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试论唐代字样之学

作者:张 辉




  [摘要]文章全面论述了唐代字样之学的产生背景、主要代表人物颜师古对唐代字样之学的贡献、唐代字样之学在颜元孙、张参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唐代字样之学对后世汉字规范化的影响。
  [关键词]字样之学;颜师古;颜元孙;正字运动
  
  语言文字是人类传承文化,交流沟通的载体,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语言文字的统一规范更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我国的语言文字规范运动有着漫长的历史。其中,以唐代出现的正字运动对后世影响最大,当时就把汉字规范工作视为国之大事,达到了运用政府的力量制定颁行标准,规范社会用字、教学用字和书法用字。唐代用以规范汉字的国家标准被称为“字样”即正字书。所谓“字样之学”,也就是研究正字法的学问,其主要任务是辨析汉字形体俗讹,正字音、字意、正书写法式、编纂正字书,进而指导汉字的使用。具有共时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一般认为属于应用文字学的范畴。唐代字样之学的出现,对我国应用文字学的发展深远影响,在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史上亦具有深远意义。
  
  一、唐代字样之学的产生
  
  唐代字样之学,属于中国的语言文字规范史范畴,我国的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战国时期已有文献记载:“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辩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是思想家荀子批评当时语言不规范现象的言论纪录。此观点反映出中国在由诸侯割据迈向国家统一的过程中,人们对语言规范化的迫切要求。秦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废除六国古文,而以当时周朝大篆为基础,简化字体而成小篆,并以小篆为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规范字。魏晋南北朝较长时期的分裂,对文字规范化进程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一时期南北阻隔,政权更迭人口迁移,民族交汇,文字噬变,佛、道参杂,学出多门,经学文字讹谬,诠释不一,“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经学处丁人自为说不相融合的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形成的这种文字混乱现象与唐王朝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极不相称的。尤其是在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三位皇帝执政的百余年间,国际交往十分频繁。而文字的歧义和混乱成为国际交往的极大障碍。加之书法家各逞笔资、任意增减、上行下效、沿袭既久,出现了大量的异体字、简体字和俗体字。这种文字失控极大的冲击了主流文字——从汉碑隶书蜕变出来的楷书,针对此种情况颜之推曾尖锐的指出:“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第相染尚……尔后坟籍,略不可看,及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
  由此可见文字混乱的情况。这就促使唐朝政府在建国伊始,即将经书规范、用字规范和书法规范纳入议事日程。贞观初年唐太宗为了适应政治大一统的需要,诏令颜师古丁秘书省考订五经文字,撰成《五经定本》,并把其作为经学标准文本,颁行天下,供儒学之士习用。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又令颜师古“刊正所有奇书难字,众所共惑者随宜剖析,曲尽其源”并录成样本,作为楷体文字的书写标准,供全社会习用时称“颜氏字样”。颜师古首创《字佯》一书,开创唐代字样之学的先河。字样之学也由此产生了。
  
  二、颜师古与唐代字样之学
  
  颜师古能够首创《字样》是与其家学渊源密不可分的。颜氏家族以文字训诂学、书法世代相传,因此颜氏家族在魏晋、隋唐期间有正字学专家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其中著名的有颜之推、颜师古、颜元孙。他们对正字运动郡有一定的贡献。为唐代字样之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颜师古(公元518~公元645)京兆万年人,颜之推之孙,初唐著名学者,曾负责整理《五经定本》,参与研制《切韵》,著有《汉注》,《匡谬正俗》。颜师古对唐代字样之学主要贡献包括三方面:
  第一,搜罗各种五经抄本,参照《说文》、《字林》、《玉篇》等字书。以及前代《石经》拓本,相互比较,确定各经的楷体文字,撰成《五经定本》作为官方的定本经书,供天下取法。后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训》。颜师古刊定经文,撰写义疏,对确立和巩固儒学的正宗地位有重大贡献,在正字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成为唐代字样之学的基础。
  第二,颜师古网罗奇书,收集难字,析疑溯源,制作《字样》。颜氏字样在分析疑字的形体结构、笔势笔意的源流变化的基础上,制定的楷书标准写法,是一部以正字为使命的字典,其突破原有经书用字,在全社会范围内规范了文字,并且《字样》盛行当时,所谓“怀铅是赖,汉简攸姿”,是天下学人学写文字的不二法门。原本虽佚,但从现存敦煌写卷$388《正名要录》中,仍能窥其大略。
  《正名要录》的作者在抄录《字样》中说:
  “古作《颜监字样》甄录要用者,考定折衷,刊削纰缪。《颜监字样》先有六百字,至于随漏续出不附录者,其数亦多。今又巨细参详,取时用合宜者。至如字虽是正,多正多废不行:有体殊浅俗于义无依者,并从删剪,不复编题,其一依《说文》及《石经》、《字林》等书,或杂两体者,咸注云,兼云二同;或出《字诂》,今文并字林隐表其余字书,堪采择者,咸注通用,其有字书不载,久共传行者,乃相承共用。”
  上引写卷自述表明,《正名要录》是根据《颜监字样》“巨细参详,去时用合宜者”删定而成的。他和《字样》一样都是正字书,为规范社会用字服务的。不过《字样》收疑难要字可观,《正名要录》只搜集其中和于时用的常用字。《正名要录》摘抄《字样》,收字甚少,但与《字样》一脉相承。《说文》、《字林》兼收后出字,体例大抵分“正”“通”“相承共用”三种。《字样》既以规范社会用字为指归,《正名要录》根据当时变化了的社会用字情况,删剪“多废不行”的正字和“于义无依”的俗字,而“去时用合宜者”为实现规范用字服务。在当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颜师古针对当时世俗之言中的谬误,“质诸经史,匡而正之”,著作《匡谬正俗》。颜师古著述的基本原则是“依古不从流俗”,运用这种方法他校正文字之谬误,复原经史之真实,成为质疑辨证的文章开创先例。
  
  三、唐代字样之学的发展
  
  字样之学兴起以后,在颜元孙,张参的推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颜元孙(?-公元714年)字修,颜师古的侄孙,唐代著名的字样学家,著有《干禄字书》。曾任润州长史,迁滁州刺史,累加朝议大夫,上柱国。他的《干禄字书》是一部专讲字型的书,收字1599个。一般认为《干禄字书》是以颜师古的《颜氏:字样》为蓝本校订,增补而成的。据《干禄字书·序》“字书源流,起于上古,自改篆行隶,渐失本真,若总具《说文》。便下笔多碍。当去泰去甚,使轻重合宜,具言俗通正三体,偏旁同者,不复广出,字有相乱,因而附焉。所谓宿者,例皆浅近,唯籍帐、文案、卷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倘能改革,善不可加。所谓通者,相承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