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玉溪花灯的发展演变

作者:陈薇多




  [摘要]玉溪花灯最初起源于民歌小曲,经过上百年的传承,在剧目、曲调、唱腔、音乐、表演等方面不断发展和丰富,最终在“老灯”和“新灯”两个阶段的发展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一项表现综合性唱、做、念、舞的戏曲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蕴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玉溪花灯;老灯;新灯;剧目
  
  玉溪花灯是云南花灯的一个支派,它流传于玉溪的大部份地区,如玉溪、澄江、华宁、易门、通海等县,并以玉溪最为盛。玉溪花灯原本是明清时代元宵节、迎土主等“社火”观灯活动中的歌舞演唱。清康熙《新兴州志一卷八》中记载:从正月元日起到正月十五日土主出巡活动时,以各乡为单位,组织各种迎送土主的活动,每到节日,“各立灯彩,昼游夜饮,以社争夸。”清康熙《新兴州志一风俗》中记载:“(正月)十三日,州城普舍城建醮,祝国祈年禳灾,张灯会,十五日毕傩。元宵,张灯鼓乐,火树星桥,绎络于市。次夕携游,插香道旁,渭可祛疾。”由此可以看出花灯的形成与中原汉族的祭祀观灯风俗有关,也与逐除习俗有关。清康熙九年(1670)撤消了一些军事机构,散军为民,而玉溪地处滇中,交通便利,一些军队成员流散至玉溪,给玉溪带来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异地的文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玉溪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社火”观灯中花灯活动的转化,使它由单纯的祈求丰年逐渐转为向富户拜年祝贺。《玉溪各族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中记载,拜年时,敲锣打鼓地以花灯、龙灯、耍狮子、滚虎叉、玩联架等相送。这样,花灯的祭祀,逐除功能下降,更多地表现出娱神娱人的功能。
  这种以娱乐为主体的演唱,使玉溪花灯由小曲歌舞向戏曲化方向迈进了一步。玉溪本地的花灯小戏最初是以民歌小曲为基础发展而来,本地民歌和花灯小曲已长期传唱,流行普遍,这类小曲在花灯剧未登上舞台之前,是一人或数人不化妆的齐唱或对唱,小场、家中庭院、堂屋等狭小的地方都可以作为花灯演唱的场所。这些民歌小曲中,也已经有了“戏”的雏形。但因其情节较短,对话、表演等显得苍白,代言体没有发展成熟,所以没有作为“戏”出现。经过发展,最初的小戏由众小曲连缀而成。唱多白少,一唱到底。
  玉溪花灯的音乐来源有多种,它融汇明清时曲,外地和本地各族的部份民歌小调,洞经音乐及扬琴曲调,后来又加入了一些滇剧曲调的成份。在明代,云南就有小曲传唱,清代更为繁盛。玉溪人多地少,很多本地人都出外谋事,便与周边地、州、县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频频接触,因此玉溪花灯剧目上也受到了影响,来源复杂。
  乾嘉之际,花灯艺人将民歌、舞蹈、戏剧相结合,发展成为花灯歌舞和花灯小戏,逢年过节就在各地农村演唱,演出表现出综合性的唱、做、念、舞的戏曲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并以反映农村家庭生活为主要内容,使小曲原有的人物、情节得以丰富。由于移植了外地的一些剧目、音乐、唱腔等,花灯的表演趋于多样性。
  道光年间(1821~1850),玉溪花灯剧种形成。清末,玉溪的莲池、大营街、梅园、研和;澄江的龙街;华宁的青龙;通海的云龙等地已形成了在组织上较为稳定的灯会。
  辛亥革命是云南花灯的一个转折点,以此为界,之前的花灯被称为“老灯”,之后的花灯被称为“新灯”,并且玉溪是新灯的发源地。近代以来,玉溪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比较发达,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这期间玉溪各灯会间的“赛灯”越来越热烈,艺人们发挥创造力、想像力,开始进行花灯新剧目的创作活动。《双接妹》和《出门走场》成为新灯的开…之作。
  新灯在花灯演唱的基础上,用一些较为复杂的情节,再加上一些新鲜的事物,同时增强了表演的舞蹈性。它们与老灯中祈神求福为中心内容的主题脱离了关系,越来越接近现实生活,更关注和反映人们在现实中的各种际遇,从而与观众自身的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共鸣,宜泄情绪,并在其中求得娱乐和心理补偿。另外,将一些新创的曲调如[五里塘]串联到演唱中,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更生动,富有表现力。
  玉溪花灯的发展以剧目为中心,带动了各种舞台艺术的发展,在新灯的发展中,在音乐上形成了有玉溪五大调之称的[道情]、[走板]、[虞美情]、[全十字]、[五里塘]。它们在大多数剧目中被广泛地运用。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花灯艺人创作了《茶山杀敌》、《张小二从军》等剧作响应时局。这些剧目借鉴话剧表演程序进行排戏,引进了舞台美术,增强了花灯的艺术表现能力。
