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深沉雄大拙中寓巧

作者:李昌平




  [摘要]汉代画像石中的体育美术创作不仅反映了汉代体育运动的风貌,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体育美术创作的内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对当代体育美术创作也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体育美术;儒道思想
  
  中国古代体育题材的美术创作中,汉代画像石中体育美术创作应该是规模最大、题材最为丰富地反映了汉代体育盛况。从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足球运动——蹴鞠。到六博(后演变为围棋)竞技,也最早反映了女子足球的体育美术创作。在蹴鞠运动中,有些运动项目,上至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十分普及。画像石作为美术创作的载体,记录了这一珍贵的体育美术创作的内容。这一内容的出现是汉代在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生活等诸多因素下形成的,而体育美术的创作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一、儒、道思想的作用及厚葬的盛行
  
  汉代画像石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所反映的是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儒、道占主流的思想,由此而形成的墓葬制度与习俗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汉代虽然是一个强盛的帝国,而北方匈奴经常侵扰,有些体育活动在驻边的军队里开展活动,而后推行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运动内容。西汉学者刘向《别录》中说:“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为嬉戏而讲练之。”如蹴鞠,一方面作为驻边军队的军事训练内容,另一方面也作为民间娱乐活动。
  汉代画像石大规模的出现,在武帝以后,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汉武帝即位以后,大搞祠神求仙活动,以求长生不老。同时,为了适应封建统治阶级利用神权维护皇权的需要,而董仲舒的宗天神学也应运而生,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建立了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随着长生不老理想的破灭,最终回归到墓葬这一死后回生的幻想中。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领域所发生的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墓葬制度、礼俗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河南、山东、四川等地区,一些王侯贵族仿帝王之厚葬,厚葬之风盛行。另外,汉代的厚葬之风与汉人的灵魂不死和注重孝行的观念相关联。墨家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死,这种灵魂有知有觉,跟活着的时候没什么两样,所以人们纷纷厚葬死者。而在儒家思想中,“孝弟”思想占有突出的地位。朱熹说:“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即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而厚葬则是孝亲的重要表现。
  随着厚葬之风的发展,用画像石营造的墓室,祠堂等墓葬建筑物得以发展兴盛起来,另外,画像石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载体,反映死者生前死后的生活场景,而体育活动的内容作为平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以画像石这一形式得以出现在其中。
  
  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体育美术创作
  
  汉代的体育活动,在文献记录中,仅在一些史书中有零碎的记录,从出土的画像石中可以看出体育的内容卜分丰富,分布地区也很广泛。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体育美术创作的规模之大。在当时体育活动中,如蹴鞠、击剑、射箭、摔跤、六博等运动内容十分普及。另外,在百戏中的一些表演内容,也有既是运动的内容,也是表演内容,如扛鼎(即举重)、角抵一是一种较量力量和技巧的游戏,有些史料认为就是摔跤。汉代班固《汉武故事》中:“角抵者,使角力相抵触者也。”而分布地区遍及河南、山东、四川、甘肃、内蒙古等几个省、自治区,分布地区极为广泛。这在中国古代体育美术创作中规模是空前的,如刘秉果、赵明奇、刘怀祥先生在《蹴鞠一一世界最古老的足球》一书中列举的画像石出土情况有:河南省南阳县出土的《鼓舞》、《伎人异兽》,方城县东关出土的《舞乐》,南阳县草店出土的《舞乐百戏》,登封县嵩山启母阙《蹴鞠图》,登封县嵩山少室阙《进谒蹴鞠图》,陕西省绥德县汉墓出土的《击鼓蹴鞠》画像石等。这在同一个内容中,从画像石分布地区的美术创作中就十分广泛。而击剑在汉代十分盛行。如“汉祖杖剑,武夫勃兴”(《后汉书·党锢列传》)使击剑逐渐有了体育运动形式,这一内容除了文字记录之外,在画像石中也有许多地方出现。在画像石的艺术表现中,具有古拙、沉雄之美。
  
