、展品的征集、人员的配备、资金的筹集及观众的组织发动等等,无不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在目前的条件下,要按时按质地新建一个韶关民俗博物馆谈何容易!如果把现在的韶关博物馆易名为韶关民俗博物馆,或者将一部分展览厅改造为民俗品物陈列厅,那些珍贵的出土文物文史资料重要展品又往哪里摆呢·这种顾此失彼的做法,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也不会得到上上下下的支持和同意。但是,形势迫人,在你追我赶的情况下,谁也不想落后不愿消极被动地“等、靠、要”,以至坐失良机。不过此路不通,还可以另辟蹊径,创造条件,推动民俗博物馆的依期建立和民俗学运动的开展。本人经过一番考察以后,认为韶关博物馆旧址“风采楼”不失为建立韶关民俗博物馆的一方理想之地。如这一想法行得通,则不少地区的博物馆旧址均可利用,不少地区博物馆均先后建立了新馆址。
  “风采楼”是明弘治十年(1497年)为纪念韶关籍北宋工部尚书、朝廷谏官余靖而兴建的一座古楼台。余靖是韶关人引为骄傲和自豪的历史文化名人,是继张九龄之后的又一乡贤。风采楼雄踞于韶关市中心区风采路之东段,东濒川流不息的浈江,北依佳木葱茏的笔架山。它是韶关市的标志性建筑。长期以来,“风采楼”一直都是韶关博物馆的馆址,肩负着馆内办公和展览文化遗产的功能。自从韶关市在西河工业西路建了博物馆的新馆之后,“风采楼”一度被人承包为商业宣传和广告,后来成为博物馆的一个文化艺术展场,曾先后举办过张九龄、余靖等的史料和图片展览。由于地处闹市(闹中有静),出入方便、颇受市民的欢迎。特别是经过修建和扩建之后,更比往昔的面貌雄伟和亮丽得多,前来韶关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慕名前往风采楼以求一睹其雄姿及照相留念者,常常络绎不绝,很是热闹。因此,以“风采楼”这一名胜古迹作为民俗博物馆馆址,除了地利人和之外,亦无需花费太多的投资,只要稍加改造,便可投入使用,收到勤俭节约办好事的实效。
  民俗博物馆功能设置的构想,也要实事求是,切合实际,可以参考外地建立民俗博物馆的宝贵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时结合本地的实际,明确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采取因地制宜、稳步发展的一些做法。根据实际,二厅一室的设置似乎比较合理。
  
  一、设置永久展览厅
  
  1.展示精选的本土民俗实物。包括:生产民俗、生活民俗、游艺民俗、信仰民俗等。生产民俗类有山区、平原、渔村及游动民间工匠群体等民众在原始传统生产中使用的工具、用具等。如犁、耙、辘轴、牛绳、砻、碓、磨石、锄头、铁扎、铲、钊(锹)、蓑衣、笠麻、竹笠、戽斗、水车、风车、畚箕、担竿、竹杠(禾杠)、勾搭、禾镰、秧盆、柴刀、勾镰、枷(打谷用)、米筛、拜箕、摩栏、竹萝(谷箩)、竹参、尿桶、尿杓、菜篮、茶桶(竹筒)、谷围、猪笼、鸡笼、大秤、小秤、磅秤(五十年代使用)、木梯、竹梯、铁锤、凿子、大锯(最大者称“过江龙”,需二人操作)、小锯、开山斧、板斧、墨斗、吊线、曲尺、木尺、水平仪、砖刀、渔网、鱼篓、鱼叉、钩竿、火药铳、野猪夹、鸟枪等,还有行业消失实物淘汰的,如补锅、腌鸡、卖杂货、游动郎中(医生)等的特殊工具。生活民俗类有太师椅、竹椅、木椅、八仙桌、柜子、条凳、圆凳、花轿、雕花床、木箱、滕夹、柜子、梳妆台、枕头、木屐、蚊帐、绣花鞋、夜壶、酒壶、水烟筒、摇篮、坐栏、火窗、门帘(竹织)、青花瓷碗、陶制饭钵、饭甑、水缸、井桶、面盆、面盆架、砧板、锅铲(长柄)、吹火筒、火钳、米斗、米升、米合、男女服饰、围裙、头帕(女)、礼帽(男)、手杖等。信仰民俗及游艺、博戏民俗类有观音菩萨、关帝、土地伯公,和尚念经作法超度亡灵的法器,道士驱邪求雨的道具等,平时存放于祖公厅仓库或族长保管的铜锣、大鼓、铙钹、唢呐、狮头、龙灯、春牛、花灯、龙船、竹板、二胡、笛子、花鼓、腰鼓、长鼓、花扇、纸扇、及棋子、黄牌、麻将等。
  2.展出本土民间艺人、文艺工作者撰写、编印的民俗资料、唱本等,以及绝版古籍图书、民间手抄本等(包括民间故事、传说、歌谣及谚语等)。
  3.展出富于民族或地方特色的风俗画、工艺品等,包括乳源瑶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服饰、头饰,生产、生活用具及工艺品等。
  
