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青精饭与五色糯米饭

作者:黄 颖




  [摘要]文章主要是通过古籍、民俗、民间传说故事等方式证明古代名食青精饭与壮族五色糯米饭间的密切关系,并从中阐述由此而来的食俗中所包含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青精饭;五色糯米饭;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有一道名食,叫青精饭,又叫乌米饭,是将用植物的汁液浸泡过的米蒸熟而成,因为米饭颜色青绿,故名青精饭。所用植物各地不同,有用南烛木(又名乌饭草)的,也有用杨桐叶、冬青叶。青精饭制作时大多加进了一些药料,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故大诗人杜甫在《赠李白》中云:“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广群芳谱》引《零阳总记》载:“蜀人遇寒食,用杨桐叶并细冬青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道家谓之青精干忸食。今俗以夹麦草捣汁,和糯米作青粉团,乌桕叶染乌饭作糕,是此遗意。”从记载中可看出古人在寒食节时做此饭,“以资阳气”,而且青精饭还是早期道教的一种保健食物,后来民间又加以改进,把米饭做成了糕点。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中还有这样的记载:“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可见青精饭从道家保健食物,又演化为佛教节日四月初八的供品。另外,青精饭不只流行民间,朝廷也常给大臣赐食青精饭,嘉靖十四年间,皇帝认为其名不雅,于是改为赐百官于午门食“麦饼宴”。
  青精饭有典籍记载,并有皇帝亲赐其名,可渭出身名贵,那么现在汉族地区还有此“名食”吗?庆幸的是,江苏一带还有此小吃。目前,江苏宜兴、溧阳、金坛和皖南一带农村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还有很多人家用乌饭树叶煮乌米饭,这成为当地一种民俗活动。不同的是,明代时青精饭是要“九蒸九曝”的,即先将米蒸熟、晒干,再浸乌饭树叶汁,复蒸复晒九次,所谓“九蒸九曝”,成品饭粒坚硬,可久贮远携,用沸水泡食。现代江南青精饭是当天做、当天吃,不“九蒸九曝”,具体做法是:初夏采乌饭树叶洗净,舂烂出汁后加少许米浸泡,待米呈墨绿色捞出略晾;再将青汁入锅煮沸,投米下锅煮饭,熟后饭色青绿,气味清香。
  广西壮族人过节时也有用糯米饭制成的小吃,这便是“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小吃,每年的三月三、九月初九、清明节、四月初八等节日,家家户户必做此饭,祭祖祭先人,用五色糯米饭来表示对逝者对祖先的一种追思之情,并希望祖先保佑家人平安。此外,在一些重要的日子壮族人也会做此饭,如新婚、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都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五色糯米饭又成了幸福生活的象征。男女老少,手抓糯米饭,蘸上白糖,品尝甜蜜的生活带来的喜悦。
  五色糯米饭的制作方法也是用枫叶、黄栀子、红兰草等液汁浸泡糯米,然后把泡好的糯米饭放人木桶作成的大蒸笼蒸一两个钟头,最后蒸出黑、红、黄、紫、白(糯米本色)五种颜色的糯米饭。这样做出来的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缤纷、晶莹透亮。不仅如此,此糯米饭还有药用价值,所用的红兰草有生血作用,清代《侣山堂类辩》日:“红花色赤多汁,生血行血之品”,而“黄花饭”或栀子有清热凉血等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枫叶“止泄益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