  三、深沉雄大之美
  
  汉代画像石不仅反映了当时体育娱乐活动的历史场面,而且也展示了汉代绘画艺术的风格和水平,为魏晋时期的美术创作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汉代画像石总的印象是浑厚、质朴,对于汉画风格,鲁迅先生曾评价道:“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因此,艺术性极高,无论从画面构图到局部内容的表现,都已经属于非常成熟的体育美术创作。
  (一)构图饱满、简繁结合
  汉代画像石的构图,已经不仅仅是对个别人、事物的孤立的描绘,而集多人、多物等于一个画图之中的艺术表现,例如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启母阙石刻画《蹴鞠图》,东汉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为纪念夏启的母亲,在登封县嵩山建启母、少室二阙,阙上石刻也有蹴鞠内容。图中是高髻女子,长衣束腰,挥舞长袖,举足蹴鞠,姿态优美。此图和河南省南阳县出土的《舞乐百戏》中女子蹴鞠表演的动态一样,都是表现人体运动姿态的优美。人物各有各的动态,而这动作与姿态又非常生动地表现出彼此之间的关联。这些内容的表现起初是为了适应当时墙壁装饰的要求而出现的,最初出现在活人的宫室,以后移至死人的墓穴。构图主要表现在整个画面非常充实饱满,画面中的任何一行格也要布满。这种富于变化的画面内容,可以均衡画面的作用,现时还可以体现出一种饱满充实的意境。汉画像石的构图形式是多样化的,繁简兼备,富于变化。
  (二)夸张变形与力量的统一
  画像石总体感觉是以不同形状的块面布满画面,不同的块面在表现过程中显示出汉代特有的艺术感觉——张力之美,不同形状的块面不是简单、单调的组合,而是富有艺术生命力地出现在画像石中,显示出特有的古朴与气韵,体现出汉代社会的精神和面貌,充满活力,在整个画面中没有那种迫塞和死板单调的感觉,恰恰相反,在视觉中充满巨大的张力之美,显示出汉代特有的那种视觉审美感一一气韵浑厚,充满张力。所以李泽厚先生在《美学三书·气势与古拙》中谈到:“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表现在具体、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
  汉代画像石中物像的表现多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夸张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而变形则是夸张的前提。因此,在夸张时,首先表现在比例上,如四川新津画像石《六博》人物形象采用拉长的表现手法,虽然两个人都是蹲在棋盘两侧,但一人手舞之状大呼,而另一人则双手有请状之态,一动一静,十分生动。李泽厚先生在《美学三书·气势与古拙》一文谈到:“汉代艺术形象……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这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图景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就在这里。”李泽厚先生非常深刻地道出画像石的夸张艺术,作为体育运动,它是空间的运动,尤其如此。
  (三)拙中寓巧、线面结合
  画像石给人总体印象是以块面为主,但为了使画面更加生动,富于变化,将线与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丰富的艺术变化效果。汉代画像石为了打破块面这一单一的构图形式,使它有虚有实,使它疏通,特别注意线条。“由于把形体化成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这从汉代石刻画和敦煌壁画(飞天)可以看得很清楚。”(宗白华《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宗白华先生从绘画美学的角度剖析了画像的艺术,而黄宾虹先生在《古画微》中谈到:“今观石刻笔意,类多粗拙,犹与书法相同,其为写意画之鼻祖耶?”从绘画线条的内在美考量画像石的线条艺术。画像石以面为主,以线条为辅,在运用过程中使画面更加生动,富有变化。
  汉代的画像石艺术,如体育运动,它是力量和速度的象征。其艺术性如同汉隶一样,雄浑、厚重,拙中寓巧,这其中很关键的因素是将线条巧妙地运用到块面中,使块面得以富于变化。这不但没有削弱视觉效果,反而加强了画面气势的作用,可见,除了拙的一面,由于线条在具体物象的运用,具有拙中寓巧的一面。使得画面更富有变化。
  综上所述,汉代画像石中,体育美术题材的创作是汉代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的体育面貌和美术创作的艺术水平。随着汉代画像石的不断出土,为我们提供了当时丰富的艺术作品,也为研究汉代体育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于当代体育美术的创作,从中也可以得到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