  玉溪花灯的繁荣发展除了涉及本地,还有很多剧目流入了周边地区,新灯的出现使玉溪花灯处于全省花灯艺术的中心地位。发展到顶替昆明花灯的程度。
  抗战胜利后,昆明出现了以演唱花灯为主的彩排茶室。一些滇剧演员参加花灯的演唱。建国以后,玉溪建立了专业的剧团,同时逐步建立了较为正规的导演、练功制度。在市、县成立了专业的花灯演出团体,建立健全各艺术部门的职能机构,对艺术人员进行培养和训练,提高其文化素质。在表演上把花灯舞蹈和生活动作结合,演唱过程中的说白、唱词都是玉溪方言的发音。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是花灯剧目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开展了一发掘整理传统剧目为重点的艺术活动。整理的传统剧目如《玉约瓶》、《回生棒》等。
  六十年代,玉溪花灯开始收集、整理、编写与花灯有关的资料,出版了一些有关花灯方面的书籍,如《云南花灯音乐一玉溪部分》。开始重视理论的建设,这是花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理论方面的建设使得人们理论、系统地观察研究花灯。这有利于对花灯的历史及一些古老传统剧的保存。书籍的出版扩大了各地群众了解花灯的范围。
  文革“十年动乱”期间,花灯剧被禁演,很多剧团迫于局势的压力不再演花灯而改为一般的歌舞表演,就算仍在上演的花灯剧也是被人为“样板化”了的。花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其中的政治色彩加重。压制之后,花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更多的知识份子,高素质的花灯艺人都积极行动,创造了很多的新剧目。
  玉溪花灯剧目的作者多半是农村的民间艺人和城镇小工业者,因此,他们所编写的剧目所涉及的主题一般是看妹、送郎、说亲等反映男女青年追求幸福的爱情故事,其次便是夫妻吵架,婆媳间摩擦等的家庭琐事。而重大的历史题材都很少在花灯表演中涉及,当花灯进入城市后,就开始捕述一些上层阶级的趣闻逸事。
  目前,随着玉溪经济的发展,花灯在玉溪市内的状况与以往传统花灯戏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首先,物质的丰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种新鲜娱乐场所的兴起,如歌厅、舞厅、电影院等。这使得花灯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其次,新一代的年轻人受西方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于花灯中表现的看妹、送郎等生活琐事的兴趣不如以往具有传统观念的人高。他们更加喜爱加入了科技元素,拥有时代气息的事物,如好莱坞大片。新兴的娱乐方式(如卡拉OK)不仅能够宣泄情绪,并且自身能参与其中,体现自身价值。再次,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普遍学习科学知识,大量的理性思维注入恼中,很多的年轻人迫于就业、家庭、社会的压力埋头读书,与以往相比,以花灯作为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花灯的发展不如早期的繁荣。
  当然,现代花灯剧并不是没有注意到这些情况。玉溪市成立了“玉溪花灯剧团”,并建有“玉溪剧院”演花灯剧。花灯文艺工作者也对花灯表演的形式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背景、灯光、舞美、音效等方面运用了一些科技手段,同时新剧目的编写也与现实连接,玉溪花灯剧团在九十年代初演出了一场关于严禁青少年吸食毒品的花灯剧。但是,城市中上演的花灯因有特定的舞台限制,使得根植、发展于农村,与农民紧密相连的花灯失掉了很多乡土气息。并且花灯剧不论在正月初一到元宵期间,还是平常,花灯作为一种民间的艺术形式,因时间、演出场所的限制,而在公众视野中出现的频率降低了。逢年过节演出的花灯大都作为节日中招徕游客的看点之一(如大营街、研和、高仓过米线节期间所唱的花灯)。
  随着时代和历史的进步,传统的花灯表演中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许多具有新鲜时代特点的因素。但是传统花灯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它仍然保持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并在中老年人中广泛流传,受到他们的喜爱。花灯这一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也因此得以继续传承下去,成为玉溪地区广泛的表演形式丰富人们的节日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