  二、设置长期或短期展览厅
  
  1.展出韶关有特色的古建筑及民居照片、图片。如始兴县的客家满堂围、东湖坪民居群落、翁源县的八封围龙屋、乳源瑶族自治县的必背瑶族风情村和南雄县的乌迳镇古城堡等。这些照片、图片均要求质量上乘,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并经过专家的鉴定、筛选。
  2.展出韶关客家人(先民)南迁的历史资料,包括南雄市珠玑巷古道的人文景观及有关史料。
  3.展出革命历史纪念地的照片、图片及重要革命文物资料。
  4.展出新时期新民俗的照片、图片,力求反映传统民俗的发展变化,以及移风易俗对新生活、新风尚的推动作用。
  
  三、办公室要对外开放,不搞封闭
  
  1.接待中外重要客人。
  2.接受民间人士捐赠或转让(有限报酬)有价值的民俗品物、有关民俗资料、模型等。
  3.负责讲解、咨询、宣传、安全保卫及监控。
  4.选拔、决定参展的民俗品物,并将重复或富余的民俗品物移交、输送到市博物馆仓库保存,以备利用或候补。民俗博物馆建立起来以后,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而最重要的事情,大概就是人才的培养和民俗品物的征集了。自然,争取领导的重视也是当务之急。其步骤如下:
  1.充分准备好建立民俗博物馆的有关报告、文件及资料之后,及时向主管副市长及市文广新闻出版局领导详细汇报情况,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最好在市委党委工作会议上专门讨论建立市民俗博物馆的问题,尽快作出决策,付诸行动。
  2.举办一期全市民俗学传习班,要求县(市)、区博物馆派员参加培训、学习。请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举办民俗品物展览的始兴县博物馆介绍经验,传授有关征集、保存民俗品物知识;必要时组织参观,或到先进地区的民俗博物馆进行考察、学习。
  3.开始紧锣密鼓地抓紧集民俗品物。通过电话、函件及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千方百计地掀起征集民俗品物的热潮,并运用舆论工具(韶关电视台、韶关广播电台、韶关日报社、韶关电视周报等),大力宣传发动,做到家喻户晓,全民动员。“走出去”,就是从市博物馆抽调人员到各县(市)、区博物馆、文化馆,要求通力合作,深入民间进行调查研究,挖掘、收集民俗品物。很多有价值的民俗品物,往往早被老百姓弃之如敝履,随便丢弃到村头村尾、田头地边或路旁菜地。即使有些仍可改作他用的民俗品物,人们也不会加以珍惜。这些东西,发现后随便拿去,谁也不会向你伸手要钱,更不会讨价还价。当然,下去的人员最好跟着当地干部(村民小组干部)一起工作,取得共识,事半功倍。有些早已被历史淘汰的民俗实物,不复再生,无法收集,就得请求村里的族老帮助回忆,族老一边讲述,工作人员一边记录和绘图。族老认可,便请能工巧匠按图复制重塑原物模型。“请进来”,就是邀请一些见多识广的老年人参加座谈会,让他们出谋献策,回忆多思,提供线索,推动工作的开展。
  4.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和配合,聘请本地资深民俗学会会员为顾问,共同搞好工作。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3]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发展史[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4]徐冼尘主编.民族民间艺术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5]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编.文物保护与利用[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
  [6]韶关地区编印的部分民俗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