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南京的“九十九间半”

作者:杜 臻 钱 娟




  在江苏省南京市城南的南捕厅,有一组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它是清代著名文人,方志学家甘熙的故居,现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所在地,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逾一万平方米。
  甘熙(1798~1852),字实庵,祖籍安徽歙县,出身于江南望族,道光十九年进士。清雍正、乾隆年间最为市井诵闻的勇士甘凤泉即为甘熙的直系祖先。甘熙是晚}青南京著名文人、藏书家,方志学家。他一生博学强记,勤事纂述,在宁居住期间,致力搜集乡邦文献,著有《白下琐言》、《桐荫随笔》、《栖霞寺志》、《重修灵谷禅林志》等,以及《忠义孝悌祠传赞》、《寿石轩诗文集》、《金石题泳汇编》等文集,对研究编纂南京地方志书有很大影响。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几十几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几百几十几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仪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问。
  甘熙故居在朝向、布局、功能、装饰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首先,在朝向上与众不同。甘熙擅长风水勘舆、星相之术。其故居朝向上坐南朝北,一是因为甘氏家族从安徽来宁时靠经商发家,据《论衡·诘术》中的“图宅术”记载:商家门不宜南向,因商为金,南方为火,火克金为凶,而北方为水,金生水相生相吉,可见甘氏住宅朝向上的“悖异”原来是根据风水理论决定的。二是因为《百家姓》中甘姓后注“渤海”,甘氏源出于此。甘氏南迁后,家中悬“于湖世泽,渤海家声”的对联,建筑上坐南朝北,以感念先祖,不忘祖宗。
  其次,故居的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中高边低、前低后高、循序渐进,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这些意识反映在建筑上致使大宅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大致统一的等级规定。每落位于主轴线上的明间较两侧的开间略大,而整个住宅的人口位于正落中间。正落沿纵深轴线布置的各种用房按顺序排列是:一进门厅,二进轿厅,三进正厅,四、五进为内厅等。正落是封建大家庭中长辈和统治整个家族的人物居住与生活用房,正落中轴线贯通,左右边落的处理有较大的差异。相对正落而言,边落没有直接对外的主要街道入口,要进入这个大家庭,任何人都必须通过正落的人口,这种布局体现了封建家庭中不能另立门户的观念,基于这种原因,在边落中不设正厅,保证了家庭中主要的礼仪接待活动都必须在正落中进行。布置在边落中的建筑无论在开问的面宽和总的问数等各方面都较IF落为小,正落与边落间有通长的备弄。一般情况下,边落中各进的平面与正落不完全相同。边落中轴线是不完全贯通的,各进厅堂要经过备弄和天井才能进入。大宅布局上强调中央轴线的突出地位,是封建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反映。
  再次,在使用功能上,故居的每一组建筑左右相邻院落之间都砌有高大封火墙,其功能一是防火,二是防盗,兼有美观之效。在二条轴线房屋之间都是宽、窄二条巷道,称为备弄(义称甬道),这便是南京建筑的特点。它起到了消防通道的用途,如遇火势,人们可以从这条备弄穿行救火;另外,由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长幼有序,主仆分明,不得越雷池半步。主人、贵宾走正厅大道,而备弄就是供女人、仆人行走的通道。
  最后,在建筑装饰上,故居的绝大多数的房屋门窗都是格扇门或者和合窗,在裙板上的雕饰多为寓意吉祥的花草图案,有三国故事、二十四孝故事、节节高升、葡萄结子、五蝠(福)捧寿和平安富贵等。在梁枋等处还雕有钱蝠(全福)、柏鹿(百禄)、蝠磬(福庆)、蟠桃与鹤(鹤寿)、玉堂富贵、吉庆有余以及万事如意等吉祥图案。这些木雕刻工精细、层次丰富,堪称木构件装饰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整组建筑的门楼砖雕保存基本完好,题材有八仙人物、民间故事、吉祥回纹等,各具特色。同时,第一组建筑的大厅各有轩,轩的构造、形式不一。在大厅地面方砖下还置有兰盆或坛子,以达到防潮的目的。
  2001年,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被市委、市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目前,南京民俗博物馆正在进一步的扩建中,甘熙故居也将得到更好的修复,它已经成为南京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杜臻(1984~),男,江苏南京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研究生;钱娟(1982—),女,江苏仪征人,桂林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