  从青精饭和五色糯米饭的制作目的来看,两种小吃都当作祭祀供品,甚至有些地区的壮族祭祀时只用黑色的糯米饭,从制作的时间看,青精饭是在寒食节、四月初八时制作,而壮族人是在清明节、三月三、四月初八时制作五色糯米饭,两者制作的时间也基本相同。再看古人的记载,明人魏溶《西事珥》载:“青精饭,用南天烛染饭作黑色,谓之乌饭。……今粤人以社日相馈送。然,又染有作青、黄、赤以相杂,谓之五色饭者。”指里的粤人指当时两广的土著壮族人,他们在明代时就会作青精饭,但是除了黑色外,还多加了几种颜色,成为五色饭。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壮族人很早以前就会制作青精饭了,并最终加以“创新”,五色糯米饭就是青精饭演变而来的。
  食品不仅只是一种延续生命的必需品,深究其中,我们还会看到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与文化。清沈自修《西粤记》载:宣化、武缘之俗,“三月三日,名村以乌米饭祀真武”。宜化是指现在的广西邕宁县、武缘是指现在广西武鸣县,两地都是壮族聚集地,乌饭即青精饭,也就是黑色的糯米饭,真武即真武大帝,为道教尊神,当时的壮族人用“乌饭”来祭祀道教尊神,这一习俗与青精饭的起源是一致的,它早期是一种道家修炼时的食品,故可知此食品最早是随道教一起传人壮族地区的。但是现在的壮族人已经很少拿五色糯米饭来祭祀道教尊神了,而只是作为祭祀祖先、先人的供品。道教虽然很早就传人岭南地区,但并没有成为壮族人唯一宗教,反而被本土的自然崇拜所吸收,此小吃的演变又是一明证。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四月八日,市肆煮青精饭为糕式,居人买以供佛,名目阿弥饭,亦名乌米糕。”青精饭在不断地演变。此段话就指出清代时饭变为糕,现在江浙一带还有此小吃。四月八日是浴佛节,江浙一带现在还是把青精饭或青精糕当作应节的食品。壮族人也在四月初八这天制作糯米饭,但是壮族人把四月初八叫做牛魂节(又称为“牛王节”、“牛诞节”或“脱轭节”),以糯米饭来祭祀牛神,报答辛劳一年的牛。虽然同在一天做糯米饭,但祭祀的含义已经不同,反映出壮族人的自然崇拜。
  壮族人与汉族文化上差异还表现在青精饭、五色糯米饭的传说上。江南一带还流传着青精饭的传说:相传古时江南有一名叫傅相的员外,夫人刘氏中年生一子,取名萝卜。后来父子双双出家,刘氏因思夫念子染成重病,一日在妻弟刘五的劝说下,破戒开荤,触怒阎罗天子,遂被打人十八层地狱,沦入饿鬼道。其子生陛至孝,在地藏菩萨的相助下,常去为母送饭。儿子每次送饭都被饿死鬼抢走,母亲仍挨饿。后来儿子发现山上有一种树叶能将白米染成黑饭,且味道更好,就试煮了一次送到地狱,饿鬼发现饭是黑色的,均不敢吃,此后刘氏就再没有饿过肚子,这天恰好为四月初八日。后来人们为防自己死后饭被饿鬼抢食,就在四月初八这天吃起了青精饭。这个传说故事解释了为什么江南一带的汉族要吃青精饭,传说中的地狱、阎罗、菩萨等意象说明青精饭与汉族普遍信仰的佛教有关。壮族的五色糯米饭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古时候壮家村寨有个青年叫特侬,父亲过世,他与瘫痪在床的母亲相依为命。特侬对母亲非常孝顺,怕母亲一人在家烦闷,出去干活时都背着母亲同去。每一次他都带着一大包母亲最爱吃的糯米饭放在身上,让母亲饿了可以随时吃。特依母子的这一举动被在山上的一只猴子觉察了,它便趁着特侬不在时抢走糯米饭,母亲因无法动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猴子抢走她的糯米饭。一连几次都是这样,特侬看着挨饿的母亲很着急,一次,特依发现自己掐枫叶的手被染上了黑色,便灵机一动,立即动手把树上的枫叶割回家,捣烂后用水浸泡,得出黑色的液汁,再将糯米饭放到黑液汁中浸泡。第二天将黑色的糯米捞起蒸煮,顿时一股清香弥漫全屋。清晨,特侬带着母亲上山砍柴,他用芭蕉叶包着黑色糯米,并故意露出一点黑乎乎的颜色。猴子看见了这么一大团黑乎乎的东西,以为特侬在用什么毒物诱骗它,碰也不敢碰,便逃之夭夭了。这一天正好是三月初三,特侬吃了黑色糯饭,口不干不燥,也不觉得腻倦,反而觉得浑身是力,打到的柴更多了。后来,壮家人都学着特侬,家家户户学做黑色糯米。这两个传说很相似,都是因为孝道而制作了乌米饭,都有一个“破坏者”抢走食物,不让主人公尽孝道,为使母亲不挨饿主人公制作了黑色的米饭,只是壮族的“破坏者”由饿鬼变成了猴子,完全没有了佛教氛围,这是因为壮族人受道教的影响更深的原因。
  青精饭是古代的名食,五色糯米饭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吃。翻开历史我们才发现,两种小吃的密切关系,而且里面附着着民族的文化与历史。
  [作者简介]黄颖(1976~),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