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期


古代的时令和饮酒

作者:孟 军




  [摘要]酒在中国的历史,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强烈的渗透性。我国古人非常重视在节日饮酒。而且对于在不同的节日饮什么酒,有着独特的讲究,它显示了中华酒文化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时令;饮酒;酒文化
  
  酒在中国的历史,几乎同五千年文明史一样长。酒作为一种普遍而久远的物质文化现象,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强烈的渗透性。我国古人非常重视在节日饮酒,而且对于在不同的节日饮什么酒,有着独特的讲究,它显示了中华酒文化丰富的内涵。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把握。
  
  一、元旦
  
  清代以前,人们称现在的春节为“元旦”或“年”。自汉代始,人们便有元旦饮椒柏酒的习俗。椒柏酒,是用椒花或柏叶泡制的酒。由于“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酒”(《荆楚岁时记》),再加上各种椒类植物,如胡椒、花椒、辣椒、柿子椒等,栽种以上均可入药,我国先民早就发现其对于健胃颇有疗效,所以椒花酒由一种战国时期敬神祭祖的祭酒,汉以后一变成为寻常人家欢度新年、祈求健康吉祥的佳酿料;至于柏叶酒,因为柏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在古代被人们视为一种长寿植物,所以人们也十分推崇这种酒。《汉宫仪》亦记:“正旦以柏叶酒上寿”。椒柏酒一直到清末民初都是人们在大年初一常喝的酒种。
  除椒柏酒外,人们在元旦还饮“屠苏酒”。它是一种用许多昧药材浸泡而成的酒,得名于一神秘医者居住的草庵之名——屠苏。传说他在每年出席均开一方赠予邻里乡亲,人们按方配酒,翌日全家聚饮,一年都不会染上瘟疫。人们因不知其姓名,于是将他住的草庵之名作为酒名。人们饮用屠苏酒,主要是为了祛除瘟气,强身健体,和饮椒柏酒一样是在较差医疗条件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酒文化同中医结合的一个例证。汉代人们已开始饮用屠苏酒,《时镜新书》记载:“元日饮屠苏酒”。唐宋诗更是蔚然成风。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清代。
  
  二、春秋、社日
  
  社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为春、秋的社日,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人祭社神的目的,是祈求丰收和欢庆丰收。在社日的那一天,人们互相赠送礼品以及自酿的社酒。社日所饮之酒,有治聋酒、中和酒、宜春酒等。《栾俟家传》载:“里间酿酒,谓‘宜春酒”。可见,古人在社日是专门喝一些寓意吉祥的特制酒。以示欢庆节日。
  
  三、寒食节、清明节
  
  寒食节是纪念古人介子推的节日,因其在清明节的前两天,古人们总是将这两个节日连在一起过。唐以前比较重视寒食节。寒食节三天要禁烟火,只准吃冷食凉饭。在寒食节,人们饮用的酒没有特别的规定,除了一般的酒以外,主要有甜酒。《邺中记》说:“寒食节日著作醴酪”。醴,即甜酒。唐代以后清明节渐次受到更多的重视。
  
  四、端午节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饮用的节令酒主要是菖蒲酒、雄黄酒。场圃,是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多年草本植物,中医用作健胃剂,还可治牙疼、牙龈出血、散风、去湿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六痹。通血脉,治骨瘘,久服耳聪目明”。历代饮莒蒲酒的风气都很盛。
  雄黄酒在明代才被老百姓普遍饮用。据《本草纲目》说:“雄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驱痰功效”。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所以喝雄黄酒以解毒除恶。《白蛇传》中自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形的故事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乾隆是成书的《新乡县志》载:“端午,贴天师符,佩榴悬艾,系续命缕,因雄黄菖蒲酒”。
  
  五、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战国时代古人已有在这一天出油等高,饮菊酒、佩朱育的习俗。菊花酒、茱萸酒是在重阳节必饮的时令酒,人们认为饮后可以延寿、辟邪、去疾。这种风气历代不衰。像《汜水县志》记载:“重阳登高,饮茱萸酒”。
  
  六、立夏
  
  元代时,人们在立夏那一天要专门喝驻色酒。这是一种用李子汁和酒调配在一起的一种酒,据说喝后能养颜、抗衰老。《元池说林》对此记述:“立夏日,俗尚啖李,畴人语曰:‘立夏得食李,能令颜色美。’故是日妤女作李禽,取李汁和酒钦之,谓之驻色酒。”
  清朝《续文献通考·征榷十三》说:“古之用酒有三,以成礼,以养老,以养病”。《汉书》云:“酒,百药之长”。由于我国古代医疗卫生条件尚不发达,我国酒文化与中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人们对酒的信仰和崇拜,视酒为天地间的神圣职务,所以古人对饮酒尤其在一些重要节日的饮酒有着种种讲究,这是我国酒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一大民族特色,对今天也未尝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孟军(1971~),河南永城人,郑州